通過哲學,發現真實而具體的世界

2023-03-24     松果生活

原標題:通過哲學,發現真實而具體的世界

2023年2月5日,《三聯生活周刊》聯合西安SKP,舉辦了一場名為「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的主題沙龍。活動特邀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姜宇輝、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長聘教授夏瑩,並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張星雲擔任主持,聊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哲學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本次推送,我們整理了一些現場的分享內容,以饗讀者。

哲學改變了麼?

張星云:這期活動的主題是去年11月份的一期封面專題。我們感受到近兩年哲學又很火了。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很多的哲學學者開始關注當下的生活,情感、工作、身份、旅行,甚至會去寫或翻譯一本關於愛情或愛欲的書。這期封面專題就有一個設問:這些年的哲學研究是否存在轉向?即從傳統的思辨哲學向更現實的當下的一種轉向?是不是這一代哲學學者不再創造新的理論,而是使用前人的理論去解釋當下生活?哲學本身是不是變化的、哲學研究本身是不是在變化?或者說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下的社會發生了變化?還是讀哲學的這些讀者發生了變化?

夏瑩:今天的話題叫「哲學與生活」。星雲老師剛才實際上預設了一個哲學的基本內涵,即它和生活是互相闡釋的關係。我不能說這個錯,但是我們必須反思,當你說哲學是不是產生了重新關注生活的轉向,那我問你:哲學什麼時候離開生活的?它的源頭恰恰與我們剛剛經歷的這個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和後面的圖很有意思,傘下面的現代人拿著iPad、電腦。外面風吹雨打,我們用哲學來遮擋風雨,外面的人也在尋尋覓覓,試圖跑到傘下去躲避。傘外在於我們,這是對當代生活和哲學關係的準確把握。翻過來披薩那張圖,哲學是附帶在奶油蛋糕上的奶油。這就是我們今天對待哲學的基本態度。

這個時代的整個運行機制,脫離了原初哲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方式,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現代性來臨之時,哲學和生活變成了兩回事。

康德作為哲學史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奇怪的生活方式就是哲學本身,比如每天下午四點準時出去散步,他在秩序、規則、理性的原則之下生活。我認為康德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就是現代性的起點。康德讓哲學成為了學院化的表達。學習康德之前有一堆要學的「康德詞典」,你忽然覺得哲學面目可憎、哲學就是一堆概念,它離生活越來越遠。

其實康德是要為剛剛萌生的科學奠定基礎,所以他要在純粹的抽象層面上談論哲學,所以他製造出這樣的哲學。本來是對那個時代精準的把握,最後卻導致了哲學學院化、學術化的發展。慢慢地,哲學和日常生活成為兩回事,哲學成了傘,我們成了傘下的人。

但是當我們把康德所開啟的現代性的邏輯運行徹底後,忽然發現已經忍無可忍了,我們要從抽象的生活方式中脫離出來,於是開始探尋哲學。我們發現哲學不僅僅是有康德,還有法國哲學。確實有轉向,這個轉向是我們在經受不了生活的抽象和扁平之後開始的。我們的生活太抽象,是乾癟化和抽象化的,每天都差不多地循環著,所以我們今天才會需要一種新的哲學。

韓炳哲這些人寫了一些小博文,你會覺得某一點觸動了你,這個觸動是什麼?他把我們今天的抽象和扁平告訴了你,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去恢復真正的生活的經驗的豐富性,而不是讓它變得抽象。所以不要認為喜歡哲學就是喜歡抽象的東西,歡迎來到的真實的具體的世界,這才是哲學帶給生活的。

姜宇輝:「抽象」這個詞很有意思,它現在變成了一個很火的網絡詞彙。網友經常會說不理解這個東西、這是抽象的,抽象成了生活里嚴重且明顯的疾病。大家不喜歡抽象而喜歡具體,喜歡回到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生;不喜歡你空談一個東西,或者說僅僅只有理論和框架。

我跟夏老師、藍江、吳冠軍有一個小組織,「激萌」(激進陣線聯萌,現更名為「歐陸思想聯萌」)。我跟「激萌」的因緣、我怎麼樣被「激萌」改變,我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解釋一下,哲學為什麼要回到生活?當哲學回到生活,到底改變了什麼?到底對研究哲學的人或者思考哲學的人產生了什麼實實在在的深刻的改變?

在加入「激萌」之前我是一個「非常抽象」的人,每天早上八點坐在書桌前,看那些抽象的書,寫抽象的筆記,發表抽象的論文……我的人生變得越來越抽象,整個學術體制也變得越來越抽象。我發現我變成了抽象機器里的一個螺絲釘。我就像是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說里,走進了一個我自己都不理解的城堡,生活了一場我自己都不理解的人生,但還有滋有味地在裡面抽象著,覺得自己是有抽象能力的。但是後來參加了幾次這個活動之後,我越來越發現他們對我有一種切實的改變。

我今天跟夏老師達成一個共識:「激進」並不僅僅是一種斷裂或者一種變革,相反激進是與時俱進,真正的激進就是理論得徹底了。你學了一個理論,又能在現實的生活裡面把它轉變成現實的動力,讓它去介入現實、改變現實,讓它成為你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力量,而並不僅僅是抽象的、灰色的,或者僅僅是你嘴邊掛的那些自己都不懂的字眼。

所以我在加入「激萌」之後寫的文章跟之前完全不一樣。包括我做讀書會、做三聯的節目、寫各種各樣的文章……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回聲的,它不像我以前寫那些抽象的論文,發在知網上就像是打了個空氣。當我去改變研究的方式,去進行一種哲學的研究方式的時候,我發現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真正打在牆上、落在水裡,能聽到別人用他們的肉身給我發出各種各樣的回應。

法國哲學的魅力

夏瑩:如果你感到你的生活抽象得透不出氣了,想找一種哲學,不得不說法國就是在這方面還是可用的,它第一次告訴大家哲學不是某一類的、只有一種存在形態。它是什麼它不說,它只會永遠告訴你「這不是什麼哲學」,在「不是」的時候,就圈定了各種各樣的領域都可以進入哲學。

我在大學開法國哲學就一直在給學生強調,我講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哲學,不是國別哲學,而是當代哲學唯一的形態。

德國哲學是怎麼了嗎?我覺得德國哲學和我們這個時代同質化了,它完全是我們這個時代。生活有多抽象,你就可以看到德國哲學就有多抽象,你可以在裡面找到哲學和生活間的溝通性,但是沒有出路,它強調一定要在秩序化的框架內去生活才是有意義的。康德當年討論啟蒙,弘揚理性,是他希望把他那個時代很多新興的現象架構成一種方式,因為當時的理性還不夠發達。他提出來了沒有錯,但是到今天再去延續這個東西就有問題了。

而在法國哲學你或許能找到自由呼吸的可能性。法國哲學是讓一顆頭腦有了身體,它是一個真正關注你痛感的哲學,其實大部分的哲學是無痛無感的哲學。它只有一個頭腦,然後下面什麼都沒有,不悲不喜不痛不高興,也沒有喜悅或悲傷,這是哲學的常態化,也是大家剛才說的「抽象」。

那麼真正的具體是什麼?要真正突破進去,就一定是有痛感的哲學。今天我們其實都處在一個無痛的社會,好像韓炳哲也寫過這個,我們都在規避著疼痛,現在小的微型手術都通過麻醉的方式讓你處在無痛狀態。但是無痛狀態不是活著的狀態,大家要知道真正地「活」是要有體會痛苦的,當我們終日在對痛苦的規避當中,也離真實的具體的生活越來越遙遠。

姜宇輝: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改變哲學閱讀的習慣,我們確實看到這個影響.法國哲學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是越來越大。為什麼大?我覺得大致有這樣三點。

第一點,法國哲學確實是非常酷。現在我拿本康德、柏拉圖,人們會覺得就那樣,你只是一個讀哲學的,只是在學習一門知識。但我如果拿本《千高原》坐在咖啡館裡,大家會覺得你是一個很時尚、對生活很有思考和追求的人。

第二點,法國哲學的表達方式是非常生動且多元的。你翻開法國哲學,它的風格是千變萬化的,每一個法國哲學家都是一個writer,而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思考的人。當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變成文本的時候,表達的方式對於每一個法國哲學家來說都非常重要。是用哲學還是用詩,用人類學還是社會學,是用文本還是影像,或者用音樂去傳達出來?這對於法國哲學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方式,媒介決定了或者影響其傳播。

所以你會發現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法國哲學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是所有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都來自哲學專業,他可能是搞時尚的、拍電影的、搞設計的、做電子遊戲的、搞餐飲的……他可能只是想獲得靈感,而不是搞清楚那些概念或者命題到底是什麼。

第三個,法國哲學具有批判性。法國哲學家都對今天的現實提供非常激進的批判視角,這會告訴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哲學的方式怎麼樣去反思這個世界、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

所以這也非常迎合青春期或者年輕期的孩子,他們是不滿的,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對他們更多是阻礙,並沒有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就像我很多學生從大一到大三都在上網課,上了三年網課,他們會熱愛這個世界嗎?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煎熬,站在生活裡面,他看到的所有都是牆壁,這個時候還去讀黑格爾、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顯然不合適。

當一個哲學還去歌頌這個時代的時候,年輕人也會覺得不滿,他們需要一個理論的武器,能夠抓在手裡去提出不滿,去和這個時代對抗。

夏瑩:德勒茲說哲學就是創造概念,但你不要認為他像德國哲學家一樣弄了十二對範疇邏輯表,不是的,他的概念自身是飛掠的平面,是一個不斷能動的一機器,它不斷地在生成著,它是一個網絡,每一個概念都是在它無限又飽滿的生成性中存在的,沒有一個概念有自己確定的邊界。

所以我特別在乎「福柯式的批判」或者「康德式的批判」,這個批判是對界限本身的一個敏感,我們怎麼樣觸碰界限,怎麼樣消解界限,這也是法國哲學的魅力。

為什麼韓炳哲火了?

張星云:剛才說到韓炳哲,他這兩年是很受歡迎的。在做專題的時候,我問我的同事和一些學哲學的學生,他們很鄙視韓炳哲,說他是一個「哲學隨筆作家」,但是他關注度那麼高肯定也是有道理的,兩位也可以聊一聊。

姜宇輝:第一個就是散文化的哲學寫作,從古希臘開始就有,甚至你可以說蘇格拉底也是一種散文化的寫作方式,因為它不是按照論文的形式,而是在雅典的街頭跟年輕人所展開的一場場鮮活的哲學的對話,這裡面用的就是口語,而且討論的就是當時所日常生活裡面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它裡面確實有論證,但它整個對話的展開其實是一種戲劇的方式、對話的方式,而且是有舞台、有情節、有布景、有人文的。但你可以看到它背後有一個非常嚴格且嚴密的斯多亞哲學的體系。

還有第二點就是說覺得韓炳哲膚淺,我覺得這也是說明沒有看過他的書。首先韓炳哲拿過哲學博士學位,就說明他是有學術資質的。再有,他的書雖然薄,但是每一個主題都是有脈絡的,跟一般網哲的個性化、發散性的聯想式思維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韓炳哲非常好的功力就是他既深刻又生動,他以深刻為基礎,以生動為表達的方式,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當然你要說他是不是有膚淺的地方,我也承認,但是他在哲學上的創造,我覺得是實實在在的。

夏瑩:哲學太容易被當做雞湯文,有時候還不給勺子,韓炳哲是把學術史給讀者簡單梳理一下。他就說中國沒有「原創」觀念,說你想一想中國古典繪畫,每個人都在原作上題詞,然後捲軸就會越來越長,人們不斷題詞的過程也成為了互相創生的過程。韓炳哲說「山寨」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大家一聽很鬱悶,覺得貶低我們中國文化是吧?其實不然,這恰恰表現出他的激進思潮。在超級的理性和資本里,他想的是怎麼突破它。

我們每個人的微弱力量難以單獨對抗,他想找這麼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很了得。我們常常陷入無奈、無力狀態,我們說喚醒民眾、怕大家痛苦地死去,那我們自己想做、能做什麼,很容易想不清楚。韓炳哲竟然捕捉到了這些點。

姜宇輝:韓炳哲《山寨》我還是很推崇的,他說我們中國有些商家把「阿迪達斯」換一個字,變成「阿什麼達斯」的時候,就是對資本主義秩序的突破。你不是用那套西方資本主義創造一個名牌,然後在中國裹挾著人們消費,但我就是猛一看是近一看不是,在保證假冒但不偽劣的狀態下,分得你資本的一杯羹——當我們去挖資本的牆角,不就是對資本的批判和反抗嗎?更何況我還不斷地創生出新的東西來,我們的山寨力量就是中國原創力量的一個表現方式。

問答環節

觀眾1:兩位老師好,如果說有一種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這種哲學應該怎麼去定義呢?剛才我們說今天的哲學需要去擁抱時代、擁抱社會一些最前沿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哲學怎麼樣去確定它自己的位置,或者怎麼去確定它自身,而不是跟其他那些學科混雜起來,又或者是說它就應該跟那些學科混雜起來?

姜宇輝:哲學在今天這個時代是非常謙卑的,它提不出什麼宏大的真理,也沒有什麼宏大的體系,只是在不同的話語跟生活方式之間去進行溝通、斡旋和協調,只是起到紐帶的作用。哲學應該追求絕對的真理,不能再慫下去、再軟弱下去,哲學家應該有這個勇氣或氣度站出來說「我追求的就是absolute、是truth」。我們今天有個詞叫做「deep fake」,即深度造假的時代,今天數字造假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那我們是不是就要永遠生活在這個fake的命運或者陷阱之中?對此我的改變是從後哲學文化轉向思辨時代論,我覺得哲學還是最後要回到它在蘇格拉底的那個位置,作為愛智者追尋真理的這樣一個位置。

夏瑩:首先必須表明我對哲學的界定本身非常謹慎,因為當我們說「哲學是什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不是一個特別界定的學科。經過疫情以後,我一直覺得哲學是一種剩餘,是一種理性的剩餘,是一種對於在極度確定的時代留下的非確定性的極度關注。

當我們發現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能夠攻擊到人類,讓我們這些登上月球的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就知道我們的視域之外一定有一個剩餘的東西,是理性的剩餘、是無法理解的那部分,我把這個反而看作是哲學。就像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那些理性的秩序化的東西正在被經濟學的資本分割、被科學技術所分割,剩下的還有什麼?剩下的東西就是哲學本身,而這個剩下的部分卻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歷史命運。

恰恰就是這些非確定的東西,使得哲學在今天有它必須存在的意義,否則我們這個學科可以消亡,可以被其他任何一個學科替代。還有一個就是人之外的世界,我們未知不可把握的東西,這應該是哲學下一步要關注的,哲學關注的對象就是非確定性本身。

觀眾2:我是一個文學研究者,想問一下幾位老師,你們認為法國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差別在什麼地方?

夏瑩:我覺得它倆是有共通性的,而且要遠遠大於差異。法國人很喜歡中國,西方思想家很少見如此大面積地引用主要是莊子的中國基礎文獻的。比如鮑德里亞講真實消失,關於真實和幻象就引用了「莊周夢蝶」的故事。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代表著兩個脈絡,法國思想是最偏近中國的,法國人也被稱為「在歐洲最像中國人的人」。因為他們認為法國和中國都是各自地域上所生髮的文化的源頭,這裡面的相似性是要承認的。

我們想一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唐玄奘取回來的佛經篇幅很短,沒有人喜歡看那種,因為太思辨了,這就是思辨哲學。哲學在中國應該是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事情,因為我們說砍柴、挑水都是哲學,說「道不遠人」,也是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

張星云:我就以姜老師之前說的一句話作為總結。現在自媒體發達,每個人都能發聲、能夠聽到各種聲音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再討論哲學?就是因為作為追求純粹真理的哲學,不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聲音,而是應該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聲音,讓更多的人都去聽到。

當期數字刊

關於北京SKP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一處包含新概念書店、時尚創意西餐、生活好物、藝術展演與文化沙龍的跨界組合。

她的構想始於書店、但不止於書店。她以全球視角尋覓文化、藝術、設計、生活方式等領域的最新動態,為野心勃勃的生活家、知食分子與時尚人士提供永不過時的創意與靈感。

營業時間:10:00-22:00

店鋪地址:SKP-S店 朝陽區建國路86號 SKP-S 2F

店鋪電話:010-87955088

在SKP RENDEZ-VOUS我們還聊過……

茨威格與世紀之交的維也納 造夢元宇宙 \ 重要的是你有時候需要笑,就OK了 \ 營造學社與我們 \為什麼城市盲道多了,盲人卻消失了? \《我在故宮600年》導言:拍攝故宮,我不斷往返歷史與當下 \在西安,我們聊了聊「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西安,我們聊了聊「中國女性導演」 \在西安,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方言的暢談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4bca2245ada647d2037e404ea5324d.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