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很多人覺得城市呆不去,可以選擇回農村。可是不管承認與否,現在很多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年輕人,哪怕現在城市生活有多麼苟且,即使過年的時候也不願回農村了。其實這是社會關係決定的,我們現在逐漸由過去的「鄉土中國」走向「弱關係」社會,也就是說逐漸從熟人社會,逐漸走向陌生人的社會。看似多項的選擇題,實際上是一道單選題,熟悉的「鄉土中國」選項已經消失了。
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鄉土中國》中提出來的,鄉土就是家鄉故土,是哺育我們成長的地方。過去整個中國都是以農耕為基礎的社會,農民辛勤勞作,我們是以吃飽穿暖為基本需求。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當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些行為習慣,這些習慣成為上千年來,中國社會的根基。
在以前上千年的社會當中,只要不發生大的天災人禍,我們祖祖輩輩都會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老去,村子裡的姓氏也不會發生大的改變,這些人沒有出去過,而且也沒有陌生人進來。因此對於我們的祖輩來說,沒有什麼比當下的穩定更為重要的了,因此重複也成為鄉土的本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重複著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給自足,安於現狀,這也被稱之為熟人社會。
想要形成這種熟人社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每個人要遵循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打理好自己的幾畝地。當遇到農忙時節,就需要大家團結合作,一起開墾溝渠,一起灌溉農田,一起把莊稼收上來,大家需要充分合作。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也逐漸增多,一塊同樣大小的土地產出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召集大家去墾荒地,並且按照人口對土地的需求進行重新分配。這樣一來,新的家庭,新的小團體就形成了,新的家庭慢慢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落,村落發展成了一個鄉,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逐漸也都互相認識了。
常年的相處,彼此之間都是非常熟悉的,那麼多年以來約定俗成的老規矩就傳襲了下來,通常這裡不講法律,只講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比如父債子償,前輩留下來的債務,無論子孫多少代,都要償還。在這個熟人社會裡,我們只講規矩,不講法理。
人際關係網
其實我們的社會是由無數關係網組成的,我們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然後不斷向外輻射,然後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絡。比如在熟人社會裡,如果你要成親,那麼你另一半的親戚朋友,就會加入到你的社會網絡當中。你如果上學,那麼多年的同學就會逐漸形成一個網絡,整個網絡像水裡的漣漪一樣,一層層向外擴散,最後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
同時這些網絡也有親疏遠近之分,比如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孩子,還有非直系親屬,比如丈夫、妻子、遠房親戚。但是這個關係網並不總是按照血緣關係來界定的,時常受到關係網當中核心人物的地位高低影響,就好像我們在撐開的一塊布當中丟入一個鋼球,其他均勻分布的彈珠都會滾向鋼球的漩渦。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比如我們的關係網當中有一個位高權重之人,或者富貴之人,這些親戚們就會絞盡腦汁,不管親疏遠近,都要扯上關係。不僅僅是一個家族,一個村子也是如此,越是富有的人家,越有群眾號召力,越是貧困的人家,越是人力單薄,就連婚喪嫁娶這種大事,來幫忙的人都會少得可憐。
而且我們會按照以自我為中心的網絡,來判定是非,比如一個人如果犯了大錯,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這件事情的對與錯,而是關係的親疏遠近,我是否要包庇他或者幫他隱瞞過去,如果這個人和我沒有任何交集,那麼他就會面臨嚴酷的懲罰。
因此在我們古代社會,婚姻不是感情的產物,而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夫妻在一起不僅僅是為了生育的目的,還有拓展社會關係的功能。合作順利,兩個家族都能夠和氣生財,合作不好,甚至會出現群體性鬥毆。
即將到來的弱關係社會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在越來越大的城市當中,我們彼此之間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強,可能你昨天剛知道姓名的同事,今天他就離職了,在這個劇烈變動的社會當中,人情的因素被削弱了,而我們每個人還都處在越來越複雜、多元,也越來越活躍的關係網絡中。
可能很多人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在我們找工作的過程中,家庭背景、出生地等因素對個人職業發展影響沒有那麼重要了。我們的工作通常是一些偶然因素促成的,比如偶然遇到一個人,他隨口告訴你一個工作信息,或者是某一次聚會當中,剛好有個人談起了他們那兒有一個合適的職位等等。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關係網,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格蘭諾維特
那麼這些運氣從哪兒來的呢?在上個世紀70年代,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了弱關係這個概念,他認為我們的社會關係並不是主動選擇的,或者說長期維持的,而是在不經意間建立的。
格蘭諾維特認人的社會關係分為強關係與弱關係,如何分辨強關係與弱關係呢?分別是時間的長短、互動的頻率、親密性還有互惠交換,如果認識的時間長,並且彼此之間互動頻率高,而且彼此之間經常互相幫助,那麼這樣的關係就是強關係,相反那些認識時間短,幾乎沒有互動的關係,稱之為弱關係。如果更加形象一點,那就是在鄉村與城市,鄉村當中都是經常往來的親戚朋友,而城市當中所面對的大都是陌生人。
格蘭諾維特認為,弱關係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有明顯的優勢,能夠幫助人們接觸新的事物,而且還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現在很多人找工作,會通過親戚朋友介紹,這種依靠熟人關係找工作,或許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是薪水和待遇都不會太好,工作滿意度也不是很高,如果通過弱關係找到的工作往往都能夠比熟人關係的要好一些。
我們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首先,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都想要找到對方,並且進一步了解對方,但通過大眾渠道能傳遞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城市越大、社會越複雜,這種信息傳遞的難度就越高。每一個人身邊,關係親密的朋友、家人,數量是有限的,但弱關係卻可以有很多。
因為弱關係只是有那麼一點點聯繫的人,維護關係的成本比較低,而且這樣的關係建立起來也很容易。弱關係的數量和觸達的範圍是成倍增加的,相應的,你獲取工作信息的機率當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何止找工作,企業招聘也一樣。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內推」,就是內部推薦的意思。老闆們都喜歡通過老員工推薦的方式,來招聘新員工。原因很簡單,員工既然在一家公司工作,那麼他是不敢糊弄老闆的,推薦的人一定知根知底、非常可靠。新員工入職以後,老員工也覺得有義務幫助他融入這家公司。自己介紹進來的人如果出了事,那還了得,面子上是掛不住的。
其次,通過親戚朋友這種強關係獲得工作的機會,會更少。在強關係當中,彼此之間的圈子高度融合,很多信息看上去有用,實際上都是雷同的,只有差異性才能獲得稀缺性。在弱關係當中,經常能夠跨階層,跨群體傳播,遠遠超過強關係所接觸的領域。
我們現在回家過年的時候,雖然親戚朋友聚在一起能夠聊一些小時候的事情,或者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這些信息或許能夠拉近大家彼此之間的情感,但是如果從信息溝通角度來看,這種信息的質量是非常差的。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只有異質性才是信息溝通的真正有效基礎,可以有效擴大信息視野。因此無論是完全陌生的信息,還是親戚朋友之間的強關係,都沒有弱關係所帶來的幫助大。
結束語
過去在村子裡,那些長者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他們會按照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和傳統來維護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你如果想在村子裡生存下去,必須通過這些強關係來擴展你的關係網絡。可是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發生了變化,年輕人來到了大城市,進入了一個陌生人的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弱關係對這些年輕人更加有利。
過去鄉村之中是一個封閉的社會關係,這種熟人社會形成的強關係,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反而造成了信息的冗餘,也就是說,你認識的人,其實我也認識,這也意味著你不認識的人,我也不認識,這種社交圈是更為封閉、貧乏的。
這種底層結構的變化,也讓我們社會關係也發生了變化,祖輩們所熟悉的熟人社會,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弱關係的陌生人社會。這讓在城市當中生活多年的年輕人,回到農村之後無所適從。即使城市待不下去,也無法適應鄉村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PvLP28BMH2_cNUgEz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