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羅斯金《記憶之燈》:不滅的明燈 |《偉大的思想》(第二輯02冊)

2023-12-24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約翰·羅斯金《記憶之燈》:不滅的明燈 |《偉大的思想》(第二輯02冊)

企鵝蘭登×商務印書館聯合出品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北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擔任顧問遴選書目

陳嘉映、戴錦華、董強、葛兆光、林道群聯袂推薦!

跨學科、跨語種、跨流派、跨國別,以專業角度為讀者提供最豐富的閱讀體驗!

商務印書館2023年大眾類十大好書TOP1、新京報書評周刊好書推薦

《偉大的思想》是企鵝蘭登的「鎮社之寶」,收錄了推動人類文明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典短篇著作,包括休謨、叔本華、托爾斯泰、薇依、福柯等。話題廣泛、指引當下,涉及美學與愛的體驗、人生價值、憂鬱與規訓、戰爭與暴力、女性主義等。融人類生活的敏銳觀察、微妙推理、精確表達和令人驚嘆的想像力於一體,啟發世人感受並讓其成為有洞察力的頭腦。中文版封面復刻原版設計,由「英國50大設計師」之一的大衛·皮爾森操刀,曾獲D&AD國際設計大獎。

企鵝蘭登出版人西蒙·溫德爾曾說: 「倘若沒有這個作家或這本著作,我們將無法想像今天的世界」,這就是它歷久彌新的迷人魅力。

《偉大的思想》中文版全六輯,首發第一輯、第二輯。 上期福柯《身體與酷刑》:懲罰的《神曲》|《偉大的思想》(第一輯02冊)(點擊可閱讀)探討了懲罰是如何逐漸從一種供人觀看的景觀,變成社會對個體進行系統性支配的工具。今天再給大家分享《偉大的思想》第二輯02冊記憶之燈作者是19世紀英國作家和美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譯者是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張雅琦。

《偉大的思想》(第二輯)

02《記憶之燈》

The Lamp of Memory

好的建築應猶如一座歷史的豐碑,向子孫後代永遠地傳遞建造它的那個時代的文化信息。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年)從小生活在英國倫敦的一個富裕商人之家,成長環境優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羅斯金多次跟隨家人外出遊歷,在欣賞風景、觀察藝術和建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自然、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和感悟,這為其後續的學術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位博學多才、享有盛譽的作家、哲學家、藝術家、建築家、社會思想家等,羅斯金一生著作頗豐,成就斐然,作品包羅萬象、體裁豐富、雋永流傳,其學術影響力從19世紀一直延續至今,跨越百餘年的時空界限,被後人視作 「道德領路人」「預言家」

《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1843年)、《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1849年)和《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1853年)等是羅斯金在藝術評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羅斯金的藝術觀念激發了人們認識並理解藝術的靈感,無疑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他還積極推廣「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藝術,對英國19世紀「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影響深遠且廣泛。羅斯金密切關注經濟發展,批判社會剝削現象,宣揚自主構建的理想社會模式,以散盡家財為代價建立了具有烏托邦性質的聖喬治公會(the Guild of St. George)。時至今日,該基金會仍正常運轉。

《記憶之燈》一書收錄了《記憶之燈》《劍橋藝術學校:開學演講(1858年)》《國王的寶藏》和《交易》四篇羅斯金分別發表於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

第一篇《記憶之燈》是羅斯金在1849年出版的《建築的七盞明燈》中的一篇文章,體現了作者關於建築的看法,討論了建築作為國家文化載體,應在文化傳承中發揮出的效果。1835年,作者第一次遊歷威尼斯,與阿爾卑斯山結緣,從此對該山脈充滿了無比的敬畏。在文章開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阿爾卑斯山景色的讚美,簇擁的花團、柔軟的牧場等躍然紙上。之後,羅斯金談及家用和公共建築以及建築保護等內容。他提出, 優秀的家用建築承載著建造者和使用者的集體記憶,應當加以保護,向後世傳遞其代表的文化內涵。同時,關於公共建築方面,作者讚揚了哥德式建築記錄豐富的民族情感、展現自然美以及為建造工人保留創造空間的特點,這展現了建築物反抗功利主義的人性價值。作者也鮮明地指出,應竭盡全力保護歷史建築,使其免遭毀壞。

本書的第二至第四篇是羅斯金在19世紀60年代參加各類講座、演說活動時發表的文稿。在第二篇《劍橋藝術學校:開學演講(1858年)》中,羅斯金主要闡明藝術教育的相關原則和規律。他強烈主張,在普通的藝術學校中,除了教授各行各業不同的技巧,更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從實踐中體會藝術原則的具體應用,從而讓學生對實際藝術創作中的困難與解決方法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同時,作者強調,各類技工的第一要務是擁有開闊的視野,學會細緻觀察各項事物,看清其本質,培養並不斷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和想像力,而非僅僅機械地創作出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藝術作品。針對當時人們過分追求藝術品商業價值這一現象,羅斯金也予以批判和譴責。他認為,只有真正欣賞、痴迷於藝術,從藝術中收穫樂趣的國家才真正有資格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國王的寶藏》這一篇最早收錄於1865年出版的《芝麻與百合》(Sesame and Lilies)。羅斯金在《國王的寶藏》中,首先對全民熱衷於「提升生活品質」這一情況發表看法。他指出,所有人都渴望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優異,獲得令人尊敬或相當體面的社會地位,完成「 躋身上層社會」的理想。從本質上,這種想法源於「上層身份」的吸引力,這也深刻影響著眾人努力奮鬥的初心。其次,作者重點講述了為何要從大量真正意義上的「書」或經典作品中吸取精神養料,這類書籍飽含深刻含義、富有永恆的魅力,並呼籲讀者養成細緻關注字詞、透徹理解真實意思等閱讀經典作品的習慣,從而可以不斷提升全民文學閱讀水平。再次,羅斯金進一步向公眾說明了 建立並資助公共圖書館的重要性,希望引起社會對閱讀積累的重視。

最後一篇《交易》是羅斯金於1864年在布拉德福德市政府發表演講的內容。在該演說中,作者詳細地論述了審美和道德兩者間的密切關係。他指出,審美不僅是道德的一部分和指向標,更代表著道德的全部內涵。作者表示,只有對優秀畫作和雕像(而非針對所有的作品)的審美才稱得上是一種道德品質;所有源自美好藝術的喜悅,所有傾注在藝術上的喜愛,都會把它們轉化成對事物的純粹熱愛,這會演變成一種值得被稱為「可愛」的品質。此外,作者運用相關例子解讀了 歐洲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三種信仰崇拜——古希臘時期的智慧和力量之神、中世紀時期的審判和慰藉之神、文藝復興時期的自豪和美麗之神,以及英國人當前的信仰現狀。

在本書中,約翰·羅斯金透露出對英國工業化進程衝擊社會、倫理、宗教的不安。他所傳遞的思想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身處現實世界、正經歷社會高速發展變化的讀者思考藝術與自然、人性的結合以及反思教育、道德與信仰等諸多方面,產生了豐富的啟發和警示意義。

《記憶之燈》一書的翻譯之旅,於我而言,是在多語之間的來回穿梭中與作者約翰·羅斯金產生心靈感應與情感認同的動態對話過程。在我感到疲倦、彷徨之際, 作者如同一盞不滅的明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驅散了我的倦怠和迷茫,使我更加堅定了繼續前行的決心。從而在內心觸動的深處,我更能理解作者對於社會、藝術發展大有裨益的偉大思想,順應譯入語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儘可能完美、貼切地展現原文的真實意義與深刻內涵,以更恰當的方式處理中西語言文化方面的巨大差異。

張雅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418021c7d471abff4854cb938e613a.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