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說,他有25個兒子,皆不如孫權

2019-12-15     高廣銀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同歲,而且有25個兒子,詩詞歌賦有曹植、能征善戰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論在亂世之中忍辱負重,縱橫捭闔的能力,確實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孫權。



「富二代」孫權

公元200年4月4日,孫策受重傷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業都傳給了自己的二弟孫權,並且說出了那段著名的遺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此時的孫權只有19歲,也就是我們剛進入大學的年齡,之後孫權開始了他長達52年的政治生涯。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英雄輩出,但是那個時代也是士族門閥所統治的時代,大部分的政治資源都掌握在這些士族手中,底層百姓是沒有獲得政治資源權力的。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浙江富春的寒族,但是從小就好勇善斗,靠著鎮壓農民起義步入仕途,起初只是一個小縣吏,後來官至長沙太守,拉起了最初的隊伍。



孫堅在32歲時候,就因為戰功被封為烏程侯。而此時的曹操還只是一個殿軍校尉,劉備還帶著關羽、張飛四處奔波。此時的孫堅已經成為一方諸侯,幾年後和袁紹一起討伐董卓,並且率先攻入洛陽。孫家能夠快速起步,孫堅兒子孫策也居功至偉,和他父親一樣,同樣勇猛無比,經常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孫堅在攻入洛陽之後,毫無心理壓力地拿走了傳國玉璽,但是孫堅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留下了26歲的孫策,以及5歲的孫權。孫策在打仗的時候,經常帶著孫權四處奔波。而且孫堅也非常喜歡這個弟弟,常常讓他幫忙出主意,孫策也經常提醒孫權,我旁邊這些將領,將來都是你的手下,你要和他們打好關係呀。

和孫策勇猛不同,孫權性格開朗,天生具備人格魅力,而且對朋友很講義氣,經常為朋友出頭,一身的江湖氣,時常喝的酩酊大醉。孫策也看出孫權有舉賢任能的能力,早早就將手中的領導權交到孫權手中。



也是因為孫家非士族出身,因此也沒有那些豪門的條條框框,他們沒有所謂家國的概念,更沒有政治旗幟,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能夠在這個亂世當中存活下來,一切都是利益為先,沒有所謂道德制高點的批判。

孫權雖然從孫策手中繼承了江東六郡,但是西面有劉表,轄區內叛亂不斷,而且第一次出征幾乎被俘,要不是周泰及時搭救,可能沒有後來的「三國」了。黃蓋、程普是隨孫堅打天下的老同志,周瑜、張昭是孫策的幹將,孫權屬於典型的「富二代」,無威信、無資歷,甚至沒有自己的人脈,唯一靠的就是孫策的遺囑。而且自己家族內還有舅舅吳景、孫策的堂兄弟孫賁、孫輔在一旁覬覦王位。

其實江東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孫策在入主江東時,因為屠殺江東的世家大族使得孫吳政權在當地很難得到支持。所以孫權繼位後大量啟用北方流亡士人,但是這也使得日後孫吳政權的發展陷入了瓶頸,尤其是上游軍事統帥在集團內部已經很難找到合適人選的情況下,就不得不從江東士族中選拔人才,但是江東士人是不情願與孫權合作的。



孫權的集權運動

孫權面對這些挑戰,主要依靠周瑜和張昭,周瑜幫助孫權通過巡軍的方式,接管了孫策的嫡系部隊。而且周瑜借著奔喪的名義,領兵進駐吳郡,使孫權的軍事實力在江東占據了優勢,從而壓制住了其他有所想法之人的慾望,使江東政權實現了和平過渡。

廬江太守李術公然起兵,孫權領兵平叛,並屠城以示警告,堂兄孫輔企圖勾結曹操,兵變失敗之後,被囚禁起來。由於宗族的關係,孫權只能囚禁孫輔,但是隨後孫權將孫輔的部隊化整為零,重新編入其他部隊,隨後將他斬殺。

後來孫權通過任用陸遜,打破與江東大族的隔閡。陸遜既有江東大族的背景,又不像其他出身大族的士人那樣桀驁不馴,再加上陸遜本人又是一個將帥之才,這也就給了孫吳政權江東化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為了擺脫對老臣張昭、周瑜的依賴,孫權任用魯肅、諸葛瑾這些沒有政治背景的官員,他們既沒有江東士族的後台,也沒有江東大族的支持,如果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為,只能依靠孫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吳的權力都集中到孫權的手中,而且孫權通過戰後的封賞逐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隨著周瑜短暫的死去,孫權也徹底掃清了能威脅自己最高權力的障礙。

三國之間的縱橫捭闔

當孫權第一次見到魯肅的時候,魯肅為江東制定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戰略,漢朝已經沒有希望了,但是曹操也不可能馬上除掉,現在東吳只能占據江東,與曹操形成鼎足之勢,以觀察天下的變化。趁著曹操剿滅北方戰亂的時候,孫權可以剿滅黃祖,進攻劉表,然後占據長江全線,這些戰略的關鍵點就是荊州。



而孫權也堅決執行了魯肅的戰略,因此為了爭奪荊州,孫權不惜背棄孫劉盟約,向曹操稱臣。而且趁著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孫權擊敗了江夏的黃祖,控制了長江的中下游。曹操看著孫權即將做大,於是率軍南下,劉琮不戰而降,荊州被曹操輕鬆拿下,接著就直逼孫權於赤壁。

孫權此時也清楚,曹操是衝著自己過來的,於是他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果斷做出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決定。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獲全勝,接下來就是孫劉之間如何分割戰利品了。

赤壁之戰東吳是主力,劉備只起到追擊的作用,而且劉表的部署大部分都投靠了劉備,讓劉備實力大增,可是這麼多張嘴,就需要土地去養活他們,而劉備此時卻沒有那麼多地盤,於是劉備親自到鎮江找孫權要地盤。



當時荊州一共七個郡,曹操控制著南陽,孫權占據著南郡和江夏等地區,剩下武陵、長沙、貴陽還有零陵四郡都在劉表餘部的手中。而此時東吳的軍隊還在與曹操進行拉鋸戰,沒有時間顧及南方。 劉備希望能夠拿下劉表的這四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劉備此時與孫權交涉,其實也是讓孫權默許自己的領地,讓東吳日後不要過來干涉。而在東吳看來,荊州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劉備只不過是過來借荊州的。此時周瑜建議把劉備留下,然後讓關羽、張飛為自己所用。魯肅提出來要扶植劉備,讓劉備成為東吳和曹操的緩衝區。孫權接納了魯肅的意見,而且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要知道此時劉備已經49歲,而自己的妹妹孫尚香不過20歲。

曹操雖然退回了北方,但是實力依然強大,孫權儘管不情願,但是為了大局還是把四郡借給了劉備。劉備在取得四郡之後,在荊州的實力其實是超過孫權的,成為荊州的實際主人,而且劉備自領荊州牧,推薦孫權為徐州牧,試圖在官方明確自己荊州的歸屬。



赤壁之戰主力本是東吳,但是戰利品卻被劉備給搶走了,而孫權卻表現出極強的耐力,忍氣吞聲把荊州借給了劉備。由於孫劉聯盟的制約,曹操也不再南下,而此時東吳有了劉備這個緩衝帶,乘勢收復淮河流域。等到南方平定之後,孫權開始把焦點對準了荊州。

孫權提議和劉備一起討伐張魯,然後趁勢襲取劉璋,共同占有荊州、益州之後,再一同對付曹操。但劉備告訴孫權,劉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應該團結在一起討伐曹操。

但劉備剛義正言辭地拒絕孫權,掉過頭來就自己取了益州,這讓孫權對劉備產生懷疑:你究竟是要匡復漢室,還是要搶地盤?之後劉備入川,孫權派船至公安將孫尚香接回東吳,表明他的強烈不滿。

劉備取得益州後仍然不肯歸還荊州,孫權派人去強行接管,但是被關羽給趕了回來。孫權派遣呂蒙強行來奪,而且此時曹操進軍漢中,劉備生怕腹背受敵,才同孫權妥協,雙方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分了四郡的範圍。雖然此時孫權有能力拿回荊州,但是他明白,他一個人是對付不了曹操的。



公元216年,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形成對峙局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孫權居然請降。曹操也非常識趣,當即許以婚約,建立了臨時的同盟。劉備集團在取得漢中之後,與荊州的關羽形成了呼應之勢,給曹操和孫權很大的壓迫感,孫權此時也感覺到了劉備的威脅,其實已經超過曹操了。

公元219年,關羽用洪水破于禁和龐德,圍困樊城,在孫權猶豫是攻打曹操徐州,還是劉備荊州的時候,關羽卻揚言,攻下樊城之後,要收拾孫權。這讓孫權改變了主意,決定聯合曹操,夾擊關羽。關羽在呂蒙的偷襲下,荊州全失。

從本質上講,魏蜀吳三國是零和博弈的關係,一方的勝利肯定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不存在雙贏的局面。因此對於任何一方來說,即是朋友,也是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不同情況下的選擇。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自稱是皇族後裔,這導致劉備和曹操形成了完全對立的局面,而沒有任何政治旗號的孫權,則可以有較大的獲利空間,他可以利用劉備和曹操之間的矛盾,為自己爭取利益。

殺掉關羽之後,孫權深知和劉備的關係已經決裂,彼此之間必有一戰,因此他寫了一封稱臣的信件,表示曹操當皇帝是順應天意,自己願意向曹操稱臣。十餘年前,孫權斬斷桌子決心與曹操一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現在為了奪回荊州,他不惜放下身段,不僅向曹操稱臣,還建議曹操稱帝。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並且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的大臣建議,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封號,但是孫權對於面子的事情看得非常淡,在與關羽對峙的時候,甚至願意把女兒嫁給他兒子,此時這個封號有何不可。



《三國志》對孫權的評價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將他比喻成忍辱負重的勾踐。曹丕繼位後,對孫權果然是麻痹大意的,在孫權與劉備夷陵之戰中,曹丕完全有機會趁機消滅東吳,但是他錯失了絕佳的機會。

孫權在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迅速與蜀國結為盟友,反過來對抗曹魏。劉備稱帝之後8年,孫權才建號稱帝,到公元252年,蜀國劉備已經換成了劉禪,曹魏已經換成了曹丕、曹叡、甚至司馬家族,但是東吳的旗幟依然沒有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Ju6DW8BMH2_cNUgg5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