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到底是什麼?存不存在某種所謂核心的東西?」
面對這樣的問題,陳老師的回答是:我會說是求真吧,就是什麼是一個真的生活,是一個真的人格,什麼是你真正的你的自由意志……
這段回答圈粉了許多讀者,也激發了許多年輕朋友去思考: 哲學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具有怎樣的根本性的關係。
大家期待已久的 《陳嘉映著譯作品集》(全18卷)來了!今天分享其總序,喜歡陳老師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套寶藏好書。
總 序
商務印書館發心整理當代中國學術,擬陸續出版當代一些學人的合集,我有幸忝列其中。
商務意在縱覽中國當代學人的工作全貌,故建議我把幾十年來所寫所譯儘量收羅全整。我的幾部著作和譯作,一直在重印,也一路做著零星修訂,就大致照原樣收了進來。另外六卷文章集,這裡做幾點說明。1.這六卷收入的,多數是文章,也有對談、採訪,少數幾篇講稿、日記、談話記錄、評審書等。2.這些篇什不分種類,都按寫作時間順序編排。3.我經常給《南方周末》等報刊推薦適合普通讀者的書籍。其中篇幅較長的獨立成篇,篇幅很小的介紹、評論則集中在一起,題作「泛讀短議之某某年」。4.多數文章曾經發表,在腳註里註明了首次刊載該文的雜誌報紙,以此感謝這些媒體。5.有些篇什附有簡短的說明,其中很多是編訂《白鷗三十載》時寫的。
這套著譯集雖說求其全整,我仍然沒有把所寫所譯如數收進。例如我第一次正式刊發的是一篇譯文,「瑞典食品包裝標準化問題」,連上圖表什麼的,長達三十多頁。儘管後來「包裝」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我後來的「學術工作」都與包裝無關。有一些文章,如「私有語言問題」,沒有收入,則是因為過於粗陋。還有一類文章沒有收 入,例如發表在《財新周刊》並收集在《價值的理由》中的不少文章,因為文章內容後來多半寫 入了《何為良好生活》之中。同一時期的不同訪談內容難免重疊,編訂時做了不少刪削合併。總之,這套著譯集,一方面想要呈現我問學過程中進退縈繞的總體面貌,另一方面也儘量避免重複。
我開始發表的時候,很多外文書很難在國內找到,因此,我在註解中標出的通常是中譯本,不少中譯文則是我自己的。後來就一直沿用這個習慣。
我所寫所譯,大一半可歸 入「哲學」名下。希臘人名之為philosophia者,其精神不僅落在哲人們的著述之中,西方的科學、文學、藝術、法律、社會變革、政治制度,無不與哲學相聯。所有這些,百數十年來,從科學到法律,都已融入中國的現實,但我們對名之為philosophia者仍然頗多隔膜。 這套著譯集,寫作也罷,翻譯也罷,不妨視作消減隔膜的努力,嘗試在概念層面上用現代漢語來運思。所憾者,成就不彰;所幸者,始終有同好樂於分享。
這套著譯集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主持這項工作的陳小文,同時要感謝李婷婷、李學梅等人組成的商務印書館團隊,感謝她們的負責、熱情、周到、高效。編訂過程中我還得到肖海鷗、吳芸菲、劉曉麗、梅劍華、李明、倪傅一豪等眾多青年學子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陳嘉映
2021年3月3日
《陳嘉映著譯作品集》全18卷
第1卷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本書討論了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所呈示的一些關鍵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時間、真理、藝術、語言以及存在之作為歷史等。整體上展現了海德格爾以《存在與時間》為代表的哲學思考路徑:從存在者出發追問存在本身,從「是於世中」出發反思傳統認識論,從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緒出發領悟人的生存本質,人「在情緒中現身,在籌劃中領悟,在語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開存在本身」。 本書對於哲學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爾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2卷 《存在與時間》述略
《存在與時間》是研讀海德格爾的起點,也是其代表作,影響巨大而深廣。此書的主要任務在於追問並解答兩千年西方哲學史上遺忘了的根本問題——「存在」問題。
第3卷 簡明語言哲學
本書介紹了西方分析哲學傳統中的語言哲學,此外也介紹了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這兩位有深刻哲學思想的語言學家,探討了語言哲學中的多種重要問題。有兩種基本的框架可供選擇,一是以哲學家為線索,一是以問題為線索。兩種框架各有利弊,本書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談論語言哲學的背景、簡要介紹語言哲學的一些基本論題,中間從索緒爾到喬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闡論20世紀一些很重要的語言哲學家。
此後,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紹以往哲學家對專名問題的看法,進而探討指稱/意義這一語言哲學的基本問題,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紹語言哲學發展後期幾位哲學家對隱喻的看法,進而探討字面/隱含這個基本問題。第十六章從整體上探討語言和現實的關係,概述了作者對語言哲學的一些主要問題的看法。
第4卷 哲學·科學·常識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的代表作,這本書的主題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以及兩者各自和常識的關係。沿著這條主思路,上篇回顧了哲學方式的整體解釋到科學方式的轉變。下篇分專題討論實證科學對經驗的關係,科學概念的特徵,科學的數學性質,預測、假說和實在問題。最後一章作者集中討論哲學、科學、常識三者的關係。在這本書中,作者借用了大量的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來展開論述,而其真正關心的是哲學的命運,或者說是思想的命運。
第5卷 說理
本書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教授集四十年從事哲學思考與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學專著。全書共分九章,以語言分析哲學的方法論述了相關的全部哲學命題,各章包括「哲學之為窮理」,「哲學為什麼關注語言」,「哲學語法」,「論理詞與論理」,「感知與語言分析」,「親知與觀念」,「看法與論證」,「普遍性:同與通」,「事情本身與事實」等。本書論證和論理嚴謹使其成為國內近年來少見的重要哲學著述。
第6卷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本書是陳嘉映從事哲學工作三十多年來,在倫理學領域發表的一部專著,呈現的是他對哲學中與我們生活切近的倫理學諸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論述。
第7卷 少年行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於1968年—1983年創作的舊體詩詞、新體詩、書信、散文、小說等作品。
書中收錄的25首舊體詩詞,大部分是作者在內蒙古生活時創作的,詩里既有對鄉野生活、塞北風光的生動描摹,也有少年凌雲志的情感抒發。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遊歷時寫給親友的信,這些書信是他的旅行隨筆。這些隨筆不但摹景狀物,開出疏朗境界,又雜有作者於自然、人生的感悟,與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於他學術文章的嚴謹,這些書信筆調清新明快,既描寫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聯想。
本書還收錄了作者追憶其青少年時代求學經歷的文章《初識哲學》。
第8卷 思遠道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教授1977—1998年的散文及學術隨筆,包括:《精神諸形態提綱》《哲學筆記》《旅美信札》《論享樂》《遊戲》《從感覺開始》《閒話清亡》《分殊文化,共同世界》《未來最好不要由我們決定》,等等。這些文章形式不拘一格,有嚴肅的學術文章,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對日常趣事見聞的哲思隨筆,時而嚴肅,時而又帶有幽默,體現了作者貫穿始終的「刨根問底」似的哲學思索,以及對於交織著的哲學、歷史、時代與生活的精神探索。
第9卷 語言深處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教授有關語言與哲學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學術隨筆、演講稿、訪談錄、書評等,篇目包括:《為辯解進一言》《信號、句子與詞》《如何說服別人放棄錯誤態度》《概念結構與事物結構》《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談博士生培養》《糾纏與疏朗:海德格爾和他的時代》《無法還原的象》,等等。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語言也並非枯燥的學術用語,而多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心話」,均是作者在讀書、演講、對談等日常學術和生活中,由某一問題而引發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著作者對哲學基本問題、不同學術觀點、社會認識等的哲思,給人以啟發。
第10卷 行止於象之間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教授2003—2011年間發表於各書刊報紙的散文及學術隨筆。包括:社會生物學與道德問題;我們怎麼假裝;漫談中國大學;施指與符號;以惡致善還是以善致善;真理掌握我們;談談交流;童世駿《對規則的哲學思考》評論;哲學關心的是事物的意義;迷入時間;《在後現代思想;說理與對話;關於查爾莫斯「語詞之爭」的評論;漫談東西文化思想比較;救黑熊重要嗎?;「說理」四人談;《白鷗三十載》序;等名篇佳作。
第11卷 個殊者相應和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教授2011—2016年間發表於各類書報專欄的散文及學術隨筆,包括:言意新辨;西湖的痕跡;我們不再那樣感受世界;《查理周刊》血案余想;讓教育更加純粹;等到小康之後;「全民腐敗」芻議;實踐/操勞與理論;感謝與回應;倫理學有什麼用?;出入馬尼拉;教育和洗腦;關於痛苦與災難;行之於途而應於心;起而鬥爭未必聲稱「正義戰勝邪惡」;傳心術芻議;漫談書寫、書、讀書;走出唯一真理觀;等名篇佳作。
第12卷 窮於為薪
本書收錄了陳嘉映教授2017—2021年的散文、隨筆,以及講座稿、訪談錄等。根據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反思當下生活的文章。這些文章涉及人工智慧、教育、社會公益,以及疫情期間的生活等問題。如《漫談人工智慧》《公益人與良好社會》等。
2.探討倫理,認知問題的文章。這些文章里記錄了作者和朋友關於「愛情與死亡」的深入對談,以及作者對「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問題的長期思考。如《愛與死》,《持自然態度面對死亡》《沒有死亡就沒有美德》《關於兩類認知》等。
3.學術講座及學術評議書。如《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導讀》。
4.泛讀短議,作者甄選出近幾年泛讀的幾十本書,簡要介紹了每本書的內容,並給出了簡短而富有灼見的評議。
第 13 卷 存在與時間 ( 譯作)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1926年寫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了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家,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存在與時間》一書批判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把哲學當成知識,把存在當作存在者來研究的傳統。同時拋棄了近代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哲學研究中以認識為起點的方法。海德格爾哲學是從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對「存在」的追問中達到存在的意義的澄明。他在對人的存在狀況的分析中為現代人的根本情緒提供了一種把非理性的東西理性化了的形上學的解釋。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所奠基的存在哲學無論在研究宗旨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意味著西方哲學的一次重大轉變。
第14卷 哲學研究(譯作)
《哲學研究》是後期維根斯坦的代表作,主要批評了其前期有關語言、心靈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關的新的理解,認為語言、心靈、世界三者之間的一致關係發生在語言之內,而非語言之外;並對哲學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詮釋,斷言哲學研究就是語法研究。
第 15 卷 維根斯坦選讀 ( 譯作)
維根斯坦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方面,他提出的認識世界的方式顛覆了過往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與後期思想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為我們理解維根斯坦的哲學帶來了困難。
作為維氏代表作《哲學研究》的中譯者和維氏哲學的研究者,陳嘉映以獨有的學術領悟,將一個具有兩種不同體系的哲學家的思想進行分門別類的專題解讀,為普通讀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獻出一本有助於理解維根斯坦哲學觀點和思想體系的讀本。
第 16 卷 哲學中的語言學 ( 譯作)
萬德勒是較早熟習喬姆斯基語言學的哲學家之一,充分運用了現代語言學的手段來討論語言哲學問題;《哲學中的語言學》鮮明地反映了萬德勒的特點。
第 17 卷 感覺與可感物 ( 譯作)
本書是英國日常語言學派著名哲學家奧斯汀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書中,作者從日常語言出發,通過對一些語詞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哲學觀念是誤用了語言的結果。作者尤其對邏輯語言學領軍人物艾耶爾進行了反駁。奧斯汀指出,艾耶爾等人的錯誤在於他們認定,「我們直接感知的總是某些與這類對象不同的對象;這類對象,現在人們習慣於命名為『感覺與料』」。但是這種「感覺與料」理論恰恰是過度抽象或過度概括產生的一個虛假的概念。
第 18 卷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 譯作)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是當代英國著名倫理學家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於1985年。在本書中,威廉斯檢討了倫理學理論的幾種代表性理論如亞里士多德傳統和康德傳統,指出倫理學理論反思的對象應該是人的倫理生活,而不應該是人的倫理反思。
本書的意義,在於對於哲學理論本身的自我陶醉現象進行了深刻反省,可以說是一本寫給倫理學家的倫理學書籍,一本寫給哲學家的哲學書籍。本書自其出版之初,就以其觀點之深刻犀利,成為了當代學術名著,成為了世界各地倫理學專業的經典著作。本書在國內學界也廣為哲學研究者所討論和閱讀,成為不少課程和論文的關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