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於西方中世紀社會背景,從思想史角度對帕多瓦的馬西留的政治思想進行了闡釋,重點關注了其對中世紀社會秩序的解構及對現代秩序的構造。「斷裂與重建」是作者對馬西留思想道路的形象概括,這一概括也成為我們開啟馬西留思想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在馬西留的筆下,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個體,最終進入到國家法團之中,這樣的處境激發了個體在國家之中尋找拯救的確定性並積極籌劃生活的意義。本書邏輯清晰,表述流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佳作。
—— 編輯推薦
斷裂與重建
帕多瓦的馬西留與現代秩序的構造
陳廣輝 著
ISBN:978-7-100-23949-3
定價:98.00元
頁數:312
裝幀:平裝
商務印書館 2024年9月新書
揭示馬西留在古今政治哲學轉變中的關鍵角色
馬西留與奧卡姆的無誤論之爭
及其對中介的重構
節選自《斷裂與重建:帕多瓦的馬西留與現代秩序的構造》,陳廣輝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版,第122—126頁,推文標題為編者所擬,注釋從略。
由於奧卡姆從個體的有限性推導出信徒個體組成的公會議的有限性,而馬西留從個體的有限性推導出信徒個體組成的公會議的完美性,所以馬西留和奧卡姆的無誤論之爭體現出馬西留公民共體論中的類比原則和單義性原則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既然單義性原則造成了中介的崩潰,那麼個體不應當也不可能被任何人或共體完美地代表,所以公會議只是信徒個體的不完美代表。
如前所述,馬西留和奧卡姆的分歧關鍵在於二者對公會議的界定不同。奧卡姆對「公會議無誤論」的批判針對的只是教權論框架下的公會議,所以馬西留同樣會贊同奧卡姆所批判的「公會議無誤論」。一方面,雖然奧卡姆從個體的有限推導出公會議的有限,但是他通過區分普世教會和公會議,肯定了普世教會作為信徒共體的完美,所以在普世教會作為信徒共體不會犯錯誤方面,他和馬西留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雖然馬西留從個體的有限性推導出公會議的完美性,但是他理解的公會議不是奧卡姆理解的教權論框架下的公會議,而是和信徒共體的強力部分等同的公會議,這使得馬西留主張公會議能夠完美地代表信徒共體,從而能夠不犯錯誤。所以奧卡姆批判的「公會議無誤論」仍然是教權論框架下的「公會議無誤論」,甚至馬西留和奧卡姆一樣會批判教權論框架下的「公會議無誤論」。
但是,拋開馬西留和奧卡姆在公會議概念上的分歧,馬西留和奧卡姆在個體和共體的關係上仍然存在著根本的分歧。如前所述,馬西留在《和平的保衛者(小本)》中指出,奧卡姆的錯誤在於他看不到個體在量上的增加帶來的質上的同等增加,而量和質的同等比例關係正是馬西留理解「公會議無誤論」的一個關鍵要素,所以奧卡姆無法理解馬西留的「公會議無誤論」,因為量和質的同等比例關係無法獲得奧卡姆的單義性原則的證成,但是量和質的同等比例關係恰恰建立在馬西留政治思想中的類比原則之上,馬西留正是從個體出發一步步推導出個體在量上的增加會帶來質上的同等增加,即有限個體隨著量的增加最終會在質上塑造出完美共體,據此馬西留推導出,公會議成員在量和質上的雙重維度上的增加確保了公會議不會犯錯誤。
帕多瓦的馬西留(Marsilius of Padua,1270—1342)
奧卡姆之所以看不到個體在量上的增加能夠帶來在質上的同等增加,是因為他的單義性原則在解構中介之後並沒有在上帝和個體之間重構出代替中介的東西,這導致了一個普遍同質的世界,即除了上帝和被造物在存在論上的質的差異之外,被造物在存在論上只有量的差別,而沒有質的差別,所以他看不到有限的個體會隨著量上的增加而帶來質上的同等增加。
雖然馬西留在「教皇無誤論」上利用單義性原則解構了教皇的中介作用,但是他在「公會議無誤論」上利用類比原則解構和重構了亞里士多德主義、奧古斯丁主義關於質的完美和職位的完美的論證,進而主張公會議成員在量上的增加帶來公會議在質上的完美,所以他將亞里士多德類比原則對質的目的論思想和唯名論的單義性原則對量的非目的論思維融合在一起,由此實現了反教權論的任務:用單義性原則反對「教皇無誤論」,用類比原則支持「公會議無誤論」。
顯然,馬西留和奧卡姆的爭論體現出二者不同的思考視角。奧卡姆批判「教皇無誤論」和「公會議無誤論」的目的是追求神學真理而非某種政治哲學的目標,即根據唯名論的單義性原則處理神學真理與教權論下的教皇和公會議的關係,所以他在批判教皇和公會議的完美性的同時,無意挖掘「教皇無誤論」和「公會議無誤論」背後的政治哲學意圖,這導致他僅僅解構而非重構教權論下的「教皇無誤論」和「公會議無誤論」,所以在韋爾熱看來:「[奧卡姆]不像帕多瓦的馬西留那樣熟悉法律和政治理論,並且沒有形成「大眾主權」和代表權(例如通過議會)的觀念。他對教皇的評價是如此的猶豫不決,對之雖尖銳批評但亦未敢否定教皇的最高權力……當他面對《聖經》的絕對權威、面對上帝的絕對自由和全能遭遇的重大危險時,他以哲學方法使人類獲得了自由。」
正是對上帝絕對自由的強調,奧卡姆開創的唯名論思想導致「大多數神學家最終採取大致相同的路線:蔑視神學和哲學過於脆弱的和諧一致,堅持上帝具有無限統治權、特別關注自由和稱義問題。這些是14世紀下半葉被大多數歐洲大學採用的唯名論觀點」。馬西留批判「教皇無誤論」的目的卻不是追求神學真理,而是追求塵世權威自足性的政治哲學目標,即根據單義性原則打破作為中介的教皇對信徒共體和公民共體的干預,進而通過公民共體和公民共體的強力部分的關係類比出信徒共體和作為信徒共體的強力部分的公會議的關係。所以他在批判「教皇無誤論」的同時,提出「公會議無誤論」來代替教權論下的「教皇無誤論」。這意味著他不僅要解構教權論下的「教皇無誤論」,而且要重構出反教權論的「公會議無誤論」,由此實現一破(破除教權論的准政治主張)一立(建立起塵世權威的自足性)的政治哲學目標。因此,唯名論的單義性原則在奧卡姆的神學真理立場下成為反駁「教皇無誤論」和「公會議無誤論」的神學原則,在馬西留的政治哲學立場下僅僅成為反駁「教皇無誤論」的兩個政治哲學原則之一。亞里士多德主義的類比原則構成馬西留另一個政治原則,其目的則在於重構中介,即在塵世中構造一個新中介,以此取代教皇成為塵世生活的新根基。
《亞里士多德》肖像畫(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藏,1811)
因此,奧卡姆和馬西留之爭的核心在於真理觀的差異。馬西留對集體智慧充滿著自信,他相信多數人比少數人更少犯錯誤,而且代表全體信徒的公會議不會犯錯。但是奧卡姆不這樣認為,他堅持神學真理觀,斷定只有上帝啟示的真理不會犯錯,人總是會犯錯的,所以教皇和公會議都會犯錯。之所以存在這種真理觀上的差異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馬西留保留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的類比原則,認為人是上帝的形象,人從上帝那裡獲得了智慧,並且能夠不會犯錯。奧卡姆則堅持唯名論的單義性原則,無限拉開上帝和人的距離,認為真正的真理只存在於上帝那裡,人由於原罪必然會犯錯,人再努力結合也無法擺脫個體的有限性這一根本的人性規定。馬西留弱化了人的原罪性,奧卡姆則立足於原罪以彰顯人的可錯性。政治哲學上的考量構成了馬西留同時使用類比原則和單義性原則的重要依據。
馬西留對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唯名論的融合突破了傳統的理解:一方面,他的類比原則突破了亞里士多德托馬斯傳統的類比原則,他取消了傳統類比原則帶來的自上而下的存在等級秩序,轉而利用唯名論塑造出自下而上的存在等級秩序,即共體由個體組成,其完美性力量來自個體的意志同意,意志而非理性構成馬西留類比原則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他的單義性原則突破了唯名論傳統的單義性原則,他取消了傳統單義性原則帶來的完全去中介的存在論思維模式,轉而利用亞里士多德主義塑造出整體大於部分的存在等級秩序,即共體在量和質的雙重維度上大於個體,量變同時能夠引起質變。
綜上,個體的有限性和共體的完美性不僅是理解馬西留公民共體論的關鍵要素,而且是把握馬西留和奧卡姆之爭的關鍵。由於馬西留對個體的有限性和共體的完美性的論證建立在其對「整體大於部分」原則的獨特理解之上,而這一獨特理解使得馬西留既不同於以羅馬的吉爾斯為代表的教權論者,也不同於以奧卡姆為代表的唯名論者,所以個體的有限性和共體的完美性既是馬西留用來反駁建立在亞里士多德主義奧古斯丁主義之上的「教皇無誤論」的武器,也是他用來解構教權論下的公會議概念、重構出符合「公會議無誤論」的公會議概念的理論前提。
行文至此,在個體和共體、信徒共體和公會議的關係上,馬西留融合了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唯名論。馬西留對「公會議無誤論」的論述則呈現出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唯名論兼容的可能性。基於此,馬西留和奧卡姆之爭不僅展現了唯名論在政治哲學領域的不同面向,而且展現了唯名論和亞里士多德主義既對立又兼容的複雜關係。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於帕多瓦的馬西留與現代秩序的構造,將馬西留的思想道路概括為「斷裂與重建」。這條道路意味著對亞里士多德主義「類比之路」與唯名論「單義性之路」的雙重融合,從而重構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新中介,結果卻在更深的意義上擴大了上帝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增強了塵世權威的自足性。從「斷裂與重建」的思路出發,本書旨在探討馬西留如何重新理解個體與共體、教會與國家、上帝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將法權、政教和道德秩序重構為理性與意志雙重根基的善好秩序。
目錄(滑動閱讀)
序一 / 吳增定
序二 / 吳功青
導 論 帕多瓦的馬西留與中世紀晚期的政教理論
第一節 帕多瓦的馬西留與《和平的保衛者》
第二節 中世紀晚期的政教理論:教階論、二元論和公民共體論
第三節 帕多瓦的馬西留是一位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嗎?
第四節 帕多瓦的馬西留的哲學研究現狀與本書框架
第一編 公民共體論與新中介的誕生
第一章 以人民為中心的公民共體論
第一節 公民共體的界定
第二節 公民共體、人民和強力部分
第三節 公民共體是立法者
第二章 整體大於部分原則
第一節 共體和個體
第二節 整體大於部分原則
第三節 愚人論證和高貴的謊言
第四節 整體大於部分原則的反教權任務
第三章 中介的崩潰與重構
第一節 「教皇無誤論」
第二節 中介的崩潰:馬西留和奧卡姆的唯名論立場
第三節 馬西留和奧卡姆之爭
第四節 中介的重構
第二編 法治優越性與現代法權秩序的興起
第四章 斷裂與重建的法律秩序
第一節 法律的雙重特徵
第二節 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節 斷裂與重建的法治優越性論證
第五章 自然法權學說
第一節 馬西留的法權概念
第二節 古典習俗主義和基督教自然法革命
第三節 經典自然法:自然理性的道德法則
第四節 馬西留的自然法權學說
第五節 自然法權、神法和人法
第三編 分離與融合的政教新秩序
第六章 馬西留的和平觀
第一節 國家和平與教會和平
第二節 馬西留的和平觀:幸福論與和平論的融合
第七章 自然欲求的人性論
第一節 亞里士多德論自然政治性和城邦
第二節 奧古斯丁論自然社會性和教會
第三節 馬西留論自然欲求和國家
第八章 政教的分離與融合
第一節 法律和統治部分:國家的形式和質料
第二節 教會在國家之中
第三節 形質論問題: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
第四節 形質論視野下的政教新秩序
第四編 現代道德與權利秩序的探索
第九章 道德秩序的雙重真理根基
第一節 亞里士多德主義的道德解釋思路
第二節 唯名論的道德解釋思路
第三節 道德雙重真理根基論
第十章 馬西留與貧困爭論中的權利問題
第一節 中世紀晚期的貧困爭論及其意圖
第二節 貧困和權利的主體性構造
第三節 現代權利秩序的探索
結 語 帕多瓦的馬西留與現代秩序的構造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簡介
陳廣輝,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江蘇省雙創博士,蘇州大學優秀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政治哲學。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譯有《和平的保衛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