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指因潛在的自然疾病病史突然發作或惡化,短時間內突然死亡。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目前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心臟性猝死(SCD)是指由各種心臟原因導致的猝死,目前公認為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死亡。SCD患者多有基礎疾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已有猝死預警表現,只是經常被忽略。
在第四屆冠心病學科交叉暨介入治療大會(CMIT 2018)上,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范忠才教授對SCD的心電圖預警進行了詳解。
SCD的特徵
SCD具有驟然發作、發病率高和搶救成功率低的特點。據統計,24小時內猝死者,心源性占50%~60%,1小時內猝死者心源性占80%~90%。美國每年SCD者可達30~45萬人,我國SCD者每年約54.4萬人,居各國之首。數據顯示,我國SCD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僅少數患者預防性植入ICD。
據統計,SCD患者有80%死於心律失常,其中83%死於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等;17%死於緩慢性心律失常。
從病因分析,冠心病是導致SCD的首要原因,約占65%;其次是心肌病。另外,約10%的SCD由一些原發性心電活動異常所導致。
由於心電圖具有無創、簡便、可重複性好、應用普遍、便於隨訪等優勢,尤其是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猝死預警心電現象,因此,心電圖應成為檢測、發現和隨訪可疑猝死者的重要手段。
冠心病相關猝死的心電特徵
1. 左主幹病變
「6+2現象」是指缺血發作時,有6個導聯的ST段明顯下降,2個導聯的ST段升高。近年來的資料證實,伴有STaVR抬高>STV1抬高者,為左主幹病變。
圖1 患者男,55歲。因「勞累後心前區疼痛1年,加重3 h」入院
2.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ST-T改變
圖2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ST-T改變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電圖表現為巨大T波,表示心肌復極異常,易形成室內傳導延緩或單向阻滯,易引發室速或室顫,嚴重者可導致SCD。
圖3 男性患者,37歲,因持續胸痛5 h就診
圖4 急性ST段抬高31 min後發生室顫,心臟性猝死
3. de Winter綜合徵
de Winter綜合徵心電圖特徵:
胸前V1~V6導聯J點壓低1~3 mm,ST段呈上斜型下移,隨後T波對稱高尖
QRS波通常不寬或輕度增寬
部分患者胸前導聯R波上升不良
多數患者aVR導聯ST段輕度上抬
圖5 左:男性患者,胸痛半小時;右:20 min後複查心電圖
4. Wellens綜合徵
T波形態改變:一種T波呈雙支對稱性深倒置,主要出現在V2、V3導聯,少數可擴延至V1、V4~V6導聯;另一種呈正負雙向,主要出現在V2、V3導聯。
圖6 Wellens綜合徵患者兩種形態的T波改變
Wellens綜合徵患者常規藥物治療有效,但療效有限,行冠脈介入治療或外科搭橋手術者的預後較好。但未行冠脈內介入治療的患者,短期內容易進展為急性廣泛前壁心梗。
5. 墓碑型ST段抬高
墓碑型ST段抬高常發生於急性廣泛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此類患者心源性死亡、泵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顯著升高,此種心電圖改變可作為判斷急性心肌梗死預後的獨立危險指標。
圖7 墓碑型ST段抬高
6. 巨R波型ST段抬高
ST段呈尖峰狀或下斜型抬高,前與R波降支後與T波融合成帳篷形,即三角形。常見於前壁或下壁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多呈一過性,出現在缺血損傷區的對應導聯,背離區導聯出現鏡像樣改變。患者易發生室顫、泵衰竭、猝死。
圖8 患者男,50歲,因「胸痛,心前區疼痛2 h」入院
7. 缺血性J波
J點為QRS波與ST段交界處的一個突發性轉折點。缺血性J波的特點是:
J波明顯增寬(≥20 ms)、增高(≥0.1 mV);
心電圖上新發J波或J波振幅增高或時限延長;
J波出現導聯與心肌缺血部位基本一致;
J波代表跨壁電位差導致心肌復極離散度增大,導致心電不穩定,易發室顫及猝死。
圖9 缺血性J波
8. 廣泛前壁心肌梗死伴RBBB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合併RBBB的發生率為3%~29%,多見於冠脈左前降支近段為主的病變,該類患者死亡率很高,30天內病死率為31.6%。
圖10 廣泛前壁心肌梗死伴RBBB
9. 急性心肌梗死合併交替束支阻滯
交替出現完全性RBBB和完全性LBBB是危險性很高的不穩定型束支阻滯,容易發展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發生心室停搏,引發猝死。
完全性RBBB伴左前分支或左後分支阻滯,或三分支阻滯,都表明心肌梗死面積廣泛,發生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危險性大,極易發生心臟停搏或室顫。
心電異常相關猝死的心電特徵
1. 長QT綜合徵(LQTS)
圖11 長QT綜合徵(A:I型,寬高的T波;B:II型,寬低T波+切跡;C:III型,ST段延長)
在LQTS患者中,約70%的患者QT間期或QTc明顯延長,約30%的患者QTc為臨界值(0.45~0.46 s);基因攜帶者中12%的患者QTc正常(≤0.44 s)。
LQTS臨床分型主要根據基因型進行。目前已確立了13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型和2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型,臨床最為常見的是LQT1、LQT2和LQT3。
表1 LQTS臨床分型
QT間期:QTc≥500 ms,猝死風險顯著增加。Schwartz等研究顯示,隨著QTc逐漸延長,LQTS患者的生存率顯著下降。
性別:性別不同,心臟性猝死的風險不同。成年女性LQT2患者的猝死風險顯著高於男性,在12歲以下男性LQT3患者的風險更高。
圖12 LQTS危險分層示意圖
2. R on T現象
早期發現R on T現象室性早搏可以誘發室速或室顫,Lown等將R on T現象的室性早搏列為最高級別的室性早搏,表示預後不良。
電生理機制:
心室易顫期位於心室收縮中期末尾,相當於心電圖上T波頂峰前30 ms及T波頂峰後40 ms內,歷時70 ms;
心室肌處於相對不應期;
心室各部分心肌細胞處於不同的復極化階段,從而有利於激動在心室內發生折返產生室速或室顫。
3. 「短長短」現象
產生「短長短」現象的機制是:第二個早搏侵入了第一個室早復極離散區而觸發Tdp;長RR間期延長QT間期及復極離散度。
圖13 「短長短」現象
短:室早增加隨後的復極離散度;
長:代償的RR間期長,形成慢頻率,隨後QT長,復極離散度大;
短:落入離散區,觸發TdP。
4. 短QT綜合徵
SQT1:ST段和T波時限均縮短,T波高尖、對稱;
SQT2:ST段明顯縮短,T波基本正常;
SQT3:ST段無改變,T波窄高、不對稱,降支陡直;
SQT4:ST段明顯縮短,V1~V3導聯可見brugada波。
圖14 短QT間期綜合徵四個亞型的ST-T形態
5. λ波
λ波患者的臨床特徵:常常發病於青年男性;有暈厥史;有暈厥或者猝死的家族史;無器質性心臟病;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及心電圖記錄;猝死常突然發生在夜間或凌晨。
圖15 λ波
6. T波電交替(TWA)
TWA是指在規整心律時,體表心電圖上T 波形態、極性或振幅的逐搏交替變化。相鄰T波振幅相差≥1 mm,伴或不伴有QT間期延長。可見於LQTS、急性心肌缺血、不穩定性心絞痛、兒茶酚胺釋放過多以及電解質紊亂等。
肉眼可見的TWA發生率低,但與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關係密切。
圖16 T波電交替
7. 碎裂QRS波
碎裂QRS波是指在QRS波里存在複雜的高頻反折,使QRS波形成多相波形,QRS間期可以正常或增寬。
碎裂QRS波代表心肌內由於心肌瘢痕、纖維化存在傳導延遲,導致心肌內傳導各向異性,可作為冠心病、心衰、肥厚型心肌病、ARVC、擴張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離子通道病(LQT、Brugada綜合徵)患者猝死風險預測指標。
需要注意的是,碎裂QRS波不具有疾病特異性,診斷疾病時需結合其他臨床表現。
圖17 碎裂QRS波
8. Epsilon波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種家族性遺傳性的心肌病,以右室(偶有左室受累)前衛脂肪浸潤,伴有起源於右室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為特徵的疾病。
90%以上的ARVC患者存在心電圖異常,Epsilon波為出現在V1~V3導聯終末部的低振幅、碎裂狀的棘樣波。記錄Fontaine雙極胸導聯將更明顯。
圖18 Epsilon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