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懺悔錄》:自我救贖的一種形式

2023-12-22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托爾斯泰《懺悔錄》:自我救贖的一種形式

企鵝蘭登×商務印書館聯合出品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北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擔任顧問遴選書目

陳嘉映、戴錦華、董強、葛兆光、林道群推薦!

跨學科、跨語種、跨流派、跨國別,以專業角度為讀者提供最豐富的閱讀體驗!

商務印書館2023年大眾類十大好書TOP1、新京報書評周刊好書推薦

《偉大的思想》是企鵝蘭登的「鎮社之寶」,收錄了推動人類文明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典短篇著作,包括休謨、叔本華、托爾斯泰、薇依、福柯等。話題廣泛、指引當下,涉及美學與愛的體驗、人生價值、憂鬱與規訓、戰爭與暴力、女性主義等。融人類生活的敏銳觀察、微妙推理、精確表達和令人驚嘆的想像力於一體,啟發世人感受並讓其成為有洞察力的頭腦。中文版封面復刻原版設計,由「英國50大設計師」之一的大衛·皮爾森操刀,曾獲D&AD國際設計大獎。

企鵝蘭登出版人西蒙·溫德爾曾說: 「倘若沒有這個作家或這本著作,我們將無法想像今天的世界」,這就是它歷久彌新的迷人魅力。

《偉大的思想》中文版全六輯,首發第一輯、第二輯。上期 《人類幸福》帕斯卡爾:人類必然瘋狂,不瘋狂就是對瘋狂的瘋狂扭曲 (點擊可閱讀)是帕斯卡爾 關於人的理性與信仰的大膽思考讓我們在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今天再給大家分享《偉大的思想》第二輯01冊《懺悔錄》。作者是19世紀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托爾斯泰,譯者是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王志耕。

《偉大的思想》(第二輯)

01《懺悔錄》

Confession

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於接受真正的信仰啟示,擺脫意義的缺失或危機狀態,在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座理想的天國。

《懺悔錄》的作者是列夫•托爾斯泰。他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外國作家之一,但托爾斯泰的意義不僅在於他創作了大量世界聞名的文學作品,他本人作為一種人格典範也成為現代性危機時代的一個標記。大家知道,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生活的意義自覺,或者說,在現代社會中,人是滿懷自信和理想地活著,這個階段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活力的階段。但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西方的資本主義危機、東方的傳統型社會危機的到來,人類生存的意義感逐漸減弱,而到了20世紀,隨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屠殺行為的發生,人類已經忘記了什麼是生存的意義,從而進入到一個普遍「活著」的歷史階段。

托爾斯泰自己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這一生的奮鬥實際上塑造了一個 力圖挽救現代社會坍塌的堂吉訶德形象。如果可以這樣比擬的話,那麼托爾斯泰的前半生就是堂吉訶德出征前的準備階段,而他的後半生就是堂吉訶德走出家門後的一系列精神歷險,或者說,他以自己一個人的精神探索,為世人做出了一個通過懺悔而走向精神救贖的榜樣。托爾斯泰這個 精神轉折的標誌就是他的《懺悔錄》

《懺悔錄》的初稿寫於1879年,此後托爾斯泰又對其做了反覆修改,最終完成的時間大致是1881年7月之前。

托爾斯泰的手稿上並沒有「懺悔錄」(Исповедь)這個題名,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托爾斯泰想步奧古斯丁和盧梭的後塵,寫一部向他們致敬的作品,儘管盧梭是他的偶像。但「懺悔錄」這個名稱也是他自己認可的。托爾斯泰夫人在1881年1月31日(俄歷)的筆記中曾記述到,托爾斯泰正在 「寫他的宗教懺悔錄,以作為一部新作品的開篇」。(看來是這個說法成了後來《俄羅斯思想》被銷毀版本和瑞士版本題名的由來。)

屠格涅夫曾於1882年9月16日在巴黎寫信給托爾斯泰索要《懺悔錄》。此後,他收到了托爾斯泰託人寄來的《懺悔錄》,並於10月31日給作家德·瓦·格里戈羅維奇寫信說:「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讀完了它;就其真摯、誠實及信念的力量而言,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不過它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前提之上的——這就最終導致它對人類任何生存性生活(живая жизнь)的極為悲觀的否定……這也是某種虛無主義。我詫異的是, 托爾斯泰憑什麼既置身於藝術家中間,又否定藝術呢?這些藝術家從他的談話中能得到什麼呢?畢竟托爾斯泰堪稱當代俄國最傑出的人物!」

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屠格涅夫對《懺悔錄》的評價並不準確,因為托爾斯泰所否定的並不是人的「生存性生活」,或者為了生存而從事的具體活動。

那麼,托爾斯泰通過《懺悔錄》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思想呢?

首先我們來看托爾斯泰的宗教觀。托爾斯泰不僅否定東正教教會,而且否定一切形式的教會。因為,所謂教會實際上成了一種權力機構,與世俗的政權同流合污,所以他認為「教會的信仰就是奴隸制」,教會的功能就是控制民眾,把他們認為的真理強加給所有人。托爾斯泰並不是要放棄信仰,他拋棄的是一切教會形式的基督教,他要信奉的是直接建立在原初思想之上的信仰,或者說就是其虛己、不抗惡、博愛的學說。

他的「托爾斯泰主義」也就是建立在這些最基本的原則之上的。所謂虛己,便是通過自降為卑、滌除罪孽的行為走向救贖,這本《懺悔錄》本身就是這種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儘管托爾斯泰把自身所犯下的罪孽歸罪於貴族社會的世俗教育,但人類有史以來,有哪一個享有崇高聲望的大人物能夠勇於承認自己曾經「無惡不作」?

因此,我們應把《懺悔錄》首先理解為托爾斯泰自我救贖的一種形式。托爾斯泰堅持不以暴力抗惡。但我們必須清楚,不以暴力抗惡不是不抗惡。可以說,托爾斯泰的一生就是抗惡的一生,只不過他是通過向世人澄明真理、宣揚真理的方式來抗惡,是通過揭露沙皇專制的奴隸制實質的方式來抗惡,試問世上有幾人能做到托爾斯泰這樣不畏強權、始終不渝地與沙皇政府和東正教教會進行抗爭?難怪出版家蘇沃林感嘆:「我們有兩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列夫·托爾斯泰。他們誰更強大?尼古拉二世拿托爾斯泰毫無辦法,無法撼動他的寶座,而托爾斯泰,則毫無疑問正在撼動尼古拉的寶座及其王朝。」

托爾斯泰認為宗教的終極真理就是博愛,即所有人之間的愛,而不是只愛某些人,而又憎恨另一些人。

其次就是 托爾斯泰到底如何看待人的生命或人的生活。我前面之所以說屠格涅夫對《懺悔錄》的理解是不準確的,原因就在於,托爾斯泰否定的並不是人類的現實生活,或者生存性生活。恰恰相反, 托爾斯泰充分肯定人類現實生活的意義,因為人類實現托爾斯泰意義上的宗教理想不是靠永生或來世,而只有靠現世,也就是肉體生存的這個此在時間(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只不過這種生活不應該僅僅為了生存而生存,它應當是肉身在塵世中生活,而心中駐留著天國。托爾斯泰十分羨慕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埋頭苦幹的工人、農夫,在他看來,這些人雖然沒有像那些有學識的人把信仰掛在嘴邊,但他們的心中有上帝,所以他們生活得坦然、幸福。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 《懺悔錄》結尾補充部分講述的這個夢境的意義,從而理解托爾斯泰是如何走出他的生命困境的。當他正常躺在床上的時候,就相當於人在沒有刻意去追問生活意義時的狀態,他不會有不適感。但當他非要去思考這樣躺著是否舒適時,生命的困境就來到了,因為這時你想到的只有當下的情境,即相當於人的現實生活,而這種現實生活充滿了痛苦和意義的逃逸。人在這種狀態下開始掙扎,但如果他領悟不到空中那個上帝的存在,這種掙扎的結果就是不斷趨近生命的深淵,即越掙扎,生命的痛苦越強烈,甚至會引導人走向毀滅。在這個時候,托爾斯泰有幸聽到了來自遠方的召喚,他在這個召喚中終於把頭望向了頭頂的天空。當他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發現原來生命中始終存在著一根堅強的柱石,只不過人們忙於瑣屑的日常生活而對此熟視無睹。這根柱石也就是托爾斯泰心目中真正的信仰。

就此而言,托爾斯泰向我們揭示出 現代人生活的兩種基本形態,一種 充滿著偽信仰及不同意識形態的紛爭,他們認為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但最終卻陷於無所適從的境地,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釀成生命危機;一種是 僅忙碌於及時行樂的生存,像跌入井中的旅行者那樣,既不考慮生命的意義,也看不到死亡的威脅,兀自去舔樹葉上的蜜滴,而這樣的生存在托爾斯泰看來就是沒有生存。

所以,他的《懺悔錄》與其說是為自己的生活危機寫下的反思式自白書,不如說是在警醒世人: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於接受真正的信仰啟示,擺脫意義的缺失或危機狀態,在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座理想的天國, 這座天國的基礎就是托爾斯泰主義的核心理念——虛己、非暴力、博愛。然而,就在托爾斯泰發出他的「曠野呼告」之後,人類進入了20世紀,在付出了一系列慘痛代價之後跌入了後現代境況。

托爾斯泰的名字雖然仍被常常提起,但他探求真理的聲音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在這樣的時代,重讀他的《懺悔錄》,或許也是 我們接過他的堂吉訶德式木棒,來延續他的拯救努力的一種表示吧。

王志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455b39e0921416a8810de6081aa839.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