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和心臟,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聯可不少——心臟功能不全時,可造成大腦低灌注,嚴重的情況下,心臟停搏時間長者,可造成腦死亡;而大腦功能異常時,同樣會影響到心臟,如腦出血時顱內壓增加,導致深大倒置的T波,以及明顯的心動過緩,如果壓迫了腦幹的心血管中樞,則可直接造成心臟驟停而死亡。
有了這種相互作用的基礎,再深究下去我們發現,這兩個器官的工作都和電活動有關,心臟的電活動完全紊亂後造成室顫,大腦的電活動完全紊亂造成「腦顫」——癲癇。室顫和癲癇,看似涇渭分明,有時還真的分不清楚!
作者:何金山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01
一位16歲的女孩,因反覆出現睡眠中抽搐,就診於當地醫院。「她前後3次在睡眠中出現奇怪的呼吸聲,然後伴有四肢的抽搐,呼之不應,持續1-2分鐘後好轉,自己不能回憶發生的事情,自覺明顯乏力」,這些都是她父母的描述,而後他們帶她來到了神經內科門診,確診了「癲癇」,這個診斷跟隨了女孩接下來的16年!
確診為「癲癇」後,她開始口服治療癲癇的藥物——拉莫三嗪,她很規律地服用著藥物,「癲癇」發作的次數有所減少,但還是有,尤其在夜間睡眠過程中,受到電話鈴的刺激,會出現突然的抽搐和呻吟樣呼吸,有時還伴有小便失禁,所幸她每次都能自己恢復過來。
她很困惑,為什麼明明診斷了「癲癇」,自己也在好好服用藥物,但還是反覆發生抽搐呢?是自己的病情太複雜嗎?
經醫生建議,她把抗癲癇藥物由拉莫三嗪改成了左乙拉西坦,畢竟「癲癇」治療本就比較複雜,是不是之前的藥物不太合適?
換了藥物之後,似乎有一些效果,抽搐發生的次數少了,平均2-3年才有1次,表現還是和之前一樣,夜間、睡眠、痛苦樣呼吸、肢體強直,持續1-2分鐘,而後自行恢復。她就這樣一直吃著這種抗癲癇的藥物,持續了16年。
02
而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她懷孕了。她害怕抗癲癇的藥物會影響孩子,更害怕自己生出的孩子會和自己一樣,也有癲癇,因而住院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諮詢。結果住院過程中,她再次發生了「癲癇」。
可奇怪的是,在癲癇發作時,她的血壓測不出,醫護人員立刻進行心肺復甦,按壓約2分鐘左右,患者抽搐停止,意識恢復。這一次她佩戴著心電監測,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在她發作「癲癇」的時候,心電監測竟然為室顫(圖1)。
圖1 患者所謂的癲癇發作,心電監測卻記錄到了室顫
立即電復律後,抽搐停止,心電圖上仍然可以看到頻發的室早(圖2),而其竇性心律時的QTc,也明顯延長(圖3)。
圖2 室顫終止後,仍可見到頻發室早和短陣室速
圖3 恢復竇律後,可見其QTc明顯延長
考慮患者為長QT綜合徵,予口服普萘洛爾,建議其植入ICD,患者暫不同意,要求嘗試藥物治療,口服普萘洛爾半年,患者未再發生抽搐,逐漸暫停了抗癲癇藥物,隨訪至今,患者未再發生抽搐。
03
患者既往是否真的為癲癇發作,我們無從得知,但這一次,是實實在在的「流產的心源性猝死」。普萘洛爾可以治療長QT綜合徵,尚未發現其對癲癇的治療作用,自然我們也不會同意患者在服用普萘洛爾後把長QT綜合徵和癲癇兩個病都治療好了的說法。
回顧患者的病史,年輕女性,夜間發生意識喪失和抽搐,多次由鈴聲刺激引起,意識喪失時血壓測不出,心電圖記錄出了室顫,竇律心電圖QTc明顯延長——現在看來,足以充分診斷長QT綜合徵。
以反覆抽搐為主要症狀,服用抗癲癇藥物似乎還有所好轉,考慮癲癇無可厚非,但沒有除外其他系統疾病導致抽搐的可能,不顧心電圖上QT間期延長的提示,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結 語
惡性心律失常和癲癇都能導致抽搐,不要只從抽搐本身試圖去鑑別,評估患者的呼吸、血壓情況也很重要。對於任何年輕患者伴有意識喪失和抽搐,除非有充足的把握,不要輕易放棄遺傳性心律失常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MacCormick JM, McAlister H, Crawford J, et al. Misdiagnosis of long QT syndrome as epilepsy at first presentation. Ann Emerg Med 2009; 54: 26-32.
2. Schwartz PJ, Ackerman MJ. The long QT syndrome: a transatlantic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herapy. Eur Heart J 2013; 34: 3109-3116.
3. Viskin S, Rosovski U, Sands AJ, et al. Inaccurate electrocar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long QT: the majority of physicians cannot recognize a long QT when they see one. Heart Rhythm 2005; 2: 569-574.
4. Chadwick D, Jelen P, Almond S. Life and death diagnosis. Pract Neurol 2010; 10: 155-159.
5. Issa NP, Fisher WG, Narayanan JT.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a patient with LQT2 on levetiracetam. Seizure 2015; 29: 134-136.
6. Anderson JH, Bos JM, Cascino GD, et al. Prevalence and spectrum of electroencephalogram-identified epileptiform activ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ong QT syndrome.Heart Rhythm2014; 11: 53-5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WbFQnEBnkjnB-0zR0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