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獨居」?給年輕人的N條硬核建議

2021-06-09     松果生活

原標題:如何更好地「獨居」?給年輕人的N條硬核建議

五月份,《三聯生活周刊》聯合北京SKP舉辦了一場名為「一人住:獨居社會的自由與孤獨」主題沙龍,活動特邀巴黎-薩克雷高師社會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教師孫哲,「好好住」創始人馮驌,並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宋詩婷擔任主持,分享與獨居生活有關的種種。本次推送,我們整理了現場的分享內容,以饗讀者。

孫哲

巴黎-薩克雷高師社會學博士,上海交大博士後,現任教於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金融社會學,長期從事租房市場與租戶群體、全球城市社區治理相關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多項城市治理研究課題。

獨居還是共居,都市青年的租住生活

當我們說租房的時候,首先會注意到城市的尺度,如今我們說的一線城市,在政策上被叫做「超大城市」,比如北上廣深,「超大」意味著更多樣,流動性更強,這就體現在租房的人很多。如今超大城市的年輕人中,90後和00後主要是租戶而非業主。

租戶社區的三種類型

當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選擇租房生活的時候,大城市會出現一種新的社區類型:租戶社區。在上海的2400萬人口中有1000多萬租戶,租房比例接近半數。而在紐約、巴黎等先發的全球城市中,租戶比例是超過半數的,都在六七成左右。在上海的租戶社區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藍領公寓」,主要為打工者提供低價的集中住宿。一種是政府牽頭髮起的「公租房」,主要是為吸納來的人才提供一種更加穩定透明的租住方案。還有一種是市場上的「長租公寓」,將長租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都市白領。

租戶社區應該是融入城市社會的,是城市治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在外邊。我們經常講社區中有居委會、物業和業委會這「三駕馬車」。這通常指的是商品房的業主小區。這樣對照下來,在租戶社區中也應該有三駕馬車,除了物業和居委會之外,租戶社區中與業委會對標的應該有一個「租戶自組織」。但我在研究中發現,在實際情況中租戶社區的治理方式還是有延遲的,一般只有物業,居委會和租戶自組織出現的比較少。

706生活實驗室

與人們的一般印象不同的是,租戶居民的社交能力很強,有很好的自組織和社區參與的基礎。上海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當代上海青年居家生活》的研究,顯示業主青年的生活狀態是一種「內縮」的,因為房貸等壓力更加「宅」的生活方式。與之相比,租戶青年的狀態則是「外向的」,這表現在租戶青年更願意在客廳中邀請朋友和鄰居聚會。我自己在調研中發現,上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租戶興趣群體。比較常見的是「夜跑團」這樣的運動小組,年輕人都住在一個小區,約著跑步或者鍛鍊。還有一些更有思想性的,比如「706生活實驗室」中的租戶青年經常會組織一些線上線下聯動的文化沙龍。

「體面租住」的要求

面對越來越多的租戶青年,大城市要做好準備,讓人們能夠「體面租住」。在職場中,「體面工作」基本成為一個共識。在居住方面,「體面租住」是指讓租戶能夠有尊嚴、有保障、有活力地居住。有尊嚴是指「租戶權利」。在咱們國家,租戶有兩條基本權利,一個是「買賣不破租賃」,一個是「優先購買權」。這兩條權利都是在保護穩定的居住生活,但知道的人很少。有尊嚴的租住也體現在自尊,也就是租戶應該主動的登記信息,積極的進行社區參與,而不是用一句「租房子的」來去做社區的「小透明」。有保障是指租賃關係的機構保障。現在租房子也可以相關機構進行網簽和備案,這就是對於租賃關係的保障。自2016年開始國家提出大力發展住房租賃企業,這些機構化的租賃方也會更規範的落實「開發票」「居住證明」等正規手續,使得租戶的居住身份更加的名正言順。「有活力」是指一種積極向上的租賃文化。媒體上經常將沒有購房的婚姻稱作「裸婚」,甚至提到「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這其實是用產權身份的優勢視角來去對租戶進行污名化,會形成一種消極的、邊沿的租戶文化。誘惑力的租戶文化能夠看到租戶青年的創造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各類利好的城市政策中能夠實現向上流動。

關於獨居還是共居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從獨居走向共居。我採訪一個租賃企業的創始人時,他對獨居青年有一個經典的概括:「有貓有快遞」。貓滿足親密關係,快遞滿足的是一種物質關係,就夠了。聽起來很簡單,我相信有寵物的人都應該有這種感覺,人提供的親密關係的穩定度遠遠低於貓跟狗提供的親密關係。換句話說,我們通過居住和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變弱了。舉個例子,東京的老齡化程度很高,但東京在人口增長階段聚集了大量年輕人,這其實是很詭異的。年輕人湧入大城市,但卻不想戀愛、結婚、生子,是一種「沒有愛欲的聚集」。《無緣社會》這本書就在描述這種狀況,但其實不只是一個日本問題,而是一個現代都市都會面臨的問題。

獨居當然有其價值,這種居住狀態給了個體最大的自主性和選擇的權利。甚至可以說能夠獨居而不用被人非議,是大城市非常迷人的吸引力。但是我們也要警惕,這種居住自由所產生的「無緣」,我不希望看到的這種獨居無緣的狀態。我的願景是人們能夠通過獨居所帶來的選擇權,能夠有主動建立連接的機會。「趣緣」(hobby)就是建立很好的契機,興趣相投的朋友成為鄰居也是一種美好的可能。未來,我希望人們可以從獨居走向共居,共居並不是同居,同居和共居都是可以不完全指代兩性親密關係的詞彙,而是一種共同生活的形式。

馮驌

「好好住」創始人。曾在網易新聞、騰訊新聞從事新聞編輯6年,自2009年開始以自媒體視角關注家居,在2014年創辦「好好住」,觀察與思考中國人居住狀態與家居行業已近12年。

一個人住是一種?

一個人住」相關的高頻詞

在我們公司的app「好好住」上,我們搜索了所有帶有「一人住」或者「獨居」這倆關鍵詞的內容,其中八九千條都是比較積極的,很有代表性。比如說比起一人住,兩個人更容易哭,這跟我們認識相反,或者一個人非常需要舒適的沙發,沙發是高頻詞,對於獨居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精神體現。很多獨居的用戶反映出的是一種對標準、大眾和他人的反抗,他會在空間中體現和踐行這種反抗。

「儀式感」也經常被提到,還有「寵成公主」,十幾位女性都提到過獨居要把自己寵成公主。還有像「怎麼舒服怎麼來」「愛幹啥幹啥」「不用管別人」,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表述。

這一段寫得特別好,「真正一個人住已經4年,已經習慣於一個人獨享一個空間的感覺,回家不需要說話,非常自在和舒服,說來也矛盾,在朋友里最話嘮的我明明很怕孤獨,卻有很孤僻地喜歡獨處的一面,相信大家都感受過,獨處的氛圍和與人共處的氛圍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可以保持足夠的安靜,能夠全然攤開做自己,百分之百地鬆弛下來。」這個表述已經可以代表了我對獨居的觀點了。

一個疑似潔癖的用戶也說:「一滴水和油都看不得的習慣好累,一個人住孤獨終老。」不少的住友,可能因為一些特殊的生活習慣,反而導致他會一個人住,這也是一種被動選擇。一個人住基本分為三種情況:主動的、被動的以及臨時狀態。

兩居室改大套房規劃圖

第一個範本是一個很好的室內空間規劃的改造,上面房間是兩居室,在一人居用戶里,二改一、三改二甚至三改一都是常見的。

把兩居室改成了大套房,是非常重要的趨勢,在二改一、三改二去掉一個房間的時候,會把一個房間和另外的一個主臥合併成一個大套房,這個大套房其實合併成了一個步入式的衣櫥,也把餐廳、廚房給打開了。現在很多兩居室其實很小的,五十多平只有兩居室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改成套房。

臥室和獨立式的衣帽間合併效果圖

第二個也是常見的改法,把兩個房間打開,臥室和獨立式的衣帽間合併。很多用戶在實現一人居的同時,會實現獨立式衣帽間。左邊這張床是一米二,這個住友提到即便是一人住,他也沒有買大床。有用戶在提到一人住時要求空間通透、打開、不需要那麼隱私,會把室內設計的材料運用到這些需求中,一般非獨居的空間極少看到把洗手間做成全玻璃的,會注重個人隱私。

女性住友自己組裝的斗櫃

一些女性住友在分享獨居經驗實提到,一個人住讓自己變得很強大,因為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解決。像這個斗櫃是她自己裝的,還有一個人裝了100斤的衣櫃。

一人居的電器:電磁爐和抽油煙機

獨居越來越廣泛,相應的電器也開始出現了。這種就是非常典型的電磁爐,上面是一個可以伸縮的抽油煙機。電視對一人居的用戶來講越來越不重要,電視很小,而投影的沉浸式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很多用戶開始使用投影。

一人住,不同角落的不同玩法

在二線城市,很多獨居的人會把兩三室的房子租出去,因為太大扛不住孤單。這是一個女孩的家,她覺得自己住難免寂寞,就開發了自己的新玩法。

70多歲阿姨的獨居房間

這是一位70多歲的阿姨,她退休後獨居,女兒鼓勵她做回少女,於是就設計了這種風格的空間。

獨居浴室里的大捧花

這是因為有位住友覺得一個人住洗澡很可怕,沒有安全感,於是就把大捧花放在了淋浴間。一人居的用戶在抵抗和對抗他的寂寞和不安全感裡面,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先經過臥室,再去起居室的房間

這個住友租的房子很小,客廳採光不好,臥室採光好,她就做了調轉,每天一進門先經過臥室,再去起居室。一個人住其實能夠讓人膽子變大,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

能實現多種功能的空間

男性用戶對功能的要求強一些,這個空間中有練字、打遊戲、工作的地方。一人居的用戶會試圖「浪費」空間,從中找到很大的快樂。

一個人住其實很快樂,你可以有儀式感、取悅自己、大膽地把空間做得通透,不需要考慮隱私問題,也可以很隨意地縮小尺度,隨心所欲。

用於取悅自己的一人住的產品也有很多種:大沙發、衣帽間、吧檯和投影。不少用戶會提到「足夠」這個詞,一個人住是在釋放一種悅己的感覺,這一代年輕人特別悅己。

這是我們給用戶投放的問卷,「一個人住是一種__」,你會如何描述?我覺得一個人住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有選擇權利。

嘉賓對談

宋詩婷:美國一位作家曾說,城市越發達,生活越便利,越是能為一人住提供好的社會環境。比如法國是一個對獨居很友好的國家,我記得以前去法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城市空間,咖啡座朝向街道,但是很多城市默認的是喝咖啡需要面對面。

孫哲: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學建築或是城市的老師都會覺得巴黎是最喜歡的城市,沒有之一,原因就在於尺度宜人。一個人住最主要的就是徹底的選擇權,要在超大城市或是國際都市,沒有人能管我們。這需要硬體軟體都能夠做到,客觀的不便都解決了,主觀的選擇權就在我們。小巴黎也就二百萬人,甚至還沒有上海或是北京一個街道的人口多,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好地方步行十分鐘都可以到,一個人住完全沒有問題。

對於城市人來說,社交是主動的選擇,而不是鄰裡間被動的應酬或者八卦。中國的鄰里之間不是中性的,是「反鄰里的」。高端社區可以讓人直接到開車到地庫,然後電梯直達,營造出「社區隱形人」,這種「隱私」所宣誓的是一種主動:不想見人的時候可以不見。都市年輕人也是這樣,在乎這種隱私性和主動性,不想被迫的社交,哪怕是租房子。投影儀也是主動生活的體現,打開投影是會專門看一部電影,是一種情景的主動展示。而電視則是一種被動的投喂。

宋詩婷:很多東西可以用符號學解釋的,看到電視聯想到的一定不是一個人孤單地做事,而是合家歡的場景。自己住的時候,會想要屏蔽掉原來的生活方式。

馮驌:我們想用電視的時候,環境是比較亮的,用投影絕對要暗下來。我也很關注共享空間和長租公寓,但一直沒住過,直到去年偶爾會住一下,我突然明白獨居和共享空間之間的奇妙關係。上樓就是一個小房間,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下樓就可以看到跟你一起住在這棟樓里的人,彼此之間是弱關係。

其實很多人越來越主動選擇獨居,跟城市的服務、設施完善,還有個人的power越來越強都有關係。以前大家要一起住,一起分擔房租、解決問題,現在不需要了。很多女性都不著急結婚,也因為沒有必要了。選擇丁克的人都是因為選擇的權利越來越多了。

孫哲:對於很多不願生孩子的家庭來說,買房子更多是為了能夠隨意改造。如果以後能夠為租戶提供也能提供一整套裝修方案,應該會是一個創新。人們就不用為了想要裝修改造房子,而非得買一套房子了。

馮驌:現在投資人都會講中國有多少新房,我說裝修不一定跟新房有關係,客觀來講確實是一個正相關的。我聽到的最多的是,我看你們APP真想出去買套房子。我想說不用買新房子,你現在住的房子重新裝一遍就可以。

孫哲:裝修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數據顯示所有的租賃市場總額大概是3萬億左右,但是裝修的市場可能是5萬億以上,裝修其實大於整個的租賃市場。另外,問題在於裝修很重,而投影儀很輕,燈一關就可以創造氛圍。大家喜歡裝修的感覺,可以通過一兩個東西,去建造儀式感,不一定是說全面都要去改造。

宋詩婷:我們身邊有買房裝修的、租房裝修的。買房裝修會把大量的錢放在硬裝上。租房子時很多人想要變成自己的房子,需要花很多的精力甚至金錢在裝修上。其實帶不走的東西要低成本,帶得走的東西無所謂。你不會選擇租一個房子,把所有裝修都重新做,除非你能確認租很多年。這就涉及到租客的權利,在國內很少能有那種長租的機會。

孫哲:這個還有風險,裝好之後房東會把租客趕出來,因為房子更好租了。

馮驌:我認識一個人,他租的房子裡都是經典款的家具,上萬塊一把椅子。我問他你是怎麼想的,他說我每年就花個萬八千塊錢買,雖然租的房子品質都挺一般,但他能弄得特別好。

孫哲:既然不能全部更新,就買一樣有儀式感的東西,比如一件特別家具,就會變成在租的房子中的存在感和儀式感。

宋詩婷:對買房子這件事情有執念的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美國的東海岸人,還有澳洲人,大家覺得買房子的性價比高。但是,在巴黎、紐約、東京,甚至柏林,大部分人都是租公寓,所以城市公共空間特別多,特別豐富。這個也是對年輕人比較友好的情況。

孫哲:越是超大城市,越不要把個人生活的選擇當作一種意外。

馮驌:我之前租的房子整得也還可以,但房東覺得我很奇怪,單身還租那麼大的房子,後來還給我介紹她女兒……很多人對一個人住都有質疑。

宋詩婷:日本獨居的比例非常高,包括北歐也是,我們可能是他們的一半。我現在的房東是86年的,他無數次跟我確認,你是一個人住嗎?所以關於租戶權益的問題你們怎麼看?

孫哲:我的觀點就是機構化,按照契約執行就可以了。如果直接面對散戶業主,觀念會不同。機構租賃會規定得比較清楚,雖然也有問題,但是比較穩定的。日本租房市場的散戶的繁文縟節特別多,後來airbnb進入,直接用平台提供標準化程序,就很快搶占了市場。

馮驌:我們需要改變觀念,本質在於房東怎麼看租房,如果他們持續認為租房是丟人、低級的事,那房東和租戶之間的關係就沒有辦法排列。我每次租房子都當作一次和房東的面試,房東如果不尊重我,我絕對不會看他的房子。

孫哲:「體面租住」很重要,複雜的道理大家記不住,但這四個字我希望能慢慢帶來一些改變。

關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無 / 聊

人文 · 藝術 · 生活

Contact us

商業合作/投稿發送郵件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1347136_486930-sh.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