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會學刊(第1輯)
周飛舟 主編
定價:99.00元
商務印書館 2023年6月
內容簡介
《北大社會學刊》是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文學術輯刊,刊登社會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旨在提供一個高水平的綜合性學術平台,推進在理論、經驗和歷史分析方面深具原創力、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的一流研究。《北大社會學刊》每年出版兩輯,每輯包含論文、書評、學術評論三個欄目。「書評」欄目刊登對國內外社會科學經典著作、最新著作(包括譯著)的介紹和評論;「學術評論」刊登學術史鉤沉、學人訪談和其他相關的學術評議。除此之外,本刊也會不定期開設主題專刊。
主編簡介
周飛舟,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學系主任。主要從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地方政府行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及社會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變遷和農村工業化:包買制在清末民初手工業發展中的歷史角色》《以利為利:財政關係和地方政府行為》等。
目錄
上下滑動查看
論文
「面向人本身」——社會理論的再認識
渠敬東 孫飛宇 / 3
文明與農村人類生態
王明珂 / 25
街頭——一個持久的社會學議題
劉能 / 42
社會團結的概念及其發生機制——國外研究文獻評述
陶林 / 62
當代中國城市居住模式的空間結構與動力機制
孫秀林 / 105
治理負荷、激勵設置與基層政府的控制權分配——基於鄉鎮管區的組織學分析
狄金華 / 130
社會科學定量研究中的「復現危機」與重複研究——提高研究可復現性的創新實踐經驗及其對中國社會學的啟發
李代 / 159
庇護、培植與繼承——民營企業組織機制的倫理邏輯
丁冠蘭 張正濤 李雪源 / 182
學術評論
二十年目睹北美社會學之怪現狀
劉思達 / 211
書評
流動的族群邊界和現代中國的形成——評王利平新著The Imperial Creation of Ethnicity—Chinese Policies and the Ethnic Turn in Inner Mongolian Politics, 1900-1930
張臨希 / 231
《北大社會學刊》投稿指南
《北大社會學刊》
發刊詞
《北大社會學刊》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的半年期學術輯刊,分為春季卷和秋季卷,於2023 年上半年出版第1輯。2022年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重建40周年與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系100 周年的重要年份, 這份輯刊就是在紀念和慶祝的過程中籌辦的,主旨是繼承燕京和北大的社會學傳統,廣泛吸收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先進成果,紮根中國大地,緊貼時代脈搏,推動群學大義,輝光日新。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多年以來,費孝通先生當年提到的學科建設的「五臟六腑」已經很完備,學術期刊發展得很快,各家期刊在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有些期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這種局面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創辦這份學術輯刊,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之舉。北大社會學系秉承了民國時期老北大和燕京大學的學術傳統,從陶孟和先生的北平人力車夫和生活費調查,許仕廉和楊開道先生開啟的清河調查,吳文藻先生提倡的社區研究,到重建以後費孝通先生的城鄉發展和邊區開發研究, 北大社會學系積累了大量從實地調查而來的學術成果,以幾代學人的心血貫徹了「從實求知」的學術理念。同時,北大社會學系也十分重視理論研究,譯介了大量國外社會學理論著作,發表了大量社會學理論研究作品,是中國社會學理論研究和教學的重鎮。近十年以來,北大社會學系力倡將歷史維度引入社會學研究,拓展社會學研究的傳統界限,以中國傳統社會思想、中外社會學史等研究新路為社會學中國化提供了新的理論資源。在弘揚傳承的基礎上,北大社會學系在城鄉發展研究、民族研究、數字社會研究、人口和勞動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左為《社會學雜誌》書影;右為余天休1919年在美國
左圖來源:全國報刊索引;右圖來源:《紀念余天休先生執教北京大學一百周年》手冊
北大社會學系最早的期刊是余天休先生任總編輯的《社會學雜誌》,創辦於1921年,也是第一份全國性社會學研究刊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雜誌自1922年到1932年共斷續出版5卷13期,載文200餘篇。 時過百年,北大社會學系創辦《北大社會學刊》,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宗旨是沿承余先生所倡導的「必須具有了解中國人民之識力」的社會學。本刊充分發揚北京大學「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不設門檻,開放辦刊。我們創刊號的文章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和領域,兼有理論方法、定性定量,作者從資深教授到本科學生,形式從論文到評論和書評,不拘一格。 歡迎海內外社會學的研究者不吝賜稿,讓我們共同把本刊辦成推出新見解、發展新思想、建立新理論的園地。
感謝商務印書館的老師對《北大社會學刊》第1輯出版的辛勤工作,承擔本期責編工作的諸位老師和協助編輯工作的同學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併致以真摯的謝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