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隱文庫上新 | 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從佛教中國化到中國佛教

2023-11-10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普隱文庫上新 | 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從佛教中國化到中國佛教

—— 普 隱 文 庫 ——

《中國佛教文化歷程》

洪修平 著

ISBN 978-7-100-21726-2

定價:139.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8月版

作者自序(節選)

中國佛教文化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漢代,佛教初傳,與華夏傳統文化和社會習俗發生碰撞,在依附當時黃老神仙方術的過程中,通過「格義」等途徑開始其漫長的中國化進程。

魏晉時期,中國佛教文化初具規模,正式登上中國學術思想的舞台。佛教特有的戒律傳授、寺院建築、凈土信仰等也都於此時行於中國。在玄學刺激下,中國佛教學者的崛起和中國化佛教理論的初步形成,成為這個時期引入注目的社會現象。西行求法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三教一致論的提出則為佛教文化融入中華文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文化趨於繁興。佛教經論的講習,促成了佛教學派的林立;僧官制度的形成與寺院經濟的發展,標示出中國佛教的特色;佛教音樂、繪畫與石窟寺藝術等的成就,則從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的豐富燦爛。當時,南北的分裂與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三教的相融與相爭、帝王的興佛或滅佛,都對中國佛教文化的演變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而中國佛教文化也在其演進中表現出一定的發展規律。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在帝王支持下走向鼎盛,佛教文化空前繁榮。佛教文學藝術與社會活動的發展,反映了外來佛教成為民族宗教後獲得的新生命力,以及與中國社會文化的密切關係。在西藏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的佛教,呈現出許多不同於漢傳佛教的特點。這個時期,儒、佛、道三教關係的新發展以及唐武宗滅佛,為我們了解中國社會和儒、佛、道三教的特點,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關係,提供了許多重要啟示。中國佛教的向外傳播,不僅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而且增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民的友誼。中國佛教文化的世界性貢獻值得充分肯定。

入宋以後,相對獨立的中國佛教文化趨於衰微,但其對社會生活與文化各領域的滲透卻進一步加深。佛學對儒學的影響,促成了宋明理學的出現;佛教與政治的結合,構成了蒙藏地區社會的重要特點。在衰微趨勢中持續發展的中國佛教文化,表現出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佛教內部禪、凈、教的融合,儒、佛、道三教的合流,以及佛教的世俗化傾向,構成了此後數百年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畫面。佛教譯經、刻經、著述與佛教史學的發展繼續為中國文化寶庫增添珍品。

我們期待中國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現代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研究者,我願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

目錄(滑動閱讀)

自序

第一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印度之源

第一節 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創立

第二節 佛教的分化與發展

第三節 印度佛教的向外傳播

第二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開端(漢代)

第一節 佛教的初傳

第二節 中印文化的最初碰撞與反應

第三節 漢代譯介的佛學兩大系統

第三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初具規模(魏晉)

第一節 佛教在三國時的展開

第二節 兩晉佛教與玄佛合流

第三節 中國佛教學者的崛起

第四節 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第四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趨於繁興(南北朝)

第一節 南北朝的分裂與佛教的隆盛

第二節 僧官制度、寺院經濟與世俗的佛教信仰

第三節 講習經論的盛行與佛教學派的林立

第四節 竺道生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

第五節 儒佛道相融相爭與二武滅佛

第六節 佛教藝術

第五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鼎盛(隋唐)

第一節 隋唐帝王與佛教

第二節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榮

第三節 天台宗

第四節 三論宗

第五節 法相唯識宗

第六節 華嚴宗

第七節 禪宗

第八節 凈土宗

第九節 其他各宗

第十節 佛教文學藝術與社會性活動的發展

第十一節 儒佛道三教關係的新發展

第六章 中國佛教的由盛而衰及其新特點(宋遼金元)

第一節 佛教在衰微趨勢中的持續發展

第二節 佛教各宗派的演變

第三節 佛教的內外融合

第四節 佛教向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滲透

第七章 中國佛教的衰落與世俗化(明清)

第一節 佛教與政治

第二節 經藏的刻印與佛教著述

第三節 衰落中的佛教諸宗

第四節 三教合一與明代四大高僧

第五節 佛教的世俗化發展

第六節 居士佛教的興起

第八章 中國佛教在衰落中的革新(近代)

第一節 近代佛教的衰落與佛教文化的復興

第二節 佛教的革新運動與人間佛教

第九章 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形成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

第三節 藏傳佛教的特色及其流傳

第四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上座部佛教

第五節 大乘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

第六節 少數民族地區佛教的特點

第十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對外交流

第一節 佛教東漸與西行求法

第二節 佛教中心與向外傳播

第十一章 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緣起與無我

第二節 緣起論的展開

第三節 法印說與修行論

第十二章 中國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論

第一節 性具實相說

第二節 法相唯識學

第三節 法界緣起論

第四節 修心見性論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增訂版後記

新版(第三版)後記

—————— 普隱文庫已出書目 ——————

《禪心無語》

聖凱 著

《信心》

聖凱 著

《定心》

聖凱 著

《念心》(增訂本)

聖凱 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4d572de4e307ee6b46559d5ed08cce.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