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帝京的冬天

2021-12-21     松果生活

原標題:三個帝京的冬天

「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這句話每年都會集中出現幾回。中式建築的坡屋頂與白雪簡直是絕配。大約是因為滿城屋頂的高度和坡度協調一致,顏色也集中在灰、綠、黃這幾樣,被雪斜斜蓋住,白茫茫一片多乾淨,露出來的些許色彩也無比妥帖,似乎能蓋住現代文明那些讓人不甚滿意的地方。比如那些玻璃盒子摩天大樓的屋頂被雪蓋住了也很難看見。看見了,也就只是看見了,勾不起舊時的思緒來。

於是一場雪炸出對舊日的集體想像,復甦了對歷史建築和古代城市的綺念。可惜啊,這種美,即使回到真正的古代京城,還真沒那麼幸運一定能看到。

作者|高雅

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北宋前中期的東京大部分冬天都是暖冬——北宋前中期140年間,關於冬寒的記載有31個年份、關於冬暖的記載則有49個年份,以至於雪落不下來 [1] 。於是皇帝們開始各種祈雪,大臣們開始寫作「祈雪文」這一文體,包括歐陽修、司馬光、蘇軾、蘇轍……司馬光曾總結「歷冬無雪,暖氣如春」 [2] 。范鎮在至和三年(1056)的上奏中反映了一個事實——仁宗至和元年(1054)京城刮的多是南風。刮南風的冬天,下雪確實難啊。

然而自從徽宗即位,氣候突然開始急劇轉寒,自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靖康二年(1127),27年間關於冬寒記載的條數多達66條,比前中期累計140年間的冬寒記載還要多出2條。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時,陰雲中有雪絲長數寸墮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車駕在青城,大雪數尺,人多凍死。」 [3] 這樣的雪下在那年的東京,想來也不會有多少人能有閒情去觀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於是在那些不愛下雪的冬天,東京就變成了開封——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並不是加了濾鏡,冬天就一定美不勝收。 所謂「傷春悲秋」,春天和秋天可以滋生許多情緒,冬天卻讓人無言以對,寒冷把靈魂和肉體一起牢牢凍住。白晝何其短,眼前又無綠意,難道只能窩在家裡,燒點炭取暖? [4]

在取暖方面,宋人主要有兩個解決方法。「冬設夏除」的格子門,區分出宋人的冬夏。這類門在《營造法式》列為小木作之一。每扇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腰下留一分安障水板。[5] 兩宋繪畫中常見的一種格子門並沒有裙板,從上到下都是格眼,外面多懸有竹簾。冬天裝上格子門以抵禦寒風,夏天則將其卸掉,僅剩竹簾通風。[6] 禦寒還可用「堂閣內截間格子」來解決,簡而言之,就是在大房間裡隔出一間小屋子來,窩在裡面生火取暖,即為「暖閣」。王安石有詩《紙暖閣》,詳細地描述了暖閣的形制:「聯屏蓋障一尋方,南設鉤簾北置床。側座對敷紅絮暖,仰窗分啟碧紗涼。氈廬易以梅丞壞,錦幄終於草野妨。楚榖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 [7] 這類暖閣多是白紙糊的,採光較好,所以王安石才會「減書囊」以糊閣。在一間小閣子裡起火爐,用起炭來肯定省得多。 冬日生火爐的第一日,是可以稱為「開爐日」的很正式的日子,此日可以飲酒為慶,大可在暖閣里和知己好友暖壺酒圍爐夜話。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不過對東京市民來說,窩在家裡並不是唯一選項。即使走出家門,也不是一片黑暗和蕭瑟,依然可以逛吃逛吃。

雖然冬天也無甚蔬菜可吃吧!立冬前五日,西御園就開始進冬菜。京師上至宮禁、下至民間開始儲藏蔬菜以備冬天食用。家家戶戶爭相儲存蔬菜時,車馬會堵塞道路。蘇軾沒記錄如何儲存蔬菜,倒是記錄了如何儲存水果。「十二月,洗潔凈瓶或小缸盛臘水,遇時果出,用銅青末與果同入臘水內,收貯。顏色不變如鮮,凡青梅、枇杷、林檎、小棗、葡萄、蓬蓬菱角、甜瓜、綠橙、橄欖、荸薺等果,皆可收藏。」 [8] 看著都覺得分外可愛好吃。

可不管什麼時候,夜市總是停不下來的,不管是州橋,還是馬行街,即使是大風雪陰雨的冬月,依然有夜市,直到三更都不停歇。夜市上賣的多是些零嘴「雜嚼」。州橋夜市「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豬髒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9] 這是庶民在冬天仍能擁有的狂歡,無關文雅,也不需要太多花銷,裹上褐裘出門,去州橋夜市嚼點雜嚼,聊些閒話,直到三更。

《清平樂》劇照

和北宋東京比起來,唐長安關於冬天的描述要高貴和寒冷得多。

要麼是豪富奇怪的排場。如長安首富王元寶,每到冬月大雪之際,會讓家中僕人將坊巷內的雪掃出一條小徑來,自己親自站在坊前迎賓,在自家備上酒肉一起宴樂,高雅地稱之為「暖寒之會」。

要麼是玄宗的親戚們驕奢淫慾的派頭。如玄宗的兄弟岐王有玉鞍一面,每至冬月就拿出來用,即使天氣嚴寒,坐在此鞍上仍能感受到溫火之氣。而年少時的岐王,每當冬寒手冷之時,不好好生火取暖,反而「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申王呢,每至冬月風雪苦寒之際,讓宮妓在他身邊密密地圍作一圈替他抵擋寒氣,自己稱之為「妓圍」。楊國忠的禦寒方法也類似,找一些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擋風,稱為「肉陣」。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些出自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里的八卦讓人看了很生氣。長安的雪花之下,沒有一個權貴是無辜的。

只有李白還在瑟瑟發抖地沉吟著:「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冬天的夜晚是那麼地長,長到似乎永永遠遠地坐在北堂沉吟,而且顯然,並沒有那麼多人替他擋風暖手。

描述長安冬天的詩往往「寒」氣逼人。

上早朝時必須感受到寒冷——太早了:「寒生千門裡,日照雙闋間。」(韋應物《觀早朝》)山寒:「林疏遠村出,野曠寒山靜。」(王維《奉和聖制登降聖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水也寒:「早霞隨類影,寒水各依痕。」(杜甫《冬深》)在屋裡呆著也沒什麼用,被窩裡也是寒氣十足:「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魚玄機《冬夜寄溫飛卿》)杜甫一把老骨頭都要凍斷了:「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杜甫《投簡成、華兩縣諸子》)[10]

雪中唐城 電影妖貓傳官博

所以長安的冬天有多冷???為什麼這些權貴要用人肉禦寒,為什麼這些詩人會不停地抱怨?是他們太嬌氣,還是當時實在太冷?

根據竺可楨等學者的研究,隋唐時期氣溫整體其實是比較溫暖的 [11] 。而據朱士光、王元林等統計,唐代關中地區有16個年份冬天無冰雪,這在我國古代各王朝中是最多的 [12] 。但看唐朝自身的氣溫變化,整體氣溫轉折點恰好在開元天寶年間。 開元天寶之前,長安多是詠梅詩,開元天寶以後,則是詠寒詩當道。據滿志敏統計,公元756-907年唐朝整個寒冬數大約是公元618-755年的2倍 [13] 。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配圖

但好在這些抱怨寒冷的詩人們還記下了長安的雪。 一下雪,長安就是那個長安。

長安城一零八坊千門萬戶迎來了雪。雪花片片輕輕落下,一點聲息都沒有,就像你我想像中那樣。「千門萬戶雪花浮,點點無聲落瓦溝。全似玉塵消更積,半成冰片結還流。光含曉色清天苑,輕逐微風繞御樓。平地已沾盈尺潤,年豐須荷富人侯。」(朱灣《長安喜雪》,《全唐詩》卷三百零六)

大明宮也下雪了。當雪於夜間悄悄落下之後,被晨起的人們看見,竟然以為是昨夜開放的林花。「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全唐詩》卷五十三)

雪中的大明宮 視覺中國

長安城裡一百六十餘所寺觀里看到了雪。興善寺里有,慈恩寺里也有。於是在興善寺的廣宣上人竹院裡焚香賞雪,在慈恩寺看到雪融後樹上的水痕。「皎潔青蓮客,焚香對雪朝。竹內催淅瀝,花雨讓飄颻。觸石和雲積,縈池拂水消。只應將日月,顏色不相饒。」(楊巨源《春雪題興善寺廣宣上人竹院》,《全唐詩》卷五十三) 「乘興忽相招,僧房暮與朝。雪融雙樹濕,沙暗一燈燒。竹外山低塔,藤間院隔橋。歸家如欲懶,俗慮向來銷。」(岑參《雪後與群公過慈恩寺》,《全唐詩》卷二百)

終南山頂自然掛著雪,雪和雲融在一起,竟分不出彼此。「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祖詠《終南望余雪》,《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賈島曾在長安一場雨中看到了終南山上的雪,「秋節新已盡,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覺明,殘滴猶未絕。氣侵瀑布水,凍著白雲穴。今朝灞滻雁,何夕瀟湘月。想彼石房人,對雪扉不閉。」(賈島《冬月長安雨中見終南雪》,《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一)終南往往殘雪—「終南往往殘雪,渭水處處流澌」(謝良輔《憶長安·正月》,《全唐詩》卷三百零七),卻總讓人忍不住駐馬回望。「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閒時駐馬望,高處捲簾看。」(劉禹錫《終南秋雪》,《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七)然而必須是閒時才能駐馬望。同樣是下雪,在白居易的某次觀察中,竟然無人回望。「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白居易《過天門街》,《全唐詩》卷四百三十六)

白雪皚皚的終南山 視覺中國

上朝苦旅之上,雪花亦飄灑而下。彼時天未見曉,駿馬或者老驢們馱著上朝的官員緩緩行在雪地上。雖然同時也覺得寒冷(也有些交通不便),他們看到雪依然很開心。雪後的長安幾乎像是春天,皚皚白雪倒映出了曙光的顏色,美不勝收,甚至迷住了交通工具—馬的眼睛。「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暉。色借玉珂迷曉騎,光添銀燭晃朝衣。西山落月臨天仗,北闕晴雲捧禁闈。聞道仙郎歌白雪,由來此曲和人稀。」(岑參《和祠部王員外雪後早朝即事》,《全唐詩》卷二百零一)

可不知為何,長安的雪下著是甚美,卻似乎下在天庭,沒有聞見太多煙火氣。

不管下不下雪,冷不冷,不管是在哪裡,冬天的高潮一定是冬至。

《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中國古代先民通過觀象授時、立表測影,定出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指導農時。古人立圭表測量日影的長短,日影最短的那天便是冬至。冬至那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然此日之後,白晝會越來越長。《史記·律書》言:「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 作為陰陽交替、陽盛陰衰的交替點,冬至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時間點,也是人們概念中時間的起點,許多節日如都是以冬至作為起點開始計算。

冬至是天人溝通的好日子,這一天的官方節目包括一年只辦兩次的大朝會(還有一次是元日)、有規模浩大的南郊祭天儀式。在冬至夜晚的長安,能看到陣勢龐大的火城,那是冬至大朝會時點燃的火炬儀仗。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坷傘,列燭有至五六百炬者,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將至,則眾少皆撲滅以避之。」可謂聲勢浩大。

《妖貓傳》劇照

元日、冬至、寒食各假七日始自唐朝。「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所謂前三後四之說……乃知七日之假,隋唐已然。」七天的假期,留足了慶賀的時間。[14] 皇帝有皇帝的安排,普通人家則在此日祭祀祖先、出門拜賀、聚會飲宴。 冬至日的前夜也似除夕一樣,稱之為「冬除」,通宵不眠。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二十七日,冬至之節,道俗各致禮賀。在俗者拜官,賀冬至節,見相公,即道:『晷運推移,日南長至。伏惟相公尊體萬福。』貴賤官品並百姓,皆相見拜賀。出家者相見拜賀,口敘冬至之辭,互相禮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禮。」圓仁還見證了冬至的節日飲食——餛飩。他在開成五年(840)在長安過冬至時,見人吃粥時還在吃餛飩和果子。敦煌文書中可見唐代的冬至拜賀貼《冬至相迎書》,也提及冬至「空酒餛飩」邊喝酒邊吃餛飩:「長至初啟,三冬正中。嘉節膺期,聊堪展思。竟無珍異,祉待明公。空酒餛飩,幸垂訪及,謹狀。」

《妖貓傳》劇照

而冬至的高潮,發生在北宋東京。

宋代的冬至同樣擁有七天假期。 一年數節中,東京最重冬至。其隆重程度大約可以類比西方的聖誕節。「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15] 都人對冬至的重視,甚至影響到了元日的排場,在當時甚至有「肥冬瘦年」一說。每逢冬至,開封府都會允許民間關撲——即開放賭博三日(元節和寒食亦有此福利)。王安石《冬至》一詩描繪了當日的熱鬧街景,「都城開博路,佳節一陽生。喜見兒童色,歡傳市井聲。幽閒亦聚集,珍麗各攜擎。卻憶他年事,關商閉不行。」冬至日市民的狂歡和皇家的儀仗並行不悖。除了常規的大朝會,以及只能聽見輕風環佩之聲的莊嚴的南郊圜丘祭天禮之外——「外內數十萬眾肅然,惟聞輕風環佩之聲」 [16] ,宣德門前還會上演一場鑼鼓喧天的奪金雞錦標賽。也正是從冬至日開始,東京開始建宣德門前的鰲山,靜待上元。

《清平樂》劇照

從冬至開始,白晝一點點地開始變長,我們可以期盼春天的到來了。 冬至數九,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成為流行的冬至消寒活動。最雅致的消寒方法,莫過於一一點紅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清人王昶有題「九九消寒圖」的《一萼紅》詞,序云:「此圖始於宋代,畫梅一枝,上有空白八十一蕊,法以長至日曉起,掛妝檯左,取胭脂片點唇後,則加一點於蕊中,迄春分盡。」

從冬至那天開始點的梅花,委實是冬天的花。可梅花和北方確實沒多大關係。唐張九齡詩中直接將梅稱呼為「南國樹」 [17] 。北宋蘇頌《本草圖經》則為梅花的分布地蓋章:「梅實生漢中川穀,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梅花一般分布在黃河、淮河以南的地區。對南方來說,梅花全冬可見,滿山遍野。對北方來說,零下十幾度的溫度之下,梅花很難存活,一般快到春天才次第開放。但也會因為氣候變化有些例外,如隋唐時期氣候溫暖,長安洛陽的梅花長得就很好。北宋東京洛陽的梅花也頗具規模,「十月小春梅蕊綻。紅爐畫閣新裝遍。」 [18] 初冬時節,東京各家庭院便已能看到梅花。「頃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許、洛尤多,有江梅、淑萼梅、綠萼梅、千葉黃香梅凡四種。」 [19] 東京宮廷御苑有梅渚,徽宗的艮岳有梅岡,艮岳「植梅以萬數,綠萼承趺,芬芳馥郁,結構山根,號『萼綠華堂』。」 [20] ——可見自徽宗初年氣候轉冷之後,梅樹依然堅強。

暖陽下的粉艷梅花 三月雨

然而不管是不是氣候出現變化,在唐宋宮苑總還可以出現的梅花,在元大都卻很難看見。 尤其是宋元以來,由於中國整體氣候進入寒冷時期,加之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水資源匱乏,北方梅花要麼養在盆里、要麼養在溫室里,還強顏歡笑,因此屢有北人認杏作梅的故事。[21]

對元大都來說,梅花是外來品。據《南村輟耕錄》記載,「初,燕地未有梅花……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曰漱芳亭。」 [22] 大約是元至大三年(1310),道教宗師吳全節從江南移梅進京,護以穹廬。地點在大都朝陽門外,觀賞的人說仿佛漫步西湖孤山之上。後來大都宮廷也可見梅花,「繞羅亭植紅梅百株」。這些梅花除了溫室養殖這種辦法外,還可養在盆里。元人王惲曾提及大都萬壽宮有一株梅,冬天保管在溫暖的地窖里,春天才哆哆嗦嗦拿出來,這梅花雖然還能開,也只是強顏歡笑而已:「燕都萬壽宮有梅一株,每歲移置蔭中,逮春仲方發藏。今年得花滿枝,雖冰姿的皪,香色彷佛,終強顏也。」全詩讚美了一株雖勉強卻堅強的梅花:「仙家有術解藏春,蠟蒂雖融凍尚皴。若比百門山下見,強顏還似聽除人。冰姿難倚暖回根,人力封培氣始伸。蓓蕾看來雖勉強,一枝猶冠漢宮春。」 [23]

微雨中的臘梅 三月雨

三個帝京的冬天,一步步地走向越來越深的寒冷。大都的冬天最冷。雖然很難看到梅花,可大都宮殿的屋頂不用等下雪就能擁有白色。 蒙古人對白色愛得深沉,他們用白色琉璃瓦鋪就的宮殿屋頂 [24] ,在陽光下閃爍出晶瑩的光芒,那是馬可波羅曾看到的光芒,遠觀猶如夢境。

在此跑個題,在氣候變化成為熱點議題的當下,人們被高溫熱浪和暴雨洪澇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困擾。白色屋頂被證明是為城市降溫的便宜好用的方法之一。 不管是北京,還是北平,也許可以考慮在不影響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鋪一些不用下雪就能看到的白屋頂,既能為酷暑降溫,也能四季提供「北平化」元素,不失為古今結合的好風景。

《夢回》劇照

1 張全明. 論北宋開封地區的氣候變遷及其特點[J]. 史學月刊,2007(01):98-108.

2 [宋]司馬光. 《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卷三四·章奏一九·疏禮 「上皇帝書」

3 [元]脫脫《宋史》卷六十二·志十五

4 石炭是東京居民的常用燃料,[宋]莊綽《雞肋篇》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5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P217

6 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之《宋人居室的冬和夏》, 故宮出版社,2004年:P308-334

7 《全宋詩》,冊一〇,頁6608.

8 [宋]蘇軾《格物粗談》卷上「果品」

9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二「州橋夜市」

10 王雅琪. 唐長安的冬季詩研究[D].西北大學,2018.

11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學報,1972(01):15-38.

12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貴. 歷史時期關中地區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J]. 第四紀研究,1998(01):1-11.

13滿志敏. 關於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J]. 第四紀研究,1998(01):20-30.

14[宋]王楙《野客叢書》卷第十六「大節七日假」

15[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十「冬至」

16[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十「駕詣郊壇行禮」

17[唐]張九齡《和王司馬折梅寄京邑昆弟》

18[宋]歐陽修《漁家傲·十月小春梅蕊綻》

19[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韓景文贈梅並題綠萼亭》

20《全宋文》第一百六十六冊·卷三六三〇 宋徽宗八八「艮岳記」

21程傑. 我國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關文化現象[J]. 東方論壇,2021(02):30-55.

2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之九「漱芳亭」

23[元]王惲《王惲全集匯校》卷第二十八「七言絕句」

24[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大都留守司」記載:「大都四窯場,秩從六品。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領匠夫三百餘戶,營建素白琉璃磚瓦,隸少府監。」[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之一《白道子》:「蓋國俗尚白,以白為吉故也。」卷之二十一「宮闕制度」記載:「延華閣五間,方七十九尺二村,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興聖殿七間……覆以白磁瓦。」

排版|俞冰如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0471984_486930-sh.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