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其德譯本被譯為《戰爭的藝術》,德國人富有浪漫色彩地將中國兵法看作一種藝術,頗有民族文化間惺惺惜惺惺之感。
和孫武一樣,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其著作《戰爭論》中也對戰爭計謀做了系統論述。但在西方古典哲學的視角下,戰爭理論的底層邏輯是心理學、社會學、生物進化等學科的結合,是風險管理與危機應對。
經濟活動中的對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樣是一種戰爭。與正常的經濟競爭所不同的是,經濟戰爭不尋求合作,而是以摧毀行業規則為手段,以消滅對手為直接目的。從結果來看,經濟戰爭通常會對社會信心造成廣泛而沉重的打擊。但是人們對經濟戰爭並非無計可施:當國家秩序對經濟戰爭有所限制時,例如制定企業法或破產法,經濟戰爭帶來的破壞力就有可能為行業催生新的創造性因素。
企業層面上,曼內斯曼與沃達豐的併購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汽車業的消耗戰都是本書的經典案例。在國家層面,經濟戰爭與正常經濟競爭之間的區分更加不言自明:兩德統一前西德對於東德的經濟壓制、19世紀英德經濟戰爭,抑或是21世紀的全球貨幣戰爭,無不說明國家同樣可以作為經濟戰爭的參與者,向既定經濟秩序發動攻擊。
本書作者烏爾利希·布魯姆(Ulrich Blum)是德國馬丁·路德哈勒-威騰堡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他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超過十年。與眾不同的是,布魯姆教授還是德國現役軍官,每年在德國聯邦軍軍官學校定期服役。經濟學與軍事理論學的雙重背景使得布魯姆教授對經濟戰爭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經濟戰爭」的提法隱喻式地奠定了本書的基調:對戰爭意志、戰爭能力、戰爭空間、戰爭的參與者等元素的說明,串聯了經濟對抗發生的各個要素,並形成系統而新穎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頻繁往返於中德的學術交流經歷,使他得以與兩國相關研究者、博士生等一起進一步凝練了這一主題——本書可謂中西智慧合璧的結晶:孫子兵法中的空城計、孔孟之道蘊含的國家哲學等格外完美地融入經濟戰爭的制度理論框架中,與熊彼特的破壞性創造理論、博弈論等西方學說交相輝映。
本書提及中國並非只因要禮讚古老的東方智慧。中國,這一在當今全球經濟中具有無法撼動地位的主體,正面臨著來自西方的多層次挑戰。其中,指向經濟界的壓力尤為引人關注,一些行動甚至讓人瞠目結舌。美國偉大的政治家、中國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在2011年的《論中國》一書中警告西方,不要犯下一百年前對德國那樣的錯誤,即,否認其大國的地位。那曾經的錯誤所帶來的結果是歐洲災難接踵而至,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戰爭是源於基本的經濟衝突,或者說經濟戰爭。
本書開頭透過中美摩擦對經濟戰爭做了詳細分析,明確指出了有哪些危險需要克服。這本書揭示了經濟戰爭的人類形象——西班牙征服者能與現代銀行家相提並論嗎?這裡指的是博弈論中提出的制度因素。本書尤其注重強調國家學說與國家哲學,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處理衝突的方式極其不同。本書為相關感興趣者提供了一個關於經濟戰爭理論和當前全球形勢的德國觀點,且保留了許多中國特色。
本文系《經濟戰爭論》中譯本序,略作編輯
經濟戰爭論
(上下冊)
[德]烏爾利希·布魯姆 著
呂巧平 譯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經濟戰爭的本質。作者從現代經濟學、社會學和軍事學理論出發,列舉了歷史上和當今世界上的經濟戰爭實例,闡述了經濟戰爭中的人、機構、制度和國家哲學,分析了國家、企業、市場等在經濟戰爭中的作用,討論了經濟戰爭取得勝利的條件,提出了國家與企業在經濟戰爭中應採用的戰略戰術。布魯姆嚴格區分競爭和經濟戰爭,他認為,經濟制度可以長期保障有序的競爭,在極端情況下,競爭會升級為經濟戰爭。克勞塞維茨指出,軍事衝突往往有不斷升級的趨勢,必須進行政治干預才能最終解決。同樣,儘管很難完全杜絕經濟戰爭的發生,但是,如果制定了明確的經濟制度框架和政治框架,競爭就有可能不會升級為經濟戰爭。
作者簡介:
烏爾利希·布魯姆是德國馬丁·路德哈勒-威騰堡大學經濟政策和經濟研究系教授,曾在德國洪堡大學基金會支持下,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任客座教授。他是德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以研究世界經濟問題和宏觀經濟政策而聞名。他曾是德國德勒斯登技術大學經濟學系創始人兼系主任,曾擔任薩克森州立科學院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兼主席,自2012年起,他擔任歐洲科學院院士。他是弗勞恩豪夫材料經濟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目前,他是路德維希-艾哈德基金會副主席。
目錄
上冊
自序
致謝
引言 經濟戰爭學是經濟學新範式
1從對抗精神到經濟戰爭的誕生
2經濟戰爭中人與秩序的形象
3經濟戰爭的制度框架
4合作型國家理論和對抗型國家理論
5經濟戰爭的能力、決心和意志
下冊
6經濟戰爭中的領導和決策
7經濟戰場
8經濟戰爭中的企業
9經濟戰爭中的國家
10網絡戰爭與高科技衝突
11秩序的破壞與殭屍化
12結束語
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表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