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折桂中國政府友誼獎,平安憑什麼?

2019-10-01     哈佛商業評論

在普天同慶的祖國70周年國慶前夕,2019年政府友誼獎也正式公布了獲獎名單。中國平安集團聯席執行長陳心穎,成為金融行業獲獎者。中國金融領域共有五位獲獎者,且全部出自中國平安,除陳心穎外,另外4位分別是:前平安集團總精算師史蒂芬•邁爾,前平安銀行行長理察•傑克遜,時任平安集團首席創新官計葵生,現任平安集團聯席執行長李源祥。

中國平安集團聯席執行長陳心穎

引進外籍高管人才,一直是平安重要的人才戰略。據統計,平安前100位高管中有國際化人才占比超60%,他們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等國的頂尖企業,平均工作經驗超過20年。

長期以來,困擾中國企業界的一個管理難題是:引進外籍人才不難,難的是如何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為什麼平安能夠吸引這麼多外腦,不僅能自公司中大展拳腳,還能成為全行業翹楚呢?這得益於幾十年來平安對海納百川的包容文化的深耕,正是因為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才讓平安不斷吸引優秀外籍人才,並讓他們成為推動這艘金融巨輪不斷前行的動力。

人才、制度互為助力,金融巨輪劈波斬棘

「外資、外體、外腦」策略是平安過去20年高速發展的法寶。1993年,剛創立滿5年的平安面對保險業的競爭,馬明哲採取了引進外資的做法,摩根、高盛、滙豐相繼進入,成為中國第一家引入外資的金融企業,與此同時帶來了一套國際化經管制度,並不斷引進外籍高管,這就是:引進「外資」,率先建立國際先進的治理結構;打造「外體」,留住最好的管理;引進「外腦」,壯大管理團隊的「三外」策略。「三外」策略能在平安順利實施,得益於過去幾十年平安堅持不屑地對包容文化的打造:前高盛(亞洲)的主席胡祖六曾評價,平安在人才國際化方面,是中國做得最好的企業。

管理大師拉姆.查蘭在《偉大CEO的選拔秘訣》里提到,企業的包容文化是選擇最佳CEO的制勝法寶之一。而人才與制度,是一個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成長關係。

平安人五次折桂「友誼獎」是平安多年深耕包容文化的結果,而在包容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多元化團隊更成為這艘金融航母最重要的動力引擎。國際人才雲集,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標準的公司治理。這種相互促進,帶來了平安國際化治理的迅速成長,確保了平安在一套非常優秀的體制和機制下運行。公司的股東、董事、監事及管理層能夠形成清晰的定位,各司其職,不缺位,不越位。經營管理的國際化,又確保公司的產品、服務及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保持市場領先,讓平安能實現了超越式發展。

文化成就了先進的制度,制度吸引、保證了優秀的人才,而不斷成長的人才又推動了文化與制度的不斷深耕優化,這種互推帶來了成級數的成長,也讓平安能夠包攬「友誼獎」變得不足為奇。

駕馭行業潮流,專業人才引領科技航程

公眾印象里,平安是一家保險公司,事實上,平安早已是一家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在今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29位。從營收上看,平安是榜單上最大的企業。2019年1月1日,平安集團將其logo底部的「保險 · 銀行 · 投資」更換為「金融 ·科技」,此舉的戰略寓意顯而易見。在近些年的變革中,隨著對科技理解的不斷深入,平安以「金融+科技」驅動「金融+生態」的戰略越來越明確,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也在2017年中報致辭提出「平安將成為科技驅動型公司」,科技已經成為這家金融巨輪的主引擎。

作為首席信息官、運營官,陳心穎帶領平安深入科技領域,在五大生態圈戰略下,平安在科技金融方面已是碩果纍纍。這也是陳心穎榮膺「友誼獎」的重要原因。

然而,唯有強大的專業團隊,才能引領偉大的航程。平安在研發技術人才上持續加碼,技術人才梯隊不斷擴容,目前平安已擁有10.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3.2萬名研發人員和2200名科學家。為了確保科研投入,平安將每年營收的1%用來自建研究院,擴編科技人才。如此一來,平安在鞏固自身傳統金融業務的同時,也將科技打造為了核心競爭力。

國際化人才助力平安成級數成長,專業化人才保障平安不斷革新。平安在國際化、專業化人才打造上不斷深耕,是平安始終站在行業潮頭,一路高歌猛進的核心原因。

未來,隨著「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的持續深化,隨著綜合金融一站式服務的進一步升級,平安定將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中,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為全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文|李源

《哈佛商業評論》

[email protected]

公眾號ID:hbrchines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hQ5hm0BMH2_cNUgoq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