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考慮下坐公交車探索城市?

2021-10-02     松果生活

原標題:十一假期,考慮下坐公交車探索城市?

公共汽車僅僅是交通工具麼?在公交車迷的眼中,跳上一輛公交車在大街小巷漫遊,它是一個發現城市過去與現在的窗口。

記者|李明潔

編輯|丘濂

意識到公交車不僅是從A點到B點的交通工具,還是六年前的暑假我在珠海實習的時候。那時我每天乘坐K3路公共汽車往返於學校宿舍與市區,單程要兩個小時。回程時疲憊萬分,是車窗外的風景給了我安慰。K3必經的濱海北路、港灣大道、情侶北路都可以看到大海。我用手機以車窗為框,記錄了無數次亞熱帶海濱景色。遠方的水天一色,刷刷划過的椰子樹,一條白絲帶也不時隱隱出現,那是修建中的港珠澳大橋。對於生長在北方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副既放鬆又壯觀的景象。每日通勤的煩悶,似乎就這樣被消解了。

珠海公交K3路窗外的熱帶景觀小明

還有一個頗有趣味的現象。南國的城市空氣濕度大。一旦下雨,車窗上就會爬上一層白色的霧氣。於是,窗戶上總留有乘客隨手畫下的小貓小狗。即使因霧氣看不到窗外的景色,看看這些民間的簡筆畫創作也能平添幾分歡樂。

廣州公交車窗上的民間簡筆畫小明

我開始對每條公交線路加以留心,同時也注意到了公交車迷的這個群體。這個群體早期通過BBS這樣的網絡論壇聚合,也在現實中的車廂里結交氣味相投的夥伴。他們在每日的庸常與瑣碎中捕捉閃光的瞬間。由公交車出發去看待城市生活,也有了不同的視角。

八月的一個下午,我和北京的資深公交車迷劉爽約好了一起乘坐109路電車進行一次體驗。劉爽最近剛完成《北京公共汽車:1949-2019》一書的編著,選擇109路電車就是他的提議。80後的他,小時候從廣安門的奶奶家,到西四的姥姥家,都要坐109路。現在儘管這路公共汽車已經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須,但偶爾想念西四「新川麵館」的麻醬涼麵時,他還是會跳上這輛車過去解饞。109路車線路較長,會穿過朝陽、東城、西城和豐臺幾個區。它承載了劉爽個人的記憶,也因為線路穿過北京的核心城區而匯聚了這座城市的記憶。

我們從東大橋的109路總站上車後落座,劉爽第一件事是開窗。「這車的空調沒開。」劉爽解釋說,「現在的無軌電車採用的是『雙源』技術,也就是既能通過兩根『辮子』一樣的集電桿來連接線網充電,同時配有動力電池組在無線網路段也能蓄電行駛。隨著長安街和二環以內的線網在大規模拆除,無軌電車沒有那麼多線路可以充電,為了省電,空調就處於關閉狀態。」

北京無軌電車視覺中國

建國初期,由於燃油短缺,無軌電車曾是許多城市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北京的無軌電車線路始建於1956年,到60年代就曾發展出15條線路,形成了南到大北窯,往北到動物園、西直門樞紐,西到火車西站,東到東大橋的路網格局。90年代則繼續修到了酒仙橋、大山子等新興的電子工業區。在劉爽等諸多公共汽車迷看來,無軌電車是城市發展與城市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的標誌。「因為無軌電車的電控技術和線路的架設技術,都需要與背後許多的產業來進行支撐,修建無軌電車線路也得大量資金支持。所以過去城市是否有電車,就像今天能否修地鐵一樣,是城市實力的體現。」北京、上海、瀋陽、西安、武漢等城市老城區都曾有著發達的無軌電車系統。

上海71路無軌電車與建黨百年主題塗裝

蘇州車迷袁一銘

當109路轉過了西四路口,終於有了網線能讓車將兩根「辮子」立起來。對於劉爽來講,目睹無軌電車的線網被拆除是件很遺憾的事情,他也預感到在不久的將來無軌電車會被徹底淘汰出城市交通體系。北京市政府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指出首都功能核心區內要「減少視覺污染,推進道路兩側架空線入地、多杆合一,逐步取消雙源無軌電車線路。」不過只要稍微一做網絡搜索,就能看到無論公交車迷還是普通市民,都有人表示那縱橫交錯的電網已經成為了城市風景和歷史的一部分,擴建沒有必要,但值得保留。「何況電車也更加環保」,劉爽說。過去電車行駛時有一種特有的嗡嗡聲,走起來也很平穩。而相比起來,那時候燒汽油的公共汽車引擎蓋附近總瀰漫著一股子汽油味,讓人容易暈車。「有車迷回憶,以前談戀愛的時候就喜歡挑安靜平緩的電車來坐。」

公交車內江子藝

109路使用的車型已經從最早蘇聯產的斯柯達8Tr、北客生產的京一型、華宇鉸接式大通道車,換到了如今的貼有「EV電動汽車標識」的單機無軌電車。然而,109路自1958年開線以來線路幾乎維持原樣。我們一路經過了東嶽廟和寫有「永延帝祚」的琉璃牌坊,中國美術館、五四大街和北大紅樓,繼而是故宮的紅牆與角樓,遠眺了景山最高處的「萬春亭」和北海的白塔,接著又駛過已經改成「正陽書局」的萬松老人塔小院還有缸瓦市教堂。這一路仿佛就是北京歷史建築之旅。

飄雪中行駛的北京109路B站視頻截圖北京公交POV

2010年時,劉爽曾帶著幾個英國的公交車迷來到109路必經的北海大橋進行拍攝。北海大橋位於北海和中南海之間,明清時稱作金鱉玉蝀橋。今天完全感受不到它是北京市內最大的古石橋,是因為後來為了滿足交通發展的需要,金鱉玉蝀橋向南拓寬,從9米變為34米,完全成為現代橋樑的尺度。在合適的時機從橋上向東面拍攝,遠景是故宮角樓,近景則是北海團城和109路電車並置。那幾位英國人曾經在上世紀80年達在此拍過同樣的畫面。近20年過去了,除了車型之外,畫框里的風景難得沒有改變。在他們眼中,電車和古建築結合的畫面,也好像是古都北京的風貌的一張明信片。

對於公交車的喜好,劉爽和其他的車迷朋友各有側重點,有的痴迷於車型,有的沉醉於機械,還有的關注點十分偏門,比如會收集不同年代的報站器。但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想方設法來做記錄,因為公交車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見證。首都北京的緣故,這裡公交車更新換代的速度和規模都遠超其他城市。讓劉爽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在2008年奧運會前那次公交車的「大換血」,全市2萬多輛車裡,有近1.5萬輛都是新車。這樣的更換力度更讓劉爽感到及時體驗和保存記錄的迫切性。「這109路電車,也許也是坐一次少一次了。」劉爽說。

劉爽在自媒體上會用「BK670」的代號稱呼自己。BK670是1976年在北京投入使用的一款公共汽車,服役時間長達24年,劉爽稱它是北京公共汽車史上的一座豐碑。如今北京的80後和90後想起公共汽車,腦海里多會出現BK670那個「難以磨滅」的形象:紅色條帶搭配乳黃底色的車身,長達17米的大通道車廂,中間銜接的轉盤處如同手風琴的風箱一般,有厚帆布包蓋的龍骨,側面能直接看到地面。

BK670的外觀還要追溯到1965年第一款國產柴油動力公共汽車BK651。從它開始,紅黃配色才取代了之前老式客車上白下暗紅的顏色,這為的是能在當時灰牆灰瓦為主色調的北京城裡,營造一種醒目又溫暖的感覺。

BK670BK670博物館

今天坐在公共汽車裡向外看風景覺得很舒服,也得益於BK651在設計上做出的改良——劉爽提到一個故事:BK651的設計者、時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的賈延良第一次來到北京,迫不及待地登上公共汽車想要一睹天安門城樓的雄偉。沒想到的是,長安街上北京1路使用的五七型公交車,車身低矮,身高接近一米九的他在車廂里幾乎碰到車頂;車窗窄小,他不得不低頭彎腰歪著脖子,以一個難受的姿勢才能看到天安門。設計一款車窗更大、車內空間更高、看得見天安門的公共汽車,便成了賈延良在做畢業設計時的願望。他也最終得償所願,讓這款BK651奠定的外形一統北京街頭將近40年之久。

廣州111路公交車「熱狗」退役廣州車迷阿佳

如果走過的城市足夠多,就會發現每個城市都有一款獨特的公交車顏色。它如同行走的旗幟,彰顯著城市的形象。深圳最標誌的是湖藍色,蘇州是銀灰色,大連是純紅色,佛山是多種顏色的醒獅,哈爾濱是變化多端的黃色。廣州公交90年代使用的「校服裝」也為城市留下了深刻印記,白底藍條紋的塗裝能讓人一眼認出這座亞熱帶的城市。2000年到2007年,市民戲稱「冷馬」(空調車)代替了「熱狗」(非空調車),白底橙邊、奶黃、黃色的三種顏色的公交車占據了主導。如今,廣汽與比亞迪合作生產的幾千台電力公交車又全部使用了蒙德里安的色塊做塗裝。雖然市民們不清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但也樂意見到它的流行,稱其為「七巧板色」。

哈爾濱公交車最新版的黃色塗裝車迷燈泡

公交車迷們也樂於通過公交車裡感受到的報站聲音來感受城市特色。在北京還是由售票員進行人工報站的年代,聽他們用飽含喜怒哀樂情緒的嗓音來播報許多奇奇怪怪的胡同名和小街道名,是北京公交車迷們的一大享受。而在南方城市,聆聽方言報站,又格外富有本地生活氣息。蘇州的一位車迷袁一銘是一位00後。他就告訴我,因為一直住在外來人口比較多的蘇州工業園區,他已經逐漸忘記了小時候還會講的蘇州話。令他驚喜的是,在一些老城區,尤其是火車站始發的公交車上都會配有蘇州話報站。「聽到這樣的報站聲我都會忍不住去模仿,所以現在我即使沒有辦法把蘇州話講得很好,但是只要公交車上報過的站名,我都可以很流利地隨口說出來。」

社區巴士9009路,蘇州古城區北寺塔站

蘇州車迷袁一銘

與此同時,全國的公交車都在發展一種與GPS定位結合的智能終端報站功能,不再由司機在進站時手按的真人錄音報站,而是自動識別出位置後由機器人逐字去讀站名,多了一些生硬、冷漠的感覺,吞音、音不準的情況。蘇州也在2014年上線了這樣的設備,因為沒有智能的蘇州話朗讀系統,本地吳語一度在蘇州所有的線路上絕跡了。袁一銘說自己當時的心都是揪起來的,好在因為市民的強烈反對,老城的線路又恢復了錄音報站。

「有意思的是,同為普通話、本地話和英語一起的三語報站,蘇州和上海都是在關鍵站名上說三遍,廣州的粵語報站會添加許多額外的話語,編排出的順口溜如『坐得穩、扶得好、緊急剎車危險少』也會報三遍。那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場英語聽力考試。前後聽了一大堆廢話,很可能關鍵信息並有注意到,結果坐過了站。」蘇州另一位車迷於舒凡告訴我說。

陽光灑在公交車內江子藝

有的城市還將公交車的站台和站牌做出了獨有的城市味道。仍然以蘇州為例,這座以園林著稱的城市同樣將這樣的文化融匯到了站台的視覺設計當中。東西向橫貫市中心的主幹道幹將路上的站點,有著木結構搭起的棚子,往上翹起的亭角,石頭做的座椅,站台整個像是園林中的一段廊子。往核心城區外一些的站點則是白牆黑瓦,看起來沒那麼傳統;再往新區走,就是科技感多一點的現代線面設計。然而不論站台有何不同,站牌都是統一的白底藍字,襯底是一個類似園林中雕花木窗一樣花紋。

蘇州公交站台蘇州車迷於舒凡

即使是在你熟悉的城市,也總有不同的公交線路值得探索,可以看到一個「摺疊城市」的不同向面對於許多北京的公交車迷,最能代表首都城市風景的是行駛在長安街上的1路車,又稱作「神州大一路」。不僅它從來都使用全國最先進的公交車型,而且它經過的王府井、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國家大劇院、西單、首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地,也是北京這個全國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標濃縮。

被稱作「神州大一路」的1路公交車劉爽

但在劉爽心中,是300路和930路這樣「樸實無華」的公交車線路最能見證北京這座城市對無數普通人的吸引力,在車裡也總能目睹到「北漂」一族的酸甜苦辣300路的線路是繞著三環一周。同樣圍繞三環的地鐵10號線開通之前,300路是北京運載量最大的公交線路,上下班尖峰時段有接近130輛車運營,每台車載客200人。三環邊上,寫字樓遍布,工人和白領也就都擠在同一輛車上。其擁擠程度,在過去人工售票的年代,有人形容,售票員還根本來不及注意到你,就該下車了。正是300路如此貼近北京人的生活,它數次出現在郭德綱的段子裡。比如,《西征夢》這個相聲是關於一個小人物的吹牛白日夢,郭德綱提到的美國總統特使,就是坐著300路區間回的大使館。

北京300路蘇州車迷於舒凡

930路則是北京第一條跨省運營的公交線路,也是著名的燕郊線,由河北廊坊市三河總站出發,最後到達終點站CBD郎家園站,沿途也會與鐵路京哈線、地鐵八通線、1路公交平行或併線。930路上的一個特殊現象是,在燕郊始發站,凌晨四五點鐘就形成的三四百米的等車隊伍里,有著不少白髮蒼蒼的老年人。他們為了讓自己進城工作的子女能多睡上十幾分鐘,也能在車上有個座位踏踏實實地補覺,就早早出來替年輕人排隊。「北漂」的艱辛可見一斑。

到了異鄉的城市,發掘有本地自然風情或者人文特色的公交線路就成為不少公交車迷的首選。哈爾濱出生的90後公交車迷燈泡鍾情於拍攝各種「不走尋常路」的公交車,他在鄭州發現了一條神奇的線路,729路。鄭州作為全國的鐵路樞紐城市,鐵路線路錯綜複雜,城市被鐵道割裂,產生了很多鐵道和鐵道之間的圍合地帶,狹窄得只剩下兩個車道,同時只能一輛車從涵洞中通過。729路就從這樣的圍合區穿過,一路開往鄭州火車站,四周路過的都是鐵路區和職工的住宅,很有生活氣息。729路運營的車型,也獨特在它的大小。當年經過公交公司和宇通客車的反覆實驗,終於從宇通的中小型客車產品中找到了一款能夠順利通行的公交車型,它的車身像小麵包一樣短小精悍。

鄭州729路車迷燈泡

蘇州車迷於舒凡上次去青島時,專門帶父母一起去體驗了嶗山線的618路。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從仰口到埡口的嶗山東麓一面是懸崖峭壁,另一面是寬廣的大海。沿著嶗山東海岸分布的狹長公路既是從嶗山東海岸到南海岸的必經之路,也是青島最具特色的一條山海相間的原生態海岸線。十幾公里的山路兩側分布著很多村落,多是以漁業和旅遊業為收入來源。618路全程就行走在這段陡峭山路上,自仰口景區發車,向南直至嶗山東南的埡口。並且由於山路危險,實行一人一座,全程禁止站立。遊客混合著當地村民,讓這趟車趟趟爆滿。

青島618路車迷燈泡

過去,城市裡幾乎只要有路,就會有公交車開到家門口。隨著地鐵的發展,許多城市的公交成為了一種地鐵出行的替代物,車子在越換越小,線路越縮越短,公交線路也在不斷地消失。這也是公交車迷們在反覆體驗一條線路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的變化。

開通於2003年的蘇州69路就是這樣的例子。線路從蘇州西南、太湖中央的西山,開往位於市中心的火車站,是西山人進城的一個主要選擇。在進火車站之前,69路還會先到市區繞一圈,經過許多繁華的站點,單程要走兩個半小時,停靠70多個站,曾是蘇州最長的一條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開通後,69路先是截彎取直,砍掉了一些不重要的站點,長度幾乎縮短了一半,同時變成了一條快線。地鐵5號線開通之後,線路又砍掉了一半,變成了之前的1/3,幾乎只在太湖邊跑,此後西山人進市區就只能公交轉地鐵了。

69路站牌蘇州車迷於舒凡

蘇州車迷袁一銘告訴我,實際上這條線路對於西山人的意義重大。夏秋時節,西山的果農們都會挑著扁擔,裝滿了自己種的楊梅、枇杷等水果,搭乘69路前往市中心售賣。公交每天早上5:10分從石公山始發,不設間隔人滿就發車,扁擔和水果簍子很占空間,往往要連著發出六七輛。如今一律公交轉地鐵,果農們背著果子過安檢,坐地鐵還要換線,過去花上兩三塊錢車費就能到達城市中心,現在同樣的車票錢還摸不到市中心的邊緣。「即使城市交通方式變得多樣,公交車出行仍然是綜合價格和方便程度,最親民的一種,總有一部分市民依賴它來過生活。」袁一銘說。去年69路徹底取消,連帶消失的還有果農進城的景觀。袁一銘揪心他們未來的通勤將何去何從,這成為他心中的遺憾。

公交車除了行駛在城市中,也在城市間穿行車迷燈泡

哈爾濱2路

哈爾濱最早的一條公交線路,與電103路很長時期內共線,但走得小路更多,能看到城市非常市井的一面。同時也會穿越哈爾濱不同階段的歷史建築群,從哈爾濱博物館、省政府、老國企居民樓、中央大街、索菲亞大教堂開過,最北一直到松花江沿岸。

哈爾濱2路車,行走在中國最北邊的一條中山路上車迷燈泡

哈爾濱1路

雖然叫做1路,但卻是哈爾濱歷史上第三條公交線。既不去市中心,也不去博物館,但恰好一路穿過新運動時期的中華巴洛克街區,也經過松花江非常有名的港務局,終點站是哈爾濱車輛廠的文化宮,可以一窺過去城市發展的繁榮。

穿行在巴洛克街區的哈爾濱1路車車迷燈泡

大連201路有軌電車

始建於1909年,是東北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至今,大連201路有軌電車依然保留了1935年至1938年研製、經過翻新改造的DL3000型電車。全車木質件造型、銅質前大燈、手搖扶柄,基本還原了老電車的古樸風貌,成為一道具有時代厚重感的「移動風景線」。不得不提的是,這樣一條風景線的收費標準仍然是起步1元。

大連有軌電車瀋陽車迷魚片

蘭州23路

蘭州是一座狹長的城市,市中心會有一些山上的村子,上下村子的公交線路很有城市特色,23路就是其中之一。小麵包一樣的公交車繞著山穿行在平房之間,乘坐其中也能俯瞰蘭州市區的全景。

蘭州公交23路車迷燈泡

武漢電3路

見證了新中國初期武漢工商業飛速發展,寬闊的解放大道上,中上公園、友好商場、廣播電台、中蘇友好宮、武漢劇院等一批蘇聯援建項目拔地而起,電車3路把這些歷史建築全部串接起來。

武漢電2路

橫貫漢口中山大道與鬧市區,沿線採用新式站亭和街心綠島,玻璃屋驛站中有漢口風情的畫作和浮雕 。

武漢電車湖城巴士

重慶227路

從烈士墓到歌樂山,227路是重慶一條著名的盤山線路,坡度陡,彎道多,馬路窄,能體會到有山城的險峻感。因為大型公交車無法在此路面行駛,所以使用的是七人座的小巴士。

重慶227路蘇州車迷於舒凡

南寧201路

線路穿越狹窄的燕子嶺城中村,開往市中心的朝陽廣場。走過的小路又瘦又長,使用的也是小型的麵包客車,非常有南寧特色。全程只有6站行駛6公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南寧最短公交線路的記錄。

南寧201路車迷燈泡

廣州BRT 1路

2010年開通的快速公交線路,從體育中心開往夏園,途徑中山大道,是一條穿越廣州東部的長走廊。實行單一票制,票價2元,在同向BRT站台上車或在同向BRT站台換乘其它BRT線路免費,可以充分體驗現代城市公共運輸的高效與順暢。

廣州BRT1路廣州車迷阿佳

你有喜歡的公交線路麼?乘坐公交車時,你有哪些特別的樂趣和發現?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截至10月7號12:00留言50字以上,點贊前三的小夥伴將獲得三聯人文城市定製筆記本一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3279078_486930-sh.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