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潤聯科技的「賦能」之戰

2019-12-04     哈佛商業評論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智能技術、網際網路技術、雲計算與現有業務進一步融合,華潤集團也將「智能化水平提升」定為業務轉型升級的六大戰略目標之一,並對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將數字化轉型比作進入智能化時代的必經之戰,戰爭的號角已然吹響,華潤集團也提出了「雲優先、智生長」的技術戰略,把雲計算放到戰略優先的地位。潤聯科技(華潤集團成員企業)作為華潤集團的科技賦能平台,承擔著「科技賦能」華潤產業的使命,承接集團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戰略要求,這場「賦能」之戰必須勝利,而潤聯科技打造的「華潤雲」必將成為有力的戰鬥武器。

但是,潤聯科技華潤雲部門總經理肖海山卻告訴《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記者:「數字化技術本身並不能算作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被迫進行數字化轉型

技術出身的肖海山,在加入潤聯科技擔任華潤雲部門負責人之前,曾就職於多家知名的諮詢公司,這樣的背景讓他在思考企業數字化轉型時,相比管理者更懂技術,相比技術人員更接近業務。

「管理信息化和業務信息化,實現了管控需求和核心業務流程管理需求,但是一線業務操作大多還是人工操作方式,這對一線業務人員來說,進一步解放雙手,進一步自動化、智能化,成了企業數字化最大的動力」,肖海山說,「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原來想得到做不到的技術不斷成熟,這也讓企業數字化轉型有了技術可能。」

「讓原來信息化所觸及不到的地方,用IT手段或者技術手段去支持它,讓信息化融入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可能是一個一線操作的自動化,也可能是一個決策的智能化,實現它的過程就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後才可能是數字化、智能化的企業。」肖海山這樣定義數字化。

「技術支持越是極限人越是不需要動手、動腦筋的時候,數字化就越極致」,肖海山說,「但是數字化技術本身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數字化轉型如何幫助企業做好客戶服務,如何提升企業內部經營和管理能力,這才是數字化給企業競爭力提升帶來的價值。」

從本質上來說,當前國際、國內製造業能力高度發達,產品、服務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這倒逼著傳統企業去提升自身的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客戶服務能力以應對全面的挑戰。當市場飽和、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又很小的時候,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搶占C端用戶的競爭,所有的企業都在考慮如何進入C端的場景,連接到C端的消費者;二是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讓企業能夠快速地響應C端的需求,同時更有成本優勢。

「這是一個反向疊代的過程,在反向疊代的過程中,企業被倒逼著去提升自身的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被迫進行數字化轉型。」肖海山說道。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

在實踐中,業內對於「什麼是數字化轉型」以及「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並沒有統一的觀點和認知。肖海山認為,這主要在於企業內不同的角色看數字化轉型有不同的視角,例如,管理者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加強經營管理、接觸到C端消費者,而IT部門更多的是從技術角度來思考數字化轉型。

在肖海山看來,數字化轉型應該是企業的一把手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說,企業的決策者是否意識到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他說,「商業的本質決定了工作的重心。企業的任何經營行為和創新行為基本都是為了生意,如果你不知道生意的本質,就不知道企業為什麼要做轉型,也就更不知道要用什麼來支撐轉型。」

所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而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是由CIO主導的,肖海山認為這種做法有待探討,因為CIO對數字化轉型考慮的視角與決策者是不一樣的。肖海山認為企業管理層應該去想企業要做什麼樣的數字化轉型,CIO應該去想用什麼技術平台、用什麼方法論來支持這個轉型的過程,並且,如何去做好數字化轉型和傳統信息化的定位問題、解耦問題、重構問題,需要在管理和技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火星很美,我還能送你上去」

數字化轉型的概念由網際網路公司率先提出,但肖海山卻認為,傳統企業要完成數字化轉型不能完全依靠網際網路公司,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平台需要為傳統企業量身打造。

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闡釋:「網際網路企業對傳統企業說,火星很美,地球不行了,你來火星吧,至於怎麼到火星,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因為我一出生就在火星上。」而適用於傳統企業的數字化平台應該是:「看,火星很美,我能給你提供一個運載火箭,把你送到那裡。」 與網際網路數字化產品相比,潤聯科技的華潤雲更偏重傳統企業的場景,偏重為傳統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過程必要的工具和方案。

潤聯科技的戰場不止是華潤,潤聯科技將通過華潤的數字化轉型之戰沉澱出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業務中台,踐行「科技賦能商業進步」,幫助更多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因為華潤的業態多元、場景豐富,能夠打贏華潤數字化轉型之戰的武器,對於大多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來講,基本可以所向披靡。

在肖海山看來「雲計算的終極目標,是要像老百姓家中的自來水、氣、電一樣,成為一種公共服務。因為只有成為公共服務的時候,能耗才會下降,社會資源才能集約化、共享化。國資委在很多會議上提出要求,要大家積極上雲,因為這是未來。」

但這「賦能」之戰不是靠潤聯科技一己之力就能實現的,需要建立生態,需要多方合作夥伴一起,才能落地實現。2019年4月,潤聯科技加入了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發起的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聯盟,該聯盟集結了潤聯科技、海爾集團、中國鐵建等多家企業,使命是通過聯合研發、產品定製、公有雲服務等合作,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發展、創新和行業實踐,支持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戰略向縱深推進。

據肖海山介紹,華潤雲平台基於新華三集團的IaaS底座,已成功自研了多種PaaS產品,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並基於華潤雲的數字化技術平台,結合華潤集團對行業和業務的理解,正在打造去中心化的業務平台。

這種戰略合作也拉近了兩家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前只是設備的供應,就是一個生意,但現在已經發展到『並肩作戰』的合作夥伴關係,隨著合作程度的不斷提升,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哈佛商業評論》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g_5W4BMH2_cNUgIe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