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年僅16歲的陳嘉映離開北京,來到內蒙古突泉縣插隊。
在廣袤遼闊的土地上,那個動盪時代的青年如何思考自己的未來?如何學習讀書?一個受到中國古典文學滋養、創作古體詩詞的青年,後來又是如何走上理性追問的哲學之路?
少年時代的陳嘉映同今天的青年讀者一樣,有過彷徨和奮爭,也曾在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搖擺中思索人生的意義。
今天分享首次出版的《少年行》(陳嘉映著譯作品集 第7卷),這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於1968年—1983年創作的舊體詩詞、新體詩、書信、散文等作品,大都是陳嘉映老師青年時代的思索,以前少有讀者關注到過。
一起看看文學青年陳嘉映的另一面,相信青年朋友可以從陳老師身上學習到一些有益的人生經驗。
辭京赴內蒙插隊絕句
風吹岸柳葉鱗鱗,
秋到京城氣象新。
難得天公哭三日,
又將蕭颯送徵人。
1968年9月20日
浮雲
坐看浮雲聚,
浮雲復又分。
浮雲本無定,
何必嘆浮雲。
1968年7月16日
水調歌頭·送嘉曜返京
荒嶺連天際,四野走狂風。
乘風萬里南去,揮手送飛蓬。
我處逃河地遠,兄住九衢星近,
談笑自相通。
彈得高山曲,會與子期逢。
西湖水,天山雪,桂林峰。
濤來浪去,留得幾個是真雄?
漫道青門瓜老,坐待風雲際會
萬卷貯胸中。
昊天有成命,莫嘆物華空。
1969年4月27日
少年時喜讀舊體詩詞,讀得多了,自己也胡謅起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後來在內蒙古突泉插隊,鄉野生活,塞北風光,少年意氣,都適合寫詩。後來哲學越讀越多,很少再寫詩,少作也多散失。插隊務農得閒時,曾把自己寫的詩詞集在一起,題作《京泉稿》,因為大多數是在北京、突泉兩地寫就。今仍因此名。
——《少年行·京泉稿》
管它懂不懂,先記在腦子裡再說
初到農村的那幾年裡,生活很艱苦,最苦的時候,連續多少天沒有一點兒油水蔬菜,就用辣椒粉干烤大蔥下棒茬飯。
士志於道,惡衣惡食沒什麼感覺。白天干農活時在地頭讀書,晚上更是在油燈下讀書。用當時的話說,我和嘉曜把「 生命的理由奠立在鐵一般的學習之上」。
身邊的人,在我和嘉曜的帶動下,也加人了讀書學習的行列,參與討論、爭論。一開始,很多時間用來鑽研馬恩列的「 經典」,馬克思的《資本論》,思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那個時候在讀書人眼裡都是經典的經典。
1970 年 5 月開始讀黑格爾的《小邏輯》,這是第一次讀到「 純哲學著作,第一遍就整整讀了一個月,以後幾年又讀過兩三遍。最早讀到的還有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此後,凡能到手的哲學書無所不讀: 狄德羅、休謨、培根、孟德斯鳩、亞里士多德,朱光潛譯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同時繼續讀馬恩列、普列漢諾夫之屬。
那時找得到的書少,尤其是外國人寫的書,能到手的都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歌德、莎士比亞。說不上哪一本對薰陶精神最有價值,但我願提到歌德的《浮士德》,這部詩劇是古典全盛時期的巔峰之作,多方面結晶了西方文明,充滿了開明精神,卻不像很多啟蒙時期作品那樣武斷,自青少年以來,這部詩劇就成了我靈魂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和嘉曜兩個,我比較偏於認識——邏輯這一方面,他比較偏於社會——歷史方面。此外,中國的古書、詩詞歌賦,他一向不大問津,我則一直喜歡,《論語》《莊子》《老子》《史記》,幾回回讀仍不願釋手。雖然那時認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深度和系統性遠不及西方思想家,但這些書讀得早,又是自家文字,對性情和學問境界的陶養其實深過西方著作。
1972 年,嘉曜和我在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和《純粹理性批判》用功最勤,1973 年,我們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用功最勤。這兩套書的對照就像那兩個年份心情的對照:《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那種老氣橫秋的現實主義,漸漸取代了康德的理想主義啟蒙。
時代使然,我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等人的著作開始讀哲學的,往後開始讀西方古典哲學,其中讀得最多的是黑格爾:《小邏輯》《哲學史講演錄》《美學》《精神現象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我的同齡人學哲學,多半都是這麼個順序。
當時讀黑格爾,讀康德,讀得很認真。
然而,回過頭來看,當時讀懂的很少。
我甚至覺得,那些年的哲學閱讀和思考,大一半是浪費。自己腦子裡有一大堆錯誤的或淺薄的概念,整體的思辨水平太低,沒有高師指點,不能從西方歷史和西方思想史深入到這些哲學家的關切所在,而是用自己的概念框架去生硬理解他們。這些都是一般的原因。
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 這些著作都是用中文讀的用漢語語詞來理解、思考西方概念,這從根本上就走了大彎路,幾乎無法避免望文生義。
二十啷噹歲花了那麼多時間讀大部頭的哲學,是我學習生涯的一個大錯。
柏拉圖主張三十歲以後研讀哲學,我從自己的經驗教訓深表贊成。青少年從學,應以實學為主,讀一點兒哲學,更多當作精神陶養,大可不必深究義理。我一貫主張取消本科哲學,固然由我後來的教師經驗驗證,但這個想法實緣起於自己從學的教訓。
當然,大部頭的閱讀不可能全無益處。義理雖然沒有弄通,但還是受到了薰陶。年輕時讀書,讀懂沒讀懂,很多內容是記下了,現在課堂上時不時引用黑格爾、康德,大一半是那時記下的。
眼下有人在爭論學童該不該讀經,我的經驗支持讀經派,那些流傳幾千年的經典,管它懂不懂,先記在腦子裡再說。
——《少年行·初識哲學》
以上文字整理自《少年行》,段落、小標題有調整
《少年行》(陳嘉映著譯作品集 第7卷)
陳嘉映 著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於1968年—1983年創作的舊體詩詞、新體詩、書信、散文等作品。書中收錄的25首舊體詩詞,大部分是作者在內蒙古生活時創作的,詩里既有對鄉野生活、塞北風光的生動描摹,也有少年凌雲志的情感抒發。書中收錄的書信是作者1981年春遊歷時寫給親友的信,這些書信也是他的旅行隨筆。這些隨筆不但摹景狀物,開出疏朗境界,又雜有作者於自然、人生的感悟,與草木山水相映成趣。
不同於學術文章的嚴謹,這些書信筆調清新明快,既描寫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聯想。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追憶其青少年時代求學經歷的文章《初識哲學》。
《陳嘉映著譯作品集》全18卷
第1卷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第2卷《存在與時間》述略
第3卷簡明語言哲學
第4卷哲學·科學·常識
第5卷說理
第6卷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第7卷少年行
第8卷思遠道
第9卷語言深處
第10卷行止於象之間
第11卷個殊者相應和
第12卷窮於為薪
第13卷存在與時間
第14卷哲學研究
第15卷維根斯坦選讀
第16卷哲學中的語言學
第17卷感覺與可感物
第18卷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