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承載了谷愛凌和蘇翊鳴輝煌的冬奧場館,還可以怎麼用?

2022-02-15     松果生活

原標題:那些承載了谷愛凌和蘇翊鳴輝煌的冬奧場館,還可以怎麼用?

中國選手谷愛凌和蘇翊鳴接連在首鋼工業園滑雪大跳台「雪飛天」的比賽取得了金牌。為何這處冬奧場館會選擇和工業遺產相結合?嘗試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奧運場館在未來又將如何繼續發揮功能,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咪子

編輯|丘濂

01

奧運場館,走出

狹隘的「地標」

在今天剛剛結束的男子單板滑雪大跳台比賽中,蘇翊鳴代表中國隊出戰,獲得了金牌。此前,中國選手谷愛凌在同一賽場舉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比賽中,最後時刻絕地反擊,摘得她個人本屆冬奧會的第一塊金牌。如果我們將目光轉移到運動員們凌空而起的身影之後,不同於一般的滑雪項目背景中的山區自然風貌,首鋼工業園區里一片工業遺址躍然眼前,其中最為矚目的就是四座巨大的冷卻塔。這座位於首鋼工業園區內的滑雪大跳台同樣創造了歷史——它不僅是全球首個坐落在工業遺址內的冬奧會場館,也是首個滑雪大跳台的永久性競賽設施。

滑雪大跳台為何會選擇與工業遺產相結合?申辦奧運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顯示國力的「競賽場」。許多國家不惜重金建設奧運場館,以追求比賽建築的宏偉壯觀,但對它們如何能與自然生態共生,又如何融入城市環境,以及賽後怎樣能繼續發揮作用缺乏考慮。 21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已被納入到奧運會建設中。

首鋼滑雪大跳台

首鋼園

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從氣質更加內斂的冬奧開幕式,我們或許就已能感到這十幾年間的變化—— 與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大量興建「地標式」的建築場館相比,此次冬奧會場館的建設顯得更理性和從容。

區別於通常冬季奧運會的兩賽區,北京冬奧會採取了北京-延慶-張家口的三賽區體系:其中,北京賽區的著力於對城市存量資源再利用,既包括了對夏奧會場館的使用,也包括工業遺址的改造;在張家口賽區,現有的崇禮滑雪場經過優化升級,配合新建場館和基礎設施,以打造未來更具影響力的滑雪目的地;而延慶山區,對自然環境進行最少干預,將建築與環境融合共生的理念被放在首位。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三個賽區示意圖

央視網

02

北京賽區:激活

工業與夏奧遺產

談起首鋼的滑雪大跳台,谷愛凌曾向媒體表示,那裡坡度和雪面的舒適度都讓她印象深刻。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對滑雪大跳台的選址解讀是——大跳台如果位於山里,風大且相對較冷,但城區之中,溫度高。特別是比賽安排在上午,太陽能以較大傾角照到雪面上,雪面軟、黏性大,運動員會喜歡;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跳台所處環境,會對運動員行程良好的心理刺激。「從跳台的斜行電梯一出來,周邊的各種工業遺產就在腳下,眼前雪道通向的也是工業遺產環境。助滑下坡中,對他們會是很興奮的體驗。」

谷愛凌身後的冷卻塔

新華社(蘭紅光攝)

讓滑雪大跳台進入首鋼可以說是國際雪聯和北京冬奧組委會之間,一拍即合的決定。 2016年,國際雪聯提出希望滑雪大跳台「進軍」城市,因為大跳台進入奧運會的時間不久,放在城市中,更有利於日後向年輕人普及這項運動。北京冬奧組委重點向國際雪聯推薦的方案,就是將滑雪大跳台設施建在首鋼園區內。他們還希望大跳台成為一個永久性的建築,而不是像以前冬奧會那樣,在比賽後就被拆除。

此前,2008年夏奧會申辦成功之後,為了打造更好的城市環境,首鋼開始了搬遷調整,為這片位於長安街西延線端頭的園區留下了大量的工業構築物,它們成為北京城中一處具有獨特時代記憶的風景。2016年之前,首鋼園區就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改造,重點開發主題文旅產業,讓這座百年歷史的鋼廠回歸日常。 國際雪聯的提議就與首鋼園區要與城市生活相聯結的發展定位不謀而合。

首鋼滑雪大跳台建設前的場景

首鋼新聞中心

最終大跳台的落成位置就選在了4座高達70米的冷卻塔旁邊。它的設計靈感靈感來自中國元素中的「敦煌飛天」。根據設計單位的介紹,在飛行曲線路徑上,運動員騰空最高處的兩側,要求防護網的高度必須高於騰空高度兩米。「飛天」的飄帶形式,也有效地兼顧跳台兩側防風及支持防護網的作用。也正是考慮到永久跳台的設置,對運動員成績發揮會起到關鍵作用的助滑坡道的坡度進行了精確計算,確定為37.8度,寬度更寬,落差也更大。

遠遠觀看,大跳台整體的飄逸造型,再加上冷卻塔具有工業感的輪廓,共同勾勒出了北京西部的一條全新的天際線。在冬奧會之前,這裡已經舉辦過「冰雪飛天」這樣的燈光秀表演。

首鋼滑雪大跳台的燈光秀表演

新京報(鄭新洽攝)

本次北京冬奧會的競賽場館中,北京賽區除了大跳台外,僅興建了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一處。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和首都體育館都在不同程度改造後得到利用。其中水立方在改造後,是世界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也成為世界唯一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均可運行的雙奧場館。賽後,這裡將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間不斷切換,向大眾開放。

「水立方」變身為「冰立方」

新京報

延慶和張家口

賽區:惠及廣闊

山區的可能

03

與夏季奧運不同,由於冬奧會比賽項目的特性,通常設置兩個主要賽區:一個在主辦城市的都市區域,主要以室內的冰上比賽場館為主;另一個是主辦城市周邊的山區,以室外的雪上比賽場館為主。 由於雪上項目占比更大,關注更多,冬奧也成為拉動山區發展的機會。城市對附近滑雪勝地的資源輻射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1998年冬奧會舉辦地日本長野和滑雪小鎮白馬,2006年的義大利都靈和塞斯特利埃爾,2018年韓國的江陵和平昌等等。

因冬奧運蓬勃發展的日本長野白馬村

Snow Japan

與別的冬奧會不同,這次北京冬奧會採取了三賽區安排?參與場館設計的張利曾經說,這正是考慮到了不同區域的協同發展,延慶和張家口在傳統上是北京西北部相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張家口崇禮區在申冬奧成功時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張家口賽區核心區位於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及其周邊區域。早在1996年,崇禮就有了第一個大眾娛樂性質的滑雪場。冬奧舉辦地確定後,這裡興建了更多的群眾性滑雪場,直接或間接從事冰雪產業和旅遊服務人員達3萬多人。在2019年崇禮便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崇禮未來顯然會繼續成為國際性滑雪勝地,冬奧會場館的設計也將「服務地區長期發展」作為目標:賽區由雲頂滑雪公園,古楊樹場館群以及太子城冰雪小鎮三個區域組團構成。雲頂滑雪公園利用現有雲頂滑雪場改造而來;古楊樹場館群為完全新建場館群,包括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這樣一來,競賽場館同非競賽場館一道,崇禮的滑雪設施就更加完善。

而太子城冰雪小鎮集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功能於一身,在賽時提供功能保障服務,賽後同樣能作為冰雪為主題的特色小鎮持續運營。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呂曉斌攝)

延慶賽區地處燕山山脈軍都山以南,這裡風景秀麗,地形複雜。由於雪上項目多位於自然山體之中,讓場館建設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成為重要課題。延慶賽區的新建場館選址地確定在燕山山脈軍都山以南的小海坨山,曾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為海坨山位於小海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生長著眾多野生動植物,是一處風景秀麗,生態資源豐富的所在。同年8月,小海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範圍調整。調整後,保護區總面積比原保護區面積擴大了31%,冬奧會的雪橇雪車和高山滑雪比賽場地也不在新的保護區範圍內。

雪上項目鼓勵人們在戶外,尤其是優美的自然中運動。在自然山體中進行人造建設,勢必會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干預,但如何將這種干預降到最低,是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 在本次延慶賽區的營造中,設計團隊提出了「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整體規劃理念,最大限度回應了生態問題:如建立或留有動物通道;儘量避讓原生樹木,實在無法避讓,採取近地保護或遷地保護;在施工前做表土剝離以便在建築完成後再次回鋪,對生態來做修復等等。

群山掩映下的延慶冬奧村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楊耀鈞攝)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撬中心是在延慶新建的兩個重要場館。其中,雪車雪撬中心的建築場地地形變化複雜,整個區域的高差達到150米,平均自然坡度超過16%,這就對場館建造構成了挑戰。最終建成的賽道長1975米,有16個彎道。賽道依山而走的形態,讓它看上去就像是一條穿梭在山林之間的游龍。

雪車雪橇項目是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項目。在欣賞這「冰雪運動中的F1方程式」之餘,觀眾還可以走上屋頂的步道走廊,並沿著它迴環攀升,體會徜徉山林的感覺。這個時候,場館本身好像已經融於自然當中——主持這場館設計的建築師李興鋼,也曾參與過「鳥巢」的設計。在對比兩次奧運建設時,他就形容:「如果說鳥巢為代表的北京2008年夏奧會場館的特徵是宏大而彰顯,那麼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的特徵則是低調而消隱。」

國家雪車雪撬中心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孫海霆攝)

真正的可持續性,

賽後利用才見分曉

04

奧運會場館如何實現真正的賽後利用一直以來都是難題。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的冬奧村在賽後改造成為樓了監獄。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投入巨大,卻在賽後幾乎淪為一座鬼城。近年來為實現激活和復興,政府不得不再次投入巨大資源和金錢。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為全世界帶來了一個難忘的夏天,但也有人質疑,北京奧運場館在賽後是否存在利用率低、運營困境問題。2014年,北京正式公布多所奧運場館賽後利用情況。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表示奧運地標「鳥巢」在當時已實現自負盈虧,不需要財政來「養」。像鳥巢、水立方、五棵松體育館等,屬於社會化程度較高的一類。「比如五棵松體育館建設了籃球公園,是目前國內最集中的標準場地;水立方經過改造,平時成為嬉水樂園;鳥巢也開展了很多全民健身的服務項目。」

五棵松HI-PARK籃球公園

華熙LIVE·五棵松

2021北京冬奧會場館,在興建之前已考慮到賽後利用問題。2021年,參與冬奧會場館建設的建築師們曾齊聚一堂,進行了一次名為「時代與地理決定性」的研討會。一個細節是,建築師們都不約而同的為場館繪製了賽中和賽後兩套圖紙,其中北京賽區場館設計考慮到賽後的公眾體育休閒功能——也許會在一個路過大跳台的少年心中埋下一顆挑戰極限的種子;張家口和延慶賽區則以促進冬夏全集戶外運動為出發點(比如可在夏天用於徒步、自行車、滑草等運動項目);對於一些難度較高的運動項目場地,建築師們也考慮到了未來用途,如在適當位置預留大眾參與賽道和步道。

連接三個區域的高鐵系統還特別關照了滑板、自行車等運動器械上下車的問題。這個溫暖的細節提醒我們,北京申辦冬奧會的報告中,我國政府向國際奧委會做出「三億人上冰雪」的承諾。 明確提出目標,其意義在於向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中國申辦冬奧會不僅僅是競技層面的爭金奪銀,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通過冰雪運動而受益。

河北張家口市青少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學校學員在雪場訓練

央視網

1982年顧拜旦在《體育頌》中寫道:「體育,你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發揮人類最大的能力而又無損健康的肌體………你在有節制、有組織、有技藝的體力較量中產生………」2022年的冬季,因為體育,世界各地的人們再次聚會在中國。 在本次冬奧場館的建設中體現的理性和節制,對自然的敬畏,對人的關懷,在世界處於動盪和變化的今天,顯得格外難得。

微信編輯|俞冰如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c0c58bf5095cb0159e11713bed7ef5.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