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遇到「意識障礙」,這樣處理十拿九穩丨臨床必備

2020-04-26     醫脈通神經科

歐洲神經病學研究院(EAN)近來發布了昏迷以及其他意識障礙的診斷指南,再次更新了這一難題在重症醫學領域中的管理「答案」。意識障礙是臨床各學科疾病中的「危重症」象徵,在神經內科、急診科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於新手來說,正確識別意識障礙,了解其潛在危險性,正確的評估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帶大家來回顧意識障礙的分類及評估。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描「輪廓」

意識障礙(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指各種腦損傷後意識障礙超過28天的一種意識狀態(2018年美國意識障礙實踐指南),主要由意識水平和內容,即覺醒度(wakefulness)和認識度(awareness)兩方面組成。認知度指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的感知,與額頂葉皮層有關,可通過對口頭命令(如視覺追蹤)的反應來評估。覺醒度與喚醒狀態或潛在的認知體驗有關,與腦幹和丘腦網絡相關,可表現為睜眼反應。覺醒度常是認知度的沉澱,增加喚醒可促進兩者的增強,同時促進意識的體驗(圖1)。

圖1 意識的兩個維度與相關狀態(意識內容和意識水平)

[來源:Laureys S.Trends Cogn Sci. 2005;9(12):556–9.]

DoC的概念隨時間改變。1972年首次提出植物狀態(vegetable state,VS)的術語;1994年美國多學科工作組、1996年英國皇家醫學院進一步明確其定義為無認知自我和周圍環境能力、不能與其他人交流、不能對視聽觸覺或疼痛刺激產生可複製或有目的性的自發行為、不能聽懂語言、存在睡眠覺醒周期、自主神經和下丘腦功能保留、大小便失禁,並根據發病時間將其分為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ble state)(創傷或非創傷1個月)以及永久性植物狀態(permanent vegetable state)(非創傷3個月,創傷1年)。2002年美國多學科工作組提出最小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的概念,指可簡答完成指令動作,可對手勢或語言作出是否反應,語言可被理解,與緩解刺激相關的運動和情感行為,而非反射活動;2009年功能閉鎖綜合徵的概念被提出······

目前根據DoC患者的行為反應,可將其按不同狀態進行劃分為昏迷(coma)、植物狀態(vegetable state,VS)/無反應性覺醒狀態綜合徵(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以及最小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意識障礙分類的臨床特徵

[來源:Nat Rev Neurol.2014;10:99–114. swiss ae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2015;166(5):163-169.]

昏迷是一種無法喚醒的無意識狀態,常見於急性腦損傷數天或數周后;VS/UWS指患者清醒但無意識,可表現出無意識的反射;MCS表現為非反射性皮質介導行為,部分MCS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服從命令,但不能進行功能溝通,與VS/UWS之間可連續變化。MCS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可根據其行為反應情況分為MCS +和MCS +,前者指患者可遵循指令、說出被理解的詞彙以及完成目的性交流,後者指只能完成意識的自主徵象,如對痛覺定位、視覺追蹤,但缺乏暗示語言處理的行為。

解剖循「跡」

意識與大腦中多種結構有關,包括網狀結構、皮層複雜網絡等,腦部不同部位損傷可造成不同程度的DoC(圖2,表2)。此外,網狀上行激動系統(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RAS)在維持意識的覺醒度和認識度中十分關鍵,動物實驗發現,當RRAS結構被破壞時動物將進入持續睡眠狀態,僅在極強刺激下醒來,刺激消失後恢復睡眠狀態;當持續性刺激RRAS時動物將持續保持清醒狀態,停止刺激後可恢復正常睡眠-覺醒周期。此外,腦內還存在其他網狀激活系統,包括腦橋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 PBN(維持睡眠-覺醒周期) 和導水管周圍灰質(痛苦和情感體驗)。

圖2 意識不同成分在腦內的解剖定位

[來源:M. Gavriliuc. coma and relat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Health & Medicine, Spiritual. 2013.11]

表2 意識不同成分的解剖位置

「辨」虛實

DoC的診斷對於治療和預後而言十分關鍵,但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不同,DoC的分類無特定的病理生理基礎。近來神經影像、電生理等研究促進了DoC神經標誌物的研究,但目前仍無客觀的診斷金標準,病史及行為反應仍是DoC評估的最主要依據。此外,量表也是評估的重要手段,且對於意識狀態急診狀態的評估十分關鍵。目前臨床常用的DoC量表簡表3。

表3 常用意識障礙評估量表(點擊可查看大圖)

註:* J Neurol. 2011;258:1373–84. # 包括診斷標準[來源: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0;91(12):1795–813.]

GCS量表因項目少、耗時少、操作簡便等特點成為臨床最為常用的DoC預後評估量表,但其對於插管及合併交流困難的患者適用性下降;而GLS量表彌補了這一缺陷,增加了腦幹反射的項目。FOUR量表可用於插管患者的評估,且納入了視覺追蹤項目(意恢復的首要徵象,但其預測價值未被驗證),但其未納入語言功能項目。CRS量表是目前為止內容效度和特異性最高的工具,通過運動和語言行為以及覺醒度幾個方面(6個子量表)綜合評估了意識水平,在各子量表中反射活動得分最低而認識活動評分最高,且均有針對UWS和MCS的診斷標準以及對MCS的預測價值。

SMART量表從多模式的感覺刺激反應進行評估,從而指導康復鍛鍊,但其耗時較長,且對專業性要求較高,臨床應用少。WHIM量表對認知功能恢復過程中各種細微變化進行了評估,其評估內容涵蓋日常生活功能,主要用於評估意識恢復的改善情況,嚴格意義上來講並非用於診斷DoC。SMART和WHIM量表的內容效度很高,對於評估UWS或MCS及從兩者中恢復的患者狀態而言價值較大。

DoC須鑑別與無反應但意識完整的其他模擬性疾病。如閉鎖綜合症(lock-in syndrome,LIS)的患者儘管肢體癱瘓,但意識完全保留,可通過保留的眼球活動進行交流。而那些不能在床邊執行命令,但其大腦中的主動意識活動可在功能磁共振(fMRI)和腦電圖(EEG)中發現,即認知-運動分離狀態,這種情況被稱為非行為性MCS、MCS*、功能性閉鎖綜合徵或意識隱蔽狀態。

挑戰與進展

DoC的準確診斷目前仍具有挑戰性,fMRI和電生理檢查幫助進一步確定結構和功能定位。FDG-PET有助於顯示大腦代謝活動,EEG結合經顱磁刺激(TMS-EEG)有助於微觀識別皮層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其他包括定量代謝標記,靜息狀態fMRI等。2014年,Lancet指出重複測定CRS–R,結合FDG-PET可提供簡單而可靠的診斷,對無反應但有意識的患者具有高敏感性。2017年Olivier等研究發現,同時使用FDG-PET和TMS-EEG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圖3)。

圖3 真假DoC的不同點

(UWS=植物狀態/無反應性覺醒狀態綜合徵,MCS*=非行為性最小意識狀態,MCS=最小意識狀態,LIS=閉鎖綜合徵,A=前,P=後)

CRS-R量表顯示各子項目的分數,黑線代表MCS閾值;FDG-PET顯示與顯示患者左側大腦半球代謝顯著降低(藍色)或保留(紅色)的區域;PCI計算機處理後的TMS-EEG數據,顯示了皮質水平上TMS誘發的電位跡線。UWS和MCS *在CRS-R量表評分上相似,但MCS *的TMS誘發電位和FDG-PET模式與MCS和LIS相似。

2020年EAN昏迷及其他意識障礙診斷指南中對檢查方式也進行了補充。CRS-R量表對於患者評估更為精確,且可免費獲得,建議使用CRS-R對意識水平進行分類(中等證據水平,強推薦);對於fMRI的建議需結合實際情況及醫院條件而定;TMS-EEG對於對臨床標準腦電圖進行大體分析,可能會檢測到具有殘存意識的患者,特異性高但敏感性差(低證據水平,強推薦)。

2020EAN:昏迷及其他意識障礙指南,推薦意見一覽!

小結

DoC的的診斷仍是臨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難題,尤其是在對於急性期患者的評估的價值上。GCS量表、fMRI和電生理檢查仍是DoC診斷評估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Ferro, J. M., M.‐G. Bousser, P. Canhão, J. M. Coutinho, I. Crassard, F. Dentali, M. di Minno, A. Maino, I. Martinelli, and F. Masuhr. 2017. 「European Stroke Organization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4 (10): 1203–13.

2. Jane Jöhr, Jean-Michel Pignat, Karin Diserens. Neurobehavioural evaluation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wiss ae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2015;166(5):163-169.

3. Schoeller, Felix. 2019.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Physics of Mind.」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31: 1–10.

4. Bernat, James L. 2019.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for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nals of Neurology.

5. Giacino JT,Katz DI,Schiff ND,et 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Independent Living,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J]. Neurology,2018,91: 450.

6. Jurynczyk, Maciej, et al. 「Distinct Brain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utoantibody-Mediated CNS Conditions and Multiple Sclerosis.」 Brain, vol. 140, no. 3, 2017, pp. 617–627.

7. Stender J, Gosseries O, Bruno M A, et al. Diagnostic precision of PET imaging and functional MRI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clinical validation study[J]. The Lancet, 2014, 384(9942): 514-522.

8. Bodart, Olivier, et al. 「Measures of Metabolism and Complexity in the Brain of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euroImage: Clinical, vol. 14, 2017, pp. 354–36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hWGunEBiuFnsJQVX0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