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速遞 |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

2024-01-21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新書速遞 |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是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標誌性成果「中國語言資源集(分省)」系列之一,由河北省教育廳組織數十名專家學者歷時多年調查整理完成。書中所列方言材料是語保團隊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內容涵蓋河北境內晉語、冀魯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35個方言點的部分語言和文化特點。叢書共4種(5冊),分別為語音卷、詞彙卷(上下)、語法卷口頭文化卷。日前,語音卷、詞彙卷已經出版發行。語法卷和口頭文化卷也將於2024年陸續推出。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 編委會

主 任韓愛麗

副主任王暉 單娟

主 編吳繼章

副主編蓋林海 傅林 吳麗君

李巧蘭 侯建華李旭 李小平 

王志勇 劉義青

委 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美茹 王志勇 王錫麗 尹凱 

田文靜 劉義青 孫順 李小平 

李巧蘭 李旭 李建昌 吳麗君

吳繼章 何怡佳 沈丹萍 張蘭英 

鄭莉 侯建華唐健雄 曹夢雪 

蓋林海 傅林 戴克良

秘 書劉宏宇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吳繼章 主編

商務印書館 · 2023年12月出版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 (詞彙卷)

主要展示河北省35個調查點的1200個普通話詞目對應的河北方言詞彙情況,反映河北方言詞彙概貌,呈現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語言)詞彙現象。書中具體標註了每個詞目對應的河北方言詞語的讀音和必要的說明文字,以便在不同方言點、方言和普通話之間進行比較。

吳繼章 主編

商務印書館 · 2023年4月出版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 (語音卷)

全面記錄了河北35個漢語方言點的基本概況和語音系統。全書主要包括方言點概況、各個方言點的語音系統(聲韻調、連讀變調、異讀、兒化、其他主要音變)及1000個單字的字音對照等內容。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序

01

河北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二百多萬年以前,河北境內就有人類居住,從舊石器時代起,到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遺蹟遍布今天的河北各地。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今天河北的大地上征戰並最後融合,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漫長的社會發展演變歷史孕育了河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燕趙文化、中山文化、畿輔文化、太行文化、紅色文化,等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方言反映地域文化,與地域文化互為一體,古今皆然。譬如,有研究者就根據《方言》所載西漢大部分地區「蕪菁」只有這一個名稱,而趙、魏兩地則依據「蕪菁」的大小、顏色等的不同分別有四個名稱這一方言特點,推斷當時河北的一些地方「蕪菁」的種類比別的地方多。到了現當代,我們能了解到的這類現象更是比比皆是,現在河北的唐山一帶,人們常用「走一窗戶」來表示「敷衍、應付」或「走形式、走過場」等意思,就源於當地流行的皮影戲這種藝術形式。

由於方言與地域文化的這種密切關係,使得某些地域文化現象在本身成為歷史之後,仍能藉助方言保存下來,這使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了較多的可能。但社會的轉型和快速發展加快了方言消失的速度,地域文化生存的土壤處在加速的瓦解中;這就使得方言的保存和保護具有了現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02

順應方言保存和保護的需要,先是國家語委於2008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工程」,教育部、國家語委又於2015年在「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工程」的基礎上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20世紀50年代全國第一次漢語方言普查之後,第二個由政府主導的全國性語言調查工程。與以往的方言調查相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有著諸多鮮明突出的特點。有的特點我們從各省的資源集中就可以看到,如全國所有的調查點都嚴格按照統一的格式,調查同樣的內容;調查的內容不限於語音、詞彙、語法,還包括了地方文化;它的調查不僅有紙筆的記錄分析,還有錄音錄像,等等。有的特點則是資源集中看不到的:首先是它針對工程中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步驟,都制定了嚴格具體的規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且這些規範和要求都是以正規出版物或文件、信函的方式給出的,前者如《中國語言資源調查手冊·漢語方言》(商務印書館,2015),後者如《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部署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2019年度漢語方言調查及中國語言資源集編制工作的通知》(教語信廳函〔2019〕2號)。其次是在調查隊伍的組建、調查人員的培訓、發音人的選擇上都下足了功夫。三是調查點和調查內容的確定都是經過專業隊伍反覆論證的。四是各省市編入資源集和放置在語保工程採錄展示平台上的相關內容都是經過語保核心專家組專家或外省市同行專家「中期檢查」「預驗收」「驗收」過的,這些檢查等都有嚴格細緻的標準。

河北的語保工作是從2013年開始的。「有聲資料庫河北庫」建設工作,我們調查了唐山的灤南縣、玉田縣、遷西縣和古冶區以及承德的灤平縣等5個縣(區),並順利通過了驗收。在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之後,河北省語委、省教育廳高度重視,迅速響應,於2015年9月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河北漢語方言調查項目。項目從2016年正式開始到2019年結束,歷時3年,共完成了35個點的漢語方言調查描寫任務。這部即將出版的《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北》就是河北一期「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成果之一。河北語保參與調查工作的專業人員共148人,發音人225人,共組建了20個調查團隊。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從發音人的選定到田野的紙筆記錄,從材料的整理到錄音錄像,每個調查團隊都以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克服了無數想像不到的困難。調查團隊的專業人員絕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師。一些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完成的任務,如錄音錄像,多是在假期中完成的。酷熱難當的盛夏,錄音錄像時為防止噪音的干擾,往往是風扇不能吹,空調不能開。河北同全國其他省市一樣,在工作過程中,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經歷了許許多多曲折而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反映在《語保故事》(第一輯)(王莉寧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21)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

03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對我們整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建設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河北而言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首先,河北環繞京津,河北的一部分方言比其他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更大、更直接,這種影響使得河北方言,起碼是其中的大部分方言無論是在語音、詞彙方面,還是在語法方面都處在較其他方言更快的變化之中;因此,河北的語言資源保護就有著比其他省市更為突出的迫切性。其次,從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次全國漢語方言普查開始,就形成了一種河北方言在大部分地區大部分方面與普通話差別都不大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北方言調查研究的全面和深入。最近十幾年來,隨著調查的深入,人們已經在逐漸改變對河北方言的看法。這次語保調查,由於規模較大,調查的內容較為全面,對我們全面準確地認識河北方言及其調查研究的意義將會具有較大的作用,並促進河北方言調查研究的深入發展。三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多年來河北方言調查研究中基礎材料欠缺的弱項。四是為河北提供了一個壯大方言調查研究隊伍和向周邊省市學習的機會。

(吳繼章 撰文,有刪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ca7f0ab63775a2dad1fe4115d2a365d.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