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老佛爺到底做了哪些壞事?為什麼遭到這麼多人痛恨

2019-10-18     高廣銀

慈禧17歲入宮,2次發動宮廷政變,3次垂簾聽政,同治、光緒年間2次強勢干政,獨攬朝政,2個小皇帝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且滿朝的大臣精英也被她牢牢掌控,操縱清朝的朝政長達48年,直到74歲病逝。慈禧精通權術,表面上支持了洋務派以及改良派的活動,但是始終在擔心自己手中的權力,以至於無法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最後導致喪權辱國,演繹中華歷史的一段悲劇。

如果慈禧生活在500年前的明朝,或許不會遭來這麼多的罵名,甚至還能像武則天一樣,成就一番偉業。但是清朝當時的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華民族2000多年沒有遇到過的境況。一個落後於整個時代的古老文明與生機勃勃的西方世界的對峙,列強環伺清朝周圍,如果不去改變,只能坐以待斃。

慈禧帶來的改變

咸豐帝在位期間,對外態度上一貫堅持強硬的態度,而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朝廷內部卻悄然發生了改變,有些朝臣對外國侵略者心存幻想,他們覺得依靠西方殖民者能夠建立起新的秩序,這其中就包括恭親王。

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之後,留下遺詔,立5歲獨子載淳為皇儲,並任命強硬派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幼主處理政事。野心勃勃的慈禧,同恭親王商量,發動政變處死回京的肅順,這些舉動獲得了當時列強的一致支持。

慈禧在此次政變中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權力。在當時比較寬鬆的外交環境中,慈禧按照改良派的思想,重用了一批漢人大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以自強、求富為宗旨,支持當時的洋務運動,使當時的清朝出現短暫的同治中興,似乎給清朝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洋務運動讓當時的清朝實現高速增長,成立了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而且還嘗試現代的採礦業、鐵路運輸、電報通訊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新式學堂的開展,同時還聘請了一批外國人直接擔任軍官,成立洋槍隊等。

雖然同治中興的主要推動者是恭親王奕訢,但是如果沒有慈禧的支持是做不到的,在對漢人大臣的重用也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此時還限制賣官鬻爵,在淘汰不合格官吏、嚴肅法紀等方面做出過努力。比如同治八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死了慈禧身邊的紅人安德海,而且丁寶楨並未受到打擊報復,說明當時慈禧還是非常有魄力,非常有決心的。

慈禧的局限性

然而,慈禧在科學進步,以及社會需求的大變革方面,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統治者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沒有對洋務運動通盤考慮與規劃,為了打壓銳意改革的恭親王,居然放棄國家大的政策方針,中止派遣留美幼童、阻礙鐵路諸工程的建設。她把洋務運動當作政治手段,是籠絡他人的工具,當需要利用保守派勢力的時候,便中斷了民族向前邁進的步伐。

我們看近鄰日本,在明治維新1868年,日本最大的戰艦噸位僅有北洋水師定遠號的一半,艦隊總噸位也落後清朝,但是日本宮廷卻節衣縮食,拿出自身的積蓄建設海軍。天皇捐了30萬,各級文武官吏、國會議員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捐出來,皇后把自己的首飾都獻出來。然後發行公債,老百姓踴躍搶購,甚至有日本女學生去賣身然後把錢捐給國家,用來購買軍艦。

而此時的慈禧卻貪圖享樂,不惜挪用北洋水師購買艦艇的費用,來修建頤和園,六十大壽更是耗費540萬兩白銀,要知道整個北洋水師也不到2000萬兩白銀,定遠、鎮遠各是62.5萬兩,老太后過一個生日,北洋水師遠東第一流鐵甲艦能買11艘。因為個人的享樂,導致北洋水師近十年沒有再購買任何艦艇,讓日本直接追了上來。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當前線戰敗的消息傳到慈禧這裡的時候,她抱著光緒痛哭,光緒決心要變法,慈禧當時也是非常支持,她曾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還說:「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她承諾光緒,讓他掌管朝內的政務,實行變法。而此時的光緒皇帝還只是她的一個傀儡,需要所有事情都向她彙報,得到首肯才能實行。

但是隨後她卻用政變的手段囚禁光緒,殺死戊戌六君子,一場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就此終結。而且慈禧殺死維新派,囚禁光緒遭到列強一致不滿,她不得不對外宣稱光緒皇帝生病了,誰料到洋人不但要給光緒看病,而且還保護康有為等維新派,這讓當時的慈禧非常惱火。

惱羞成怒的慈禧居然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而且她還觀看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魔術表演」,真以為天降神兵,一位國家權力的最高統治者,居然相信民間迷信,可見當時慈禧有多糊塗。有了慈禧的默許,義和團便在租界內見到洋人就殺,導致很多無辜平民被殺。據《清史稿》統計,各省遇難的主教6人,教士45人,修女40多人,而教徒遇害18000多人,這18000多人可都是中國人呀!而且此時慈禧居然向11國宣戰,打破世界歷史,當八國聯軍真的來了的時候,只用了4天就從天津達到北京,義和團卻聞風而逃。

其實八國聯軍只有18000多人,其中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奧軍50人,意軍53人。而且法國是800多名越南人,英國是2000多名印度人,而北京城內有11萬守軍,近30萬的義和團,這些「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大多沒有聽到槍響就望風而逃,不到2天的時間,北京就失守了,慈禧只好偽裝成一個農婦,帶上皇上,一路風餐露宿逃往山西。

如果慈禧只是鄰家普通老太太,有這樣的愚昧情有可原,但是作為當朝統治者,卻不問科學問鬼神,沒有在戰爭中找到差距,最後還把所有的罪責歸咎於義和團,下令圍剿剷除。

出爾反爾

庚子之亂後,慈禧也願意實施新政,開始改革官制、軍制、法律、經濟、教育等,每一項都是重大改革。比如鼓勵私營的工商業,廢除了幾千年的科舉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法律上,聘請日本的法學家起草編纂近代各類新法典,對軍隊也實行現代化的改革,同意君主立憲,頒布了《咨議局章程》與《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等諭旨。

但是她狹隘的視野,極強的權力欲,再一次欺騙了所有人。她始終把控著整個朝局,不敢鬆動手中的權力,維繫皇權的穩固與保住皇族的既得利益,在憲政改革的實質方面寸步不讓。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是用來鞏固皇權的武力工具,她所支持的君主立憲,只是對大臣的權宜之計。

於是就有了《欽定憲法大綱》的出籠,一切改革的承諾都化為烏有。似乎怪不得慈禧陰險狡詐,在權力鬥爭的漩渦當中,一位女性必須要做到陰狠手辣,才能夠在權力鬥爭中勝出。她六十大壽的時候說過一句名言「今日令吾不歡者,吾必令彼終身不歡!」今天讓我不開心的,我讓你一輩子都不開心,這似乎就是她的人生價值觀,睚眥必報。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權力,她可以支持洋務派,維新派,但是也可以挪用軍費,發動政變;她可以盲目排外,利用義和團對外宣戰,同時她也可以與列強議和,締結喪權辱國的條約;她可以主持新政,讓無數國人看到戊戌變法的希望,同時她也可以推出《欽定憲法大綱》,讓一切改革化為烏有。整個民族命運被她把玩其中,左右搖擺,災難中舉步維艱。

晚年的慈禧常常為自己的權力感到焦慮,時常以淚洗面,心力交瘁,表面強勢,內心卻十分脆弱。

維多利亞女王

1901年,在遙遠的英國倫敦白金漢宮,維多利亞女王也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有些人認為女王比慈禧偉大,根源就在於所有看得見的實事兒她都不管,這樣一來,無論出了什麼岔子,都不用她來背鍋,她只要保住自己的神聖性。相應地,她的權威也就保住了。不過,女王也絕不是真的什麼實事兒都不管,她實實在在地對英國的代議制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的成就不限於在第一鴉片戰爭中打敗了中國,而且在她統治下的半個多世紀,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讓當時英國的商品貿易、勞動市場、文化、政治體制等各方面都實現了全球化,每一次都能夠讓英國上一個新台階。

而時代的命運就是如此,在維多利亞女王帶領英國不斷強大的時候,慈禧卻看不到世界的變化。國內出現了洋務派,維新派,立憲派等,各種改良的呼聲,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向中國招手。然而主宰這一切的慈禧,卻時刻擔心自己的權力,對新事物認知不足。這麼一個反應遲鈍的獨裁者,卻掌握著一個民族的命運,無疑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參考資料:《清史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bsD5W0BMH2_cNUgZi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