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靄、食物、碼頭……成都時空里的日常史詩

2023-03-27     松果生活

原標題:霧靄、食物、碼頭……成都時空里的日常史詩

陳秋林,《晨鐘》

由三聯人文城市、成都東部集團共同承辦的展覽「日常史詩:成都市民生活與公共空間」正在成都東·壹·美術館與大眾見面。蜀地的霧靄與食物,寂寥的碼頭與小鎮,13位藝術家和建築師將個體經驗與地方記憶融匯入藝術創作中,共同完成了對西南地區歷史和成都日常生後的「望遠顯微」。展覽「日常史詩」將持續至4月10日。

文 | 邵一雪

編輯 | 王菲宇

2022年年底,三聯人文城市、成都東部集團共同承辦的展覽「日常史詩:成都市民生活與公共空間」在成都東·壹·美術館與大眾見面。

歷史學家、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作為學術主持,藝術家與建築師梁琛、三聯人文城市執行總編輯賈冬婷作為策展人,試圖探究成都日常煙火氣下雋永而深沉的文化積澱。

王笛微觀史學「回歸日常生活,重掘歷史豐富線索」的思考作為學術脈絡貫穿展覽。在王笛看來,一個人的聲音固然弱小,但很多普通人都發出聲音,就會產生歷史的迴響,最終被聽到。這也許就是展覽標題中「日常」與「史詩」並置的意義所在。

展覽呈現了西南地區時空、成都城市時空、成都室外公共空間、成都室內公共空間四層成都維度。作為如今最具活力和生活氣的城市之一,成都的高速發展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的轉型的縮影。而2020年成立、正依託區位優勢和高能產業化項目迅速騰飛的成都東部新區,正是這一進程的具象化呈現。

故鄉的霧氣,

繪畫的原點

藝術家謝帆曾經在北京生活居住了十年。2014年,三十歲出頭的謝帆,選擇回到家鄉四川,他一邊畫畫,一邊吃遍家鄉的各種美食。慢慢的,他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僅僅在於吃。

過往藝術創作的經驗,讓謝帆開始研發盛放菜肴的器皿。他從菜的形態和需求入手,又將自己過往的藝術創作經驗融入其中。謝帆說,菜與菜的結合像是色彩的疊加。製作陶瓷的過程,又很接近他以往處理銅版畫和傳統攝影的暗房階段,運用的是人對材料的經驗。

漸漸的,謝帆設計的器皿出了名,餐飲界的朋友紛紛來邀約。從器皿開始,食物為謝帆的藝術創作創作了更多可能。2016年,南京的四方美術館組織展覽「山中美術館」,邀請23位藝術家挑選美術館周邊的場地創作一件作品。謝帆主持了「盤齋計劃」,以晚宴的形式,邀請100人參加。

謝帆作品展覽現場

謝帆在寺廟中考察了一周,掌握了寺廟了各種複雜規則,還以此為靈感,特別設計了一款餐盤。餐盤由日本火鍋紙做成,用建築設計的手法製作,看起來像一朵蓮花,但又方中有圓,與寺廟特定的「方圓規矩」相呼應。

米飯、茶、梅肉、小菜、苦瓜……被謝帆用具有藝術感的食物器皿為食物造型。從吃飯這一日常行為進入,沿著寺廟的既有秩序,又與吃飯的人連接, 這是謝帆想要討論的「關係美學」——這一名詞源於法國藝術批評家伯瑞奧德提出的理論,強調以人類的交往互動及其社會語境作出發,探討社會關係背後的深層內涵。

沒多久,謝帆在峨眉影廠買下一間老房子,改造成餐廳,每日與廚師一起研髮菜單,也把「盤齋計劃」搬到了這裡。門口建築的主創建築師蔡克非和王璽一起為餐廳打造了餐廳的空間:鐵紅色的空間如洞穴般的深邃,鐵紅色的整體色調呼應了帶四川特有的紅砂岩質地。峨眉影廠內隨處可以看到滴水觀音。這種低矮葉大的南方植物與北方高大聳立的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成為謝帆心中具有南方感的意象之一。

謝帆,《塔》

蜀地的土地、植物和霧氣,都影響了謝帆的創作從小在四川長大,霧蒙蒙的天氣是家鄉留給謝帆的最大印象。從成都來到北京之後,北方的陽光飽滿明亮,他才終於明白油畫里的所話說的「明暗交界線」是什麼意思。也是到了北方,他開始懷念故鄉雲灰濛濛的、水汽氤氳的視覺經驗。

這種直接的切身體驗,讓謝帆開始實驗一種新的畫法。在謝帆眼中,油畫的魅力在於可以做出半透明的效果,可以做肌理,也可以呈現全透明。借鑑了古典油畫裡面的罩染技法,在不斷的探索中,謝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與影。將油畫顏料逐層在絹質畫布上渲染,他將油畫顏料著色在絹布上,山、人像、樹影在半透明的畫布上有一種朦朧感。洇開來的綠和無邊際的藍,呈現出純粹的單色不能呈現的層次感。

謝帆,《像》

開餐館之後,謝帆帶領團隊前往家鄉採風。李白詩歌里「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所描繪的山,就是他畫作中永恆的背景。在籌備餐廳第二套菜單時,謝帆帶著團隊去大涼山考察食材料。這裡也是他第一次外出寫生的記憶之地。在大涼山,食物用火烤後,只放鹽——這和西餐近年來流行的極簡烹調概念異曲同工。在那裡,謝帆還發現了蘇格蘭威士忌的靈魂材料泥煤。大涼山的泥煤產生於高原古沼澤下,經長期風化而碳化、擠壓沉積而成。

泥煤讓謝帆反思自己的繪畫。「繪畫最初的狀態,也許就是兩塊岩石摩擦留下來的痕跡?」在畫了十多年的畫之後,謝帆刻意遺忘過往的所謂「繪畫技巧」,重新接近內心,追尋心中的圖像。塔、樹、人,這些日常景象是存在於謝帆內心的過往記憶,也是些歷經時光沖刷,留下的四川古典印象。他將這些印象用油畫顏料畫在了絹布上。 出現在展覽中的《無題》《塔》《像》《人物》,凝聚了蜀地特有的水汽氤氳,以書寫著謝帆與生長於斯的家鄉難以分離的關係。

謝帆,《人物》

疊加的城市影像,

城市的過往痕跡

黎晨馳在四川雅安長大,初中開始在成都讀寄宿學校。每個周末,他會出校在街上遊蕩。有一次在書店偶然翻到美國攝影師南·戈丁的畫冊。南·戈丁鏡頭下的社會邊緣人物,沒有任何修飾,有一種粗糲充滿荷爾蒙的衝擊力。「當時沒有攝影這個概念,也並不知道作者是誰,單純就覺得畫面里那些人活生生站在你面前,讓你恍惚,讓你羨慕。就不停地問自己,照片還能這麼拍嗎?」

大學時,黎晨馳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讀書時受到杉本博司等攝影師的影響,他對觀念攝影著迷,在創作中尋找邏輯審美的樂趣。

黎晨馳作品

從成都到北京,從北京到紐約,再從紐約回到成都,黎晨馳的作品呈現幾經變化,但不變的是以個人經驗作為出發點的創作方式。作品《adhd》中,他用自己的身體為道具,將顏料塗抹在身體上,在舞台化的空間裡進行表演,再用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來。黎晨馳說,和動物使用自己的本能慾望一樣,作品中的表演性為的是消耗更普遍的個體經驗。而 作品的重點並不在「演」,在「表」——通過採樣、編輯、重組去呈現在現實中沉默或不可呈現的事物。

黎晨馳過往作品《 adhd

做完這一系列品後,黎晨馳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半失語狀態。他想要在觀念之上尋找新的語言,嘗試更視覺化的表達。於是,他從更日常的情感和圖像素材出發,開始重新構建自己的創作系統。

黎晨馳,《D(捕捉影子)》

一開始,他用現有的歷史照片進行實驗,但越是實驗,他越發現自己無法在別人的照片里沉浸。去年年初,他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閒逛,路過了成都武侯區的簇橋。簇橋以前是大型的集市。在成都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鋼筋水泥覆蓋的今天,簇橋仍舊保留了成都老街的風貌:道路仍不規整,老街還是當年的模樣,沿街的老茶館坐滿前來喝茶的老人,充滿了時代感。

於是黎晨馳他開始尋找與簇橋氣質相似的地方。他開車前往成都附近的小鎮——簡陽的石橋鎮、金堂的淮口鎮、德陽的黃許鎮…… 這些如今看來有些破敗的小鎮,曾經是交通依賴水運時期的碼頭,凝聚了長江中上游地區最早的商賈記憶。他在這些地方捕捉著目之所及的街景。撕碎的紙、氣球、髒水、房子、洗臉盆、收音機、人……這些地方的秩序和結構很穩定,黎晨馳拿著個相機走在那裡,總有一種外來闖入者的感覺。

黎晨馳,《D(磚塊)》

每次出去拍攝,都能拍攝一千來張照片。回到工作室後,黎晨馳憑藉自己的感覺處理這些素材。將素材揉在一起,用色彩通道分層,再篡改顏色、重新疊加,「像個DJ一樣」。他將這一系列作品命名為「D」,D」代表「DIRT(污垢)」 的意思。《D(磚塊)》中,密密麻麻堆在一起的磚塊和積水與人影像層層覆蓋,重疊到幾十層,原先的圖像被重新定義了。

在不斷重複回去拍攝的過程中,黎晨馳又持續有新的發現。有一次,他在一條老街上發現被撕成一條條的紙片。幾個月過後,當他重新回去,他發現紙條仍然還在那裡。在《D(氣球)》中,氣球、窗戶、撕碎的紙條……經由黎晨馳重新拼接,每張照片都難以分辨全貌,卻能在細節中發現時間和情緒的痕跡。

黎晨馳,《D(氣球)》

另一組名為「灰色的篝火」的作品,是黎晨馳從他在拍攝中的「外來闖入者」感受出發進行的創作。他嘗試將這些「拾得物」般的圖像和自己的感受一起編織起來, 用克制又沒有情感傾向的灰色去煥醒雜亂無章照片背後的能量,也重新以今天的視角觀察這些被遺忘的地區。

黎晨馳,《灰色的篝火》

和謝帆與黎晨馳一樣,展覽中出現的13位藝術家和建築師都具有成都生活和工作的經驗,通過個體的經驗,他們的藝術創作不僅處理著個體與城市、個體與世界的關係,更折射出了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時空變遷。

日常史詩:

成都市民生活與公共空間

展覽

展期:2022.10.31 – 2023.4.10

地址:東·壹·美術館

四川省成都市東部新區公園大道2568號

學術主持

王笛

歷史學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澳門大學歷史系講席教授

策展人

梁琛

建築師、藝術家

賈冬婷

三聯人文城市&三聯中讀執行總編輯

藝術家

陳秋林

藝術家,其創作始終處於一種不斷發展和推進的狀態中,在頻繁論述的問題中引入全新的觀點和視角,對於社會問題擁有獨特的敏感度

程強強

紀錄片導演,曾憑藉《東勝小學》參加2018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一條小河》參加2018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白夜往事》參加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門口建築

以「場地、傳承、現實」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力圖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目前工作範疇為城市研究,社區更新,公共建築設計等

馮立

攝影藝術家,善於把平常的生活場景以非平常的方式進行呈現。近年來先後為英國SYSTEM,VOGUE BRITISH等國際時尚類雜誌拍攝

何利平

藝術家,以現場藝術、影像、裝置的方式進行創作,曾舉辦「市井修辭」「生活廣場」「最近過得咋樣?」等個展

羅珂(朗讀建築)

成都朗讀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其實踐創作和思考一直致力於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以及基於感官體驗的建構形式與意義的研究

李怒

雕塑家,其創作以自我經歷和主觀感受為媒介,表現對大環境的普遍性感知、個體的情緒波動和群體在宏觀社會演變中的精神狀態

黎朗

攝影藝術家,曾贏得過包括美國瓊斯母親國際報道攝影最高獎在內的廣泛聲譽,並在國內外的許多重要藝術機構進行過展覽

黎晨馳

藝術家,其作品主要是通過觀念的知覺重塑和敘事的邏輯陷阱在不同的維度上對「觀看」的事實進行視覺實驗。

徐浪 (合造社)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合造社創始人和主持建築師。對建築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有過深入探索,多次在國內外專業期刊雜誌發表論文或任撰稿人

謝帆

藝術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近期舉辦過「明日出山」個展,參與過莫斯科雙年展,絕對收藏指南館藏展等群展

張曉

攝影藝術家,曾獲得2020年三影堂攝影獎大獎、2009年候登科攝影獎、2010年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等獎項

翟永明

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出版有詩集十餘本,隨筆文論集八本,作品曾被譯為多國語言發表出版

東·壹·美術館

東·壹·美術館位於成都市東部新區,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布展面積800平方米,涵蓋多個獨立展廳、活動交流、會議接待等功能空間,集藝術作品展覽、公共藝術教育、文化交流等於一體,為公眾提供全新的生活美學場景,讓藝術觸手可及。

美術館主體沉入地下,以「山川」為概念,「光」為線索,與知也圖書館、未來設計藝術中心形成幾何式呼應,構築自然與人文交融的藝術風景線。

主辦:

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

承辦:

三聯人文城市

成都東部集團

特備鳴謝:

白夜、成都小酒館、一葦書坊

劉珍妮、史雷、譚靜、王俊、王晶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6e0d525c53a0562e4c3605ae7529854.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