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間房子

2022-06-21     松果生活

原標題:懸浮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間房子

城市中漂泊的人們,如何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找到歸屬感?在這樣的「懸浮時代」,我們或許會長居於此,也有可能在幾年後就要選擇離開,但生活在其中的當下,往往會渴望在這座城市中有屬於自己的角落,與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許多人產生聯結。我們所需要的究竟是一處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在房子之外的更多可能?

6月9日19:00-22:00,三聯人文城市與MAD建築事務所聯合發起了線上論壇「誰的新居住?——保障房時代的公平與效率」。我們以國內外住宅發展趨勢、國家宏觀政策為背景,聚焦了正在發生的新住宅現象,展開了不僅包括保障房在內的、更是關於新住宅時代的探究,期待藉此影響城市不同群體對於城市更好發展的實踐。

本次論壇,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岩松、Mapping Workshop發起人何志森、上海交通大學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傑、建築攝影師孫海霆,由三聯中讀和人文城市的執行總編輯賈冬婷主持。嘉賓們分別從社會公平、建築設計、人文精神、政策發展、影像記錄等不同維度,探討當下我們正在面對的居住問題。

點擊上方圖片,打開三聯中讀APP,收看直播回放

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

01 嚴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著有《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學問的冒險》《城市的張望》等著作。

為什麼我們會把今天這樣的一個時代,叫做懸浮時代?我特別喜歡去關注城市當中的人,這部分人實際上是城市裡的漂泊一族,也就是所謂的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這些城市外來務工人員身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痕跡:他們是從鄉鎮、鄉村來到城市,尋找更好的明天。

在整個城市務工的生活階段裡面,他們會呈現出一種非常緊張的、具有衝突和張力的身份認同。一方面,他們非常想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當中,但是又被城市所排擠。同時,他們距離他們的家鄉、他們的鄉土實際上已經非常遙遠。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就導致這一批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出現了一種懸停在城市上空的狀態,沒有根基。

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之下,他們可以有一個嶄新的稱呼——新市民。對於新市民來說,這不僅僅只是在稱呼上給予他們一個嶄新的title,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生活、文化參與、公共事務等不同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懷。這樣的一些關懷,當然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以及對於他們居住環境、居住條件的改善。

對於這一類人群,應該更多地提供幫助,給予他們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和一種對未來的確定性。所以我覺得保障性住房,實際上是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在地的溫情,一種對於城市融合度的溫情感。

打開圍牆的目的,是形成融合

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代表作有「夢露大廈」、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館、嘉興火車站等。

02 馬岩松

我在胡同四合院長大,雖然院子裡有牆,但是外邊的胡同都是公共空間。那時候,一個大雜院裡有時候還都不用上鎖。遠親不如近鄰,有一種鄰里關係。但是,後來街道都有牆,一個個小區都是被牆分割,將這個城市進一步細化。

隔閡將牆砌到了整個城市,城市裡面是一種人,外面又是另一種。 我覺得從觀念和物理上,牆的存在都特別不好。所以我們設計百灣家園關鍵點是想讓它融於城市。我們必須將牆消除掉,進行融合。我覺得這也是社會保障工作很重要的目標。

公租房的人群用一種開放融合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我覺得打開圍牆的目的就是能形成這種融合。我幾次去社區,都看到居民遛狗,遛著遛著互相都很熟了,都能叫得出別人家狗的名字,這是空間對人行為上的鼓勵,鼓勵你運動,走遍整個小區的各個空間。

如果房子只是提供一個空間,我覺得是不夠的。 如果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考慮,要把我們對所有人的標籤全部拿掉,每個人都希望住在和諧、和睦的街區。我們不僅倡導別人,自己也願意和所有人生活在這樣的社區。

我記得一個管理人員跟我說,我們這樣的社區非常難管理,你必須設計一個很結實的門,腳都踹不壞,因為我們這裡的人都是拿腳開門。但是我說,能不能設計一個大家不想踹的門,你把它弄得很好,很乾凈很白,大家會很愛惜它,而不是弄一個防彈門,讓它保持長久, 讓每個人能感覺到社區表達的情感,去愛惜它、建設它。

跨越邊界的移動,

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親密

03 何志森

Mapping Workshop發起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扉美術館館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邊界、參與式社區營造、跨領域合作設計、城市非正規性、微觀都市主義等。

我在設計住宅的時候,總會思考我們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我是福建客家人,我們的土樓很有名。很多人可能只喜歡土樓,但不知道土樓空間是非常非常神奇的。 客家人分家其實是非常有策略的,每一次分家都是一次重新建構聯結的一個機會。

在分家的時候,比如說大哥的廚房會特意分到二哥的臥室的旁邊,三哥的廁所會分到大哥的廚房旁邊,他們有可能在不同樓,也有可能在同一樓。但他們希望在分家之後,兄弟之間還有這種視線上的聯結,還能夠每天可以看到。比如說,我在臥室里就能看到我哥哥在旁邊炒菜。所以我覺得這是客家人的優點之一,他們還是很在乎兄弟之間的這種聯結。

我2017年去深圳做了一個工作坊,是深港雙年展的一部分,在南頭古城。我們去到村裡的時候發現,南頭古城跟廣州的城中村非常不一樣。古城裡的村民大部分是計程車司機,他們不算村民,不是原住民,幾乎都穿著拖鞋。你幾乎看不到沒有穿拖鞋的人。

我帶著學生去跟蹤他們的拖鞋,才發現在南頭古城裡的他們每一個人租的空間都非常小,就只能放一張床。 他們其他的生活功能空間都是游離的,是移動的。比如說,客廳可能在一個小賣部裡面共享,晾曬空間是在旁邊的一個地方,餐廳又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找。

它沒有一個非常嚴謹的所謂的建築紅線的邊界,他們幾乎不關門,就是因為他們要時不時地移動,所以拖鞋是最方便他們移動的一個工具,而 這種跨越邊界的移動讓整一個南頭古城變成了一個共享大客廳,讓人跟人之間的聯結非常親密。

住房應是嵌入社會空間的途徑

上海交通大學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治理、城市發展、住房政策、房地產經濟和城市經濟。

04 陳傑

社區也好,房子也好,我們最關鍵的要建立一個聯結,建立什麼的聯結?是人跟人的聯結,而不是人跟物的聯結。

大家都在提這個空間這個概念,我相信不管是社會學家也好,規劃學家也好,還是設計學家,大家都比較喜歡讀列斐伏爾和哈維,他們都在談論著空間,空間的生產、生產的空間。他們所說的空間其實重點不是物理空間,而是社會空間。

所以住房提供的主要不是一個物理空間,當然它以建築空間、以四面牆屋頂和地板構建了一個基礎,但 我們看中的是它提供的嵌入到這個社會的空間,我們能通過住房嵌入到社會網絡裡頭。在酒店裡頭你就不會覺得你是嵌入的,當然酒店是另外一種社會空間,但你不會覺得它是一個社會網絡,因為你是一個旅客。

為什麼很多人嚮往公租房?他們不一定特別期待公租房的房子有多好,而是期待能被城市認可、被當作居民。你是市民,你在公租房體系就會有相應的各種服務。

所以我想, 住房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社會空間的嵌入。所謂住房權,說到底是我們的生存權、發展權。我們需要通過構建一定的空間來構建一定的社會關係,讓我們可以再生產,可以再發展。關於住房,不管在規劃設計還是在哪裡, 關鍵是能不能讓它嵌入到這個社會,讓它能跟社會去交流。

這些房子很普通,

但它們曾是市民們的庇護所

05 孫海霆

攝影師、建築師、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攝影代表作有「城中村建築立面」、「空房間」及「北京大板樓」等系列,近些年廣泛參展於在機構群展中。

北京街邊的大板樓,是一個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城市住房福利供給制度下的一種產物。

這些房子的整個狀態是非常接近的,比如它們真的非常大,大概有七八十米寬,至少有12層樓高,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體量。

同時它又非常的平,沒有任何的、多餘的變化,或者為了造型去做一些設計。它完全是一個大餅臉,非常平的面孔,毫無波瀾的表情。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一般的建築師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成為一個前景。 所以這些房子跟大部分的公共建築或者說有表現力的一些房子相比,就顯得特別不一樣。它好像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慾望,變成了一個城市的背景。

在分房子的時代,它是非常能解決問題的。然後這些同類型的房子也比較有意思,它們基本上都在地塊的最北邊,因為會投下一個巨大的陰影。如果位於整個地塊或街區的中部或者南部,所投下的巨大陰影會影響一大片區域的光照,以致於不能修別的房子。所以大部分的單位都會把這種特別高的板樓放在最北邊,然後它朝著北側的城市道路去投下陰影。

這些房子雖然特別普通,也沒有多少設計成分可以去探討,但是它們作為一個城市裡存在了這麼多年,為成千上萬的北京市民提供庇護的一個場所,我覺得給它們去拍一張這樣的肖像還是特別有必要的。因為畢竟所有房子都有壽命,總有一天這些房子會消失,但是我也希望給這些普通的、無名的大板樓或者是一個背景建築,留下一張肖像。

我們希望能夠以此論壇作為契機,向不同身份的人追問。也期待在過去實踐與當下現狀的多元思辨中,我們一起探索和發現未來居住的新可能性,啟發和開闢城市不同主體關於廣義居住的新理想。

如果你想了解本次論壇的更多信息,可以點擊上方圖片,打開三聯中讀APP,收看直播回放。

論壇主辦

三聯人文城市

三聯人文城市由《三聯生活周刊》創立,以2020年首次發起主辦的三聯人文城市獎評選為起點,在中國城市化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上,探索城市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聯。

MAD建築事務所由中國建築師馬岩松於2004年創立,馬岩松、黨群、早野洋介共同領導。它致力於探尋建築的未來之路,將東方思想帶入建築實踐,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天地對話的氛圍與意境,探索建築文化實踐。

MAD建築事務所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字:高一丁 / 排版:俞冰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45fbf70f53d73bfcbe0ad4d72f6fc42.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