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座小城裡,我們看見了故事與煙火

2022-07-30     松果生活

原標題:在12座小城裡,我們看見了故事與煙火

題圖來源:陸慶屹

在那些並不顯眼的小城,可以看到什麼?

是大城市中久違的煙火,雜亂無序但又充滿野性與生氣的街巷?還是熟悉的老屋,寄託都市想像的小樓,或是從童年迴蕩而來的一段歌謠?這裡應該還有鄰里宗族間的人情冷暖,不曾遠離的土地、河流,燈火下講述千年的傳說,與尚且粗糲的夢。

帶著這樣的好奇,三聯人文城市聯合策展人崔燦燦,於2022年春節之際共同開啟城市共創項目——小城之春。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中國眾多小城市的變遷,努力發現小城中逐漸消逝的過往、正在發生的故事,與萌動的生機。

「小城之春」回顧視頻《小城春天的12個瞬間》

我們邀請到音樂人陳鴻宇、藝術家葛宇路、建築師李涵、藝術家李青、藝術家厲檳源、建築師與藝術家梁琛、導演陸慶屹、藝術家文那、建築師吳林壽、音樂人小河、小說家顏歌、攝影藝術家張曉等12位不同領域的共創人,他們或重返故鄉,或是進入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小城變遷之中,用他們的創作,呈現對於小城故事的全新理解和敘述。

從2022年2月5號至今,「小城之春」已於三聯生活周刊視頻號、城市家公眾號、三聯中讀等平台發布三季系列短片,12座小城的故事匯聚在一起,呈現出參差多態的城市圖景。而更多的小城故事,仍在繼續。

「小城之春」創作地圖

他們的

小城故事

出生於內蒙邊境小城額爾古納,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獨立音樂人陳鴻宇,通過音樂牽起了自己與故鄉小城之間的紐帶,並在草原上建起了一處精神自留地,找回孤獨的安全感。

「後來做音樂之後,自己心態上有些穩定了。然後還有生活上也知道找到了一個方向,對家鄉的因為現實的矛盾感就消失了,或者叫做和解掉了。就只剩下更深的對家鄉的一些懷戀,或者叫做回憶,還有對家鄉那種熟悉感覺的一種喜愛,它的特別好的一方面都呈現出來了。因為就覺得有一個家鄉在自己這兒還挺好,你十幾歲之前都在那一個地方。」

點擊圖片,查看陳鴻宇的小城故事

攝影藝術家張曉回到出生地山東煙台的台上村,將鏡頭對準了哪裡的蘋果產業與日常生活。在經濟浪潮的裹挾下,平靜的小村正在發生著一去不復返的改變。

「蘋果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座小城,如今這裡是中國最大最優質的蘋果產區。而我也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從故鄉里抽離出來的,具有符號意義的東西,蘋果自然是首選,更希望通過蘋果,這樣一個在東西方都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水果,從側面或者抽象的層面,去揭示這個時代的現狀。我希望它是朦朧的、委婉的,正如蘋果本身的種種隱喻。」

點擊圖片,查看張曉的小城故事

建築師與藝術家梁琛重建了他的童年空間,將中國最大邊境城市丹東的變革濃縮展現在小家庭的變化當中。

「當我重構1995年的家的空間時,發現父母將地面刷成了紅色油漆,從此我的鞋、襪子、褲腳等等都抹上了無法洗去的紅色,這個印象伴隨了我幾乎整個小學和初中的時光,也因為這些紅色又喚醒了更多的記憶,那些物品,以及和這些物品有關係的人和事。」

點擊圖片,查看梁琛的小城故事

音樂人小河和他的尋謠團隊從家鄉河北邯鄲出發,進行了歷時一個多月的「陸上尋謠」。當古老的童謠重新被人們吟唱,在音樂搭建起來的通道里,消逝的城市與鄉土景觀得以顯現,人情溫暖被相互感知。

「我們把老人請到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和今天的年輕人和今天的音樂人一起和孩子們一起來完成音樂會的時候,其實我們那一刻才感受到了通道的存在,它是一個當音樂被我們所有人共同去營造出來以後,我們在那個通道裡面互相看見,互相感覺到,互相看見,互相感覺到,又不是平時的看見和感覺到。」

點擊圖片,查看小河的小城故事

定居深圳的建築師吳林壽回到家鄉湛江,為父母建造了新房。自建房遵循了嶺南傳統民居「三間屋」的布局,體現著人神共居和尊卑長幼。在這片地理與文化的邊緣地帶,一切更新相對緩慢,因而有了保存並重塑傳統的可能。

「可能隨著年紀的增大,這種『戀地情結』好像開始發酵。實質的轉變源於給我的父母設計房子,這件事使得我這個遠居的異鄉者與這片土地重新得到連接,重構了故鄉的感知。」

點擊圖片,查看吳林壽的小城故事

藝術家葛宇路重新回到生活了四年的「環京」區域燕郊。天子大酒店、福成路、飛地與潮白河……邊界以各種形態存在。在這裡,製造邊界與消除邊界,是永恆的博弈。

「天子大酒店這種很棒的東西,在北京是生產不出來的。其實你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情,你在燕郊你還能找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慢慢你就會發現,你其實也不那麼依賴『中心』,當你不依賴過去的、傳統的『中心』的時候,你自己『邊緣性』的那種狀態也就消解了。」

點擊圖片,查看葛宇路的小城故事

祖輩生活的貴州羅甸,是導演陸慶屹的精神歸處。回望故鄉,他試圖從那裡傳統宗族的聚居模式以及自在自足的農耕生活方式中截取一些碎片,留下一點樣本,來紀念現代生活中的這一處小小奇蹟。

「這個家族有很強的凝聚力,還有⼀種旺盛的集體性的⽣活動⼒。比如哪個小孩想吃豆腐了,第二天⼀大早,大人就支起了幾個大灶,開始打豆腐。快好的時候,大人小孩都端著碗,圍在鍋邊,沒大沒小,其樂融融。要是有⼈想吃粽了,喊⼀聲,大家就開動了。各家拿來粽葉、糯⽶,洗洗刷刷,圍坐在⼀起包,有時候晚上也包,坐在星空下,說說笑笑,也都不覺得累。這種雷厲風行的⽣活熱情,我在其他地⽅沒見過。如今條件好多了,勞動已經不是負擔了,他們遺留下來的勞動慣性,就變成了⽣活樂趣的來源,日子過得特別⾃由、隨性,特別田園。」

點擊圖片,查看陸慶屹的小城故事

作為「返鄉藝術家」,厲檳源的創作自然生髮於故鄉永州。他通過行為藝術的方式,將身體融入家鄉的土地與河流,去探索這裡的自然變化和情感遷徙。這些動作看似沒有實際意義,卻是自己以及父輩與家鄉相處模式的再現。

「老家是個很養我的地方,它的風土人情、山山水水、氣味……環境里的一切都能賦予我能量,對我的身體都是有益處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說》里寫過:『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這種蛇兇惡異常,但把它晾乾來入藥,又有著幾乎包治百病的奇效。家鄉原生態的、純樸的環境,給了我最好的教育。」

點擊圖片,查看厲檳源的小城故事

藝術家文那來到泉州晉江,和當地妝佛非遺傳承家族一起做木雕,牽漆線、貼金箔、畫彩繪……在閩南濃厚的民間信仰和傳統積澱中,創造著新的神仙故事。

「這個地方的神仙叫藏海。在整個移民文化里,這些人他們可能再也回不去故鄉,他們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提,再也不去說出自己心中的鄉愁,但是他們心裡永遠都有的,那片故鄉的海洋。所以它雖然是一個小的形象,但是它是掌控整個空間氣場的主神。(這些花紋)像紋身一樣,這些海就永遠鐫刻在它的身上。」

點擊圖片,查看文那的小城故事

小說家顏歌已經離開故鄉郫縣十幾年了,現在定居於英國的一個小城,但郫縣的樣子經常出現在她的腦海。當火車行駛在東安格利亞廣闊的田野,車窗外金黃色的油菜花便會讓她想起故鄉郫縣。

「當我的故鄉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可觸及,越來越不和我的現實相接而只能在記憶中出現的時候,它的種種又和徹頭徹尾的虛構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把故鄉寫進小說里,把小說的世界修建成故鄉的擬象也就成為了必然的、唯一的選擇。」

點擊圖片,查看顏歌的小城故事

藝術家李青,將目光投向了湖州郊區一棟棟雜糅了中西方元素的自建民宅。曾經它們代表著人們生活的樂觀與富足,如今卻是待拆未拆的廢宅。李青的照片是對這些建築最後的凝視。

「我回到湖州,決定避開那些城市之光,而把目光投向這些正在消逝的景觀。這種雜糅而山寨的風格,體現了全球化在中國的知識傳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狀態。而我的這些攝影,希望重新審視這一野生的現代主義建築實踐和民間審美。」

點擊圖片,查看李青的小城故事

北京建築師李涵,第一次來到了平谷。這座安靜的京郊小城給人以時光倒流之感,他選擇了用紙質模型來記錄街景。紙質模型的脆弱與柔軟正好呼應了小城的氣質,這裡的普通日常也讓他有了回家的感覺。

「如果一個作家可能就用文字,去一點點地勾勒出環島。但對我來說,可能我就選擇用這麼一個比例的一些紙的模型,去一點點把它描述出來。我覺得紙的材料有這種特點,它很脆弱很柔軟, 好像有某種跟小城相似的氣質。我們想追求一種比較粗糙的、粗礪的感覺,有點歪歪扭扭的。因為這才是我們平時在城市裡看到的普通空間的特有的樣子。」

點擊圖片,查看李涵的小城故事

看見更多的

小城

他們的小城故事告一段落,這些故事,也喚起更多人關於小城的記憶。

@迪更妮:「我一個最好的朋友就是額爾古納人,是一個很優秀的記者,犧牲在工作崗位上,長眠在家鄉拉布大林的山林中。我去過拉布大林兩次,一次是去旅遊,她招待我們一家。一次是去墳前看她。一提起那裡我就傷心難過。」

@今天下雪了:「我們早就離開了丹東,搬家去了一個房間看得到海的地方。爸爸十幾年前腦出血,後遺症影響了他的表達。但他的審美很穩定,一直執著於給花園的防腐木地板、防腐木桌椅油漆成紅色。每次我都很無語地給他下單買紅油漆,哪怕棕色都不行,一定要紅的。那個紅漆地面、藍色牆圍的畫面喚醒了我的記憶,原來爸爸的願望都在那抹紅漆里,他曾經親手打造的小家,他曾經不遺餘力喜愛的風格。」

@錦繡:「今年已78歲,老伴已86歲。慶屹記錄下來的畫面,把我帶回到我們年輕時的情景,家族情誼擺在眼前。很多人已辭世了,但他們的真情款待,時時讓我想起,雖然他們不在了,但他們接人待客的風範依然延續在晩輩們的行動里。」

@ENSER三舍視覺:「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雖然我們都離開了家鄉,但是我們的血肉里融入了家鄉的水土。那片土地也造就了我們的性格,憨厚中帶著一些野性;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熱愛自然,敬畏自然。我想念那時的家鄉,也愛現在的家鄉。那時的家鄉是回不去了,只要想回,現在的家鄉是可以回得去的。家鄉還是在那裡,只是我們的心在哪裡?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

@Marcus Ho:「真正的『故鄉』從來不是一個物理實體的地點,而是留存在記憶深處的『生命意象』。這些生命意象可能被寄托在一條河、一棵樹、一張桌子、一個人、一口井、一輛公交車。這些意象在現實中是易朽的,但在記憶中卻展現出象徵性。挖掘故鄉、回溯童年,並不是自戀,恰恰相反,是為了發現自己所處的『命運之網』。透過這種回溯,我們會發現生命中越來越多看似巧合的選擇,其實都具有某種抽象的對稱性。」

@清風出袖:「小城之春——讓我想起1948年費穆導演的電影《小城之春》,也讓我想起以前讀書時坐綠皮火車轟隆隆卡嚓嚓哐嘡嘡的背景音下,窗外飛奔後退的姿態妖嬈的浙江農村教堂式小別野們,還讓我想起了深圳的握手樓和皇崗那邊有溥傑落款的一個大牌樓…… 小城故事多,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讓千城一面,也好,也不好。」

……

而在這12座小城之外,還有更多小城生活值得被看見,更多的小城故事需要被講述。

2022年6月27日-7月27日,我們聯合今日頭條文化頻道,發起「小城故事」全民創作徵稿活動。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有超過3000位用戶參與投稿,共收集到來自安徽、甘肅、江西、雲南、海南、重慶、湖南、安徽、陝西等地50餘座城市的近6500個故事,話題活動閱讀量已達1.3億。

點擊圖片,立即查看這些不同創作者的小城故事

這其中,有在街頭巷尾對一段歷史的回溯,有早點攤里對城市味道的探尋,有一段專屬於這座城市的音樂,也有城市中的普通人真實的奮鬥與生活。無數個平凡的陌生人身邊,充滿煙火氣與平實感的小城,在這裡被看見。

我們希望可以以此為契機,圍繞城市主題聚焦更多元的城市內容與人文話題,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內容的呈現,不斷豐富理解城市人文關懷的不同維度,長久地、持續地、深入地帶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城市發展與文化進步。

我們更期待你能夠拿起筆或者相機,在今後的日子裡記錄下你心中那座城市的更多故事。亦如《小城之春》的電影名字所暗示的,小城中 「城春草木深」和動人的情感故事,激發了我們更多的想像和希望,同時也承載著中國更廣泛的時代變革與人物故事。

文字|高一丁

排版|俞冰如

「小城故事」 聯合發起平台

三聯人文城市

三聯人文城市由《三聯生活周刊》創立,以2020年首次發起主辦的三聯人文城市獎評選為起點,在中國城市化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上,探索城市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聯。

今日頭條作為通用信息平台,致力於連接人與信息,讓優質豐富的信息得到高效精準的分發,幫助用戶看見更大的世界。囊括圖文、視頻、問答、微頭條、專欄、直播等內容形式。

今日頭條

「小城之春」 聯合發起人

崔燦燦

策展人,寫作者。作為當今藝術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覽和活動從2012年開始有上百場,涵蓋藝術、建築、設計和電影等。

三聯人文城市&三聯中讀執行總編輯。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專注建築&城市報道,2020年策劃第一屆三聯人文城市獎。

賈冬婷

「小城之春」 共創人

點擊頭像查看更多內容

陳鴻宇

獨立音樂人,眾樂紀、眾方紀、做夢廠牌創始人。

出生於內蒙邊境小城額爾古納、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獨立音樂人陳鴻宇,一直在嘗試探尋自己與故鄉額爾古納更深層的情感聯結。從「重拾故鄉」到「眾方紀」,通過音樂在都市與小城之間牽起了一條紐帶,並在家鄉草原上建起了一處精神自留地。他還將目光投射到更多小城,讓更多人找回關於家鄉孤獨的安全感。

葛宇路

藝術家。現工作、生活於環京地帶。興趣集中於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趣味表達,試圖通過作品調侃生活中隱藏的矛盾。

燕郊,是初到北京的葛宇路為生活所迫的選擇,也是他創造生涯的起點。邊界地帶的野蠻與自由,跨城生活的不確定與疫情下的荒誕,形成這片獨特飛地中的自然生態。燕郊承載的不僅是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是這個時代下大城市發展與小城市未來的碰撞與對話。

李涵

建築師,繪造社創始人。以獨特的方式探索繪畫、建築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

李涵是北京人,並沒有在小城市生活過,但他想以一種訪客的身份來體驗小城市。他隨機選了北京周邊的平谷,並不是因為它有多特殊,而正是因為它非常普通。他想用外來者新鮮的、銳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普通的事物,那些日常的角落,從中來體驗發掘平常中的閃光點,然後再用建築師特有的方式——模型——來記錄。他覺得,越是普通的風景、日常的點滴,反而是更能觸動人心靈的、更持久的美好,讓人緩慢而堅定地重新體味生活。這恰恰是小城市最令人嚮往的地方。

李青

藝術家,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裝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尋找理性的裂隙,通過迂迴重疊的結構作用於觀者的感覺和認知。

李青的「湖州房子」聚焦家鄉浙江湖州郊區的民居住宅。進入21世紀,住在城市外圍的郊區農民,開始根據他們對現代化建築的理解建造獨立住宅,從傳統和國際建築中自由地汲取元素進行設計。這些奇異房屋體現了中國民間在一個經濟發展和消費主義時期對想像中富足生活的美學判斷,雜糅而山寨的風格體現了全球化在中國的知識傳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狀態。如今隨著城市更新和擴張,原來的郊區村落被割裂成碎片,這些民宅也已日漸稀少。李青的記錄希望重新審視這一野生的現代主義建築實踐和民間審美的價值。

厲檳源

藝術家。作品曾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各地展出,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為「返鄉藝術家」,厲檳源近年來深耕於故鄉永州,通過行動、錄像和行為藝術表演深入小城日常的不同領域,探索故鄉小城的社會和人文環境。他用身體經驗勾勒自身的生活軌跡,也以小城永州為起點,丈量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梁琛

建築師,藝術家。2017年開始獨立建築與藝術實踐,成立工作室阿萊夫時空研究所。

建築師梁琛通過對兒時家庭空間三次裝修的模型還原,連接起對於故鄉丹東的記憶。在長達五年的家鄉研究中,梁琛將東北城市的起源及變革,家鄉小城的空間史,濃縮到家庭空間的變化中。地板、牆、門、窗及家具等物質重新喚醒成簇的記憶。這樣的回溯重建了他的童年及童年空間,讓他的家鄉經驗不再只是經驗化、記憶化的碎片,而是建構了一種連帶著個體敘事的大歷史時空。

陸慶屹

出⽣於貴州獨⼭縣麻尾鎮,16歲離開家鄉到北京⽣活。⽬前致⼒於攝影及影像⽅⾯的⾃由創作,2018年完成⾸部紀錄長⽚《四個春天》。

當年《四個春天》記錄下的家庭日常點滴,以及黔南地區風土人情,令無數人動容。此次導演陸慶屹的鏡頭由個人小家庭轉向宗族大家庭,透過自然環境、民族文化、家族生活等細節的講述,將令人嚮往的小城生活圖景娓娓道來。以人的故事描繪地方的故事,挖掘小城平靜生活中的審美與價值。

文那

藝術家。創作以壁畫為主,借用中國繪畫中的神仙造型,虛構出各種新的神仙。

文那和泉州晉江梧林合作的文那藝術空間將在梧林古村落的德莫厝完成。長達兩年甚至更久的創作,將她與這裡的人、事、物緊密聯繫在一起。既是泉州古老歷史與城市脈絡的呈現,也是《文那經》的自然生髮。在一種蓬勃和原生態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產生的、具有強大想像力的創作,是對歷史與未來、空間與時間、理想與現實的轉譯,同時也是在地文化和生活的另一種表述。

吳林壽

WAU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房子,是關於家的重要象徵,尤其在小城。中國小城的自建房,一直生長在「風水」及「習俗」的規範約束下。建築師吳林壽在故鄉小城湛江幫父母設計了住房,在這過程中,他不斷探究著湛江民居「規範」形成和變遷,同時試圖尋找該建築類型的當代性。

小河

何萍所與田巧雲的第三個兒子,美好藥店樂隊主唱,「音樂肖像」、「迴響行動」、「尋謠計劃」 發起人。

小河出生長大在邯鄲。2021年,他和他的尋謠團隊從邯鄲開始,經晉城、洛陽、三門峽、西安、延安、最後抵達銀川,完成了歷時一個多月的「陸上尋謠」。在地理環境的流變中,許多老人唱出了深藏在記憶中的童謠,裡面蘊含著一座城市背後的鄉土、生活與人情。小河將音樂比作一條通道,在這條通道中,可以看見城市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那些被淡忘的記憶,可以遇見舊友與新朋。

顏歌

小說家,代表作「平樂鎮三部曲」。她的英文短篇集Elsewhere 將於明年由Faber&Faber(英)和Scribner(美)出版。

搬離成都已經是七年前的事情。以這座城市飛速發展的速度,顏歌無法確定記憶中的成都和現實的它還有多少相同之處。成都和郫縣,顏歌的小說中被稱為「永安城」和「平樂鎮」的,是她筆下大多數故事發生的場景,虛構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里難以回歸的故鄉,相互重疊成線條模糊而色彩強烈的圖景。

張曉

攝影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海岸線》、《他們》、《關於故鄉》。

經歷了《他們》和《海岸線》這樣的宏觀敘事之後,張曉回到故鄉——山東煙台的台上村。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回歸,更是精神上的一種解放。在經濟浪潮衝擊之下,個人和城市都在變化著,疏離感越來越強烈,缺乏歸屬感成為一種集體困擾。回到故鄉的創作,更多是關於自身的體驗,記錄下更多關於自身的體驗,也是一個從自我向外看的過程,這樣或許才能更真切、更真誠地去看到現實。

「小城之春」 項目團隊

出品方:三聯人文城市

發起人:崔燦燦/賈冬婷

共創人:陳鴻宇、葛宇路、李涵、李青、厲檳源、梁琛、陸慶屹、文那、吳林壽、小河、顏歌、張曉

項目統籌:宋洋、袁瀟雪

項目執行:俞冰如、何雯晴

內容傳播:丘濂、吳思、高一丁

視頻製作:謝永潔、王琛、黎如雪、周潔

視覺設計:another design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c7d73b704eccd09bb2fd3e63225762.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