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本原》了解孔孟老莊

2023-10-02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四本《本原》了解孔孟老莊

《老子本原》《孟子本原》論語本原》《莊子本原》是黃瑞雲先生數十年來結合古典文學教學經驗的成果,作者在書中一改古人重視文學訓詁、忽視系統論述的習慣,力求做到對古代經典整體把握,融會貫通。四本《本原》可以成為學生和一般讀者了解孔孟老莊的有用參考。

《老子本原》

老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黃瑞雲先生老子本原》中談到孔子的廟堂無疑非常宏偉,老子的宮殿極為深邃但孔子著重於政治倫理,老子卻深入宇宙自然老子是更典型的哲學意義上的哲學家

黃瑞雲先生多年潛心老氏,精究古今諸家之說,而始終把握老子本意。《老子本原》一書,置於老學之林,可稱學術精深之作;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又是領會老子哲學的可靠導引。

該書在訓解詞義時聯繫各章的前後內容,詮釋章句時緊扣全書的整體思想,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辨正關於老子其人的各種謬說,對深邃的老子哲學進行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的梳理,對老子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也進行了有分析的批判。

辨正關於老子其人的各種謬說

黃瑞雲先生在書中談到,老子,「隱君子也」,其生平乃隱入了歷史的雲霧。老子究竟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代老子》一書究為誰作,什麼時候成書,都成問題許多前輩學者對這些問題作過勞心盡力的考證,結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老子本原》中引證了許多原始材料,例如《史記》謂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莊子》書中「老子」之稱凡二十二見,「聃」之名凡四十四出,而絕無稱為李耳者。

《墨子》《荀子》《呂氏春秋》《禮記》《戰國策》都有老子或老聃,韓非子《解老》《喻老》更是解釋《老子》的專著,都絕無稱為李耳者,自亦無稱為太史儋者。這絕對不是偶然的。至於老子何以又「姓李氏名耳」,只能推測是司馬遷把一個叫李耳的人摻合在一起了。李耳其人,無從考索。

黃瑞雲先生在前人基礎上加以綜合和補充,抓住主幹,略去枝蔓,簡要地論定老子就是老子,亦即老聃,和孔子同時而略早;《老子》書是老子的著作,但經過一個口耳相傳的過程,其成書已到了戰國時代,因而摻入了一些戰國時代的詞彙甚至段落。

對深邃的老子哲學進行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的梳理

黃瑞雲先生指出,把《老子》幾個重要的命題,排成一個系列加以分析,是把握老子哲學最為便捷的方式。

「有生於無」「柔弱勝剛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者是老子哲學的主幹,可以說概括了老子哲學的全部內涵。

在現存的古代典籍考察,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系統地提出宇宙本原學說的哲人。單憑這一點,他就無愧於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把他認定的宇宙本原稱為「道」。

「道」作為一般概念,是古已有之的,本義為「道路」,引而申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道」是學說、主張、德行,或法則、方法之類的意思。老子把這個一般概念,借來作為宇宙本體的名稱,成為一個特定的範疇。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是一種原始的客觀存在,他名之為「道」。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無法感知的,但是客觀存在。道不由任何東西產生,是本來就存在的。道產生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最終都要回復歸其本原,而道是永恆的。它無所產生,也永不消滅。

全部老子哲學就是圍繞「道」這一基本範疇來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

老子認為,道無形無象,若存若亡,極其柔順的道卻能發揮極大的作用,具有無窮的力量,可以為天地之母、萬物之宗。老子顯然從一切生命都由弱小發展到強大,從無數涓涓細水流成江河匯成大海這些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認定弱一定勝強,柔一定勝剛,從而得到一條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柔弱勝剛強。

黃瑞雲先生對老子哲學進行了梳理,亦將老子與莊子的思想做了比對,深入分析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俯拾皆是的獨到見解。

《莊子本原》

莊子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猶儒家之有「孔孟」。《莊子本原》對莊子哲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莊子繼承了老子之道,演繹出自己的人生哲學,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論述,並且區分了老莊的異同,釐清了莊子哲學的脈絡。

同其他三本《本原》一樣,本書語言明凈,自然流暢,頗多卓越的見解,在《莊子》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黃瑞雲先生談到「《莊子》一書,是道家的重要經典。這部書是先秦諸子中最為複雜的著作,不僅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賾,有些文辭相當艱澀,更在於整部《莊子》並非一人一時的作品,分析也就很不容易。」他在《莊子本原》中剖析了莊子哲學內部的矛盾,論說其思想之深刻,也揭示其消極的性質,整個文章將莊子虛玄深邃的理論作了深入淺出的評述。

區分老子與莊子的異同

黃瑞雲先生指出,莊子晚於老子一個多世紀,他認同老子之「道」,這是「老莊」成為道家祖師的基礎。但老莊對「道」的運用卻有極大的不同。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發揮作用。大道無為,而天地形成,萬物生長。《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謂「無為」,其本質就是因順自然。

老子把他認定的這一自然法則引入社會政治,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引申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統治者施政就該用「無為」達到「無不為」的效果。老子的「無為」政治,只是一種哲人的遐想。但老子從這一原則出發,主張統治者不要擾亂百姓,不要無所限制地壓榨人民,不要用科條法令去損害人民的本性,卻是很有價值的。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反覆告誠「人主」「侯王」不要過分欺壓百姓。

莊子則完全不然,「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他是絕對不與「人主」「侯王」沾邊的,寧可曳尾泥塗也決不同統治者合作。莊子用「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復歸於無的哲學來對待社會人生。

按照莊子的邏輯,既然道生成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又復歸於無物,則世間一切存在都是一種短暫的現象,因此物的大小高低壽夭從本質上說都沒有差別,皆可齊一視之。

莊子同樣從宇宙本原學說出發,卻得出了社會人生盡皆虛幻的認識,這就是「齊物論」的由來。莊子經過艱苦的追求進入老子的殿堂,出來以後卻同老子分道揚鐮了。

深入評述莊子哲學

黃瑞雲先生指出,「齊物論」是莊子重要的哲學思想,是莊子哲學的核心。齊大小,等壽夭,一生死,同夢覺,齊同物論,泯滅是非,就是它的全部內涵。萬物皆齊,實際上也就是萬物皆虛。莊子從老子道生萬物,萬物又復歸於無物的哲理中,認識到世間一切都在變,整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

生死」是齊物論中最重要的內涵。有生必有死,這是客觀的事實。「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至人」們是否真能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不必管它,莊子人生哲學最大的錯誤在於完全放棄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秋水》篇中,北海若在說過「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之後,結論是「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反正任何事物都是短暫的現象,因之不存在「何為乎?何不為乎?」的問題,一切任其「自化」而已。

反正生命就是那麼一瞬,一晃就過去了,也就完全用不著把握自己,也沒有可能把握自己。這種理論是極端消極的,對人生只會起負面的作用。每一朵鮮花,每一片草葉,都在裝點著春天;每一隻蜜蜂,每一隻蝴蝶,都在為春天而飛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怎麼可能無所作為呢?客觀外物永遠在不斷變化這是事實,但人生必須把握現實,發揮生命的作用。莊子片面地強調任其「自化」,完全放棄或者否定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事實上莊子是痛切地思索著人生的意義的。他嚮往逍遙,追求自由,主張保持人之常性。《養生主》云:「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些格言十分精彩,那種嚮往自由,希望不受任何束縛的心理躍然紙上。這與不以生死為意的思想是完全矛盾的。

莊子哲學過分強調人生的累患,容易使人走向悲觀絕望。但社會是複雜的,人生確存在著累患。悲觀哲人的思想總比他人深刻,往往能透過事物表面的光澤窺見深層的矛盾。思維浮躁的人是讀不進莊子的,經過莊子陶冶的人看待人生總比較沉靜。淡化人生的得失,冷靜地對待道途的坎坷,也是一種珍貴的修養。

《論語本原》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如黃瑞雲先生所說,自孔子至而今兩千五百多年間,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代不乏人,但氣象之恢弘,影響之深遠,沒有任何人能與孔子相比。

《論語》是孔門弟子分散的記錄。除少數幾章是短小的有敘事內容的散文外,絕大部分是孔子的語錄或與他人的對話,也有小部分是孔子的幾位高足的語錄。

黃瑞雲先生結合古典文學教學研究的成果,試圖從整體上把握《論語》,根據內容和釋義調整了《論語》的篇章,這在當前眾多的論語解讀中是難得一見的。

本書在前人的基礎上,充分發掘《論語》,辨正歷代註疏中的各種誤解,提出了許多新見解和新發現;將孔子的所有言論綜合地加以分析,根據義理對各章次重新進行了編排和聯繫,這些新的組合內容連貫,語言流暢,天衣無縫。

對《論語》的重新整理

黃瑞雲先生指出,自先秦以至西漢,許多儒家著作如《左傳》《國語》《孟子》《荀子》《孝經》《易繫辭》《韓詩外傳》《尚書大傳》《大戴禮》《小戴禮》以至《說苑》《新序》等書皆大量引用孔子之言。然這些引用,或者有根,或者無據,甚者實系傳聞。

道家法家雜家著作也有大量孔子云雲,更多系虛構,尤不足為據。唯獨《論語》,出自孔子弟子的記錄,親聆面受,是孔子言論相對實在的記錄,因而是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資料。《論語》書中也有若干章次內容有錯,正是由於編定之時已沒有一位孔子的弟子參與,因而收了一些據傳聞誤收的作品。

但《論語》出自多人的記錄,而編纂《論語》之時,無先例可資借鑑,編纂者只是將孔子的弟子們記錄的簡牘收集起來編在一起。基本上是收到一批,即串成一篇;再收到一批,再串成一篇。因而這部經典的編排相當混亂,由不同的人分散記錄,記錄的時間先後錯亂,絕大多數沒有反映具體的語言環境。

書中有些章內容完全相同,卻在不同的篇中重複出現。如「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既在《學而》篇(1.3),又在《陽貨》篇(17.17)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在《泰伯》篇(8.14),又在《憲問》篇(14.26)

有些內容實際相同,或者說本是一段話,卻分成兩章,只是字數或句數小有差別。如《子罕》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9.18),又見於《衛靈公》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有的敘述同一事件,或論述同一問題,卻分記在不同的兩章之中,必須將兩章聯繫在一起才能理解。也有同時發生的事,內容緊相關聯,卻編在不同的篇內。

由於這些原因,《論語》有些章意思表述不完整,甚或內容殘缺。了解這種情況,對於理解《論語》十分重要。必須將本是一章而分割成為兩章或三章者聯繫起來才能正確解讀。

本書考察了《論語》全書,對本是一章而分割成了兩章或三章者,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並將內容緊密相關的兩章或三章組合成一章,計有五十六章組合成為二十六章。

這些組合絕大多數內容街接,文辭順暢,完美無缺。只有少數組合,可能原來並非同一個人的記錄,詞句未能完全吻合,但內容是銜接的。本書將這種組合,全放在相關章次的星評中。為尊重經典的嚴肅性,《論語》原文不作任何改動。萬一某一組合不完全正確,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孟子本原》

孟子是先秦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時至今日,其仁政思想仍具有重大意義。正如黃瑞雲先生所說:「《孟子》書仍是寶貴的古代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組成部分;批判繼承是後世研究者應有的任務。

《孟子本原》是黃瑞雲先生近半個世紀教學研究的成果,對孟子思想做了認真的歸納,並有細緻深入的批評,可作為讀者了解孟子的敲門磚。該書注釋廣采古今眾長,採用「星評」的評註方式考證相關史實,解說特殊問題,將《孟子》一書的有關內容一一揭出,一方面評論孟子的仁政理論,批評孟子的處世風格,另一方面引證孔子的言論顯示其傳承關係。該書充分重視前人註疏,不輕疑,但也不輕信,一切按實事求是的原則處理。

對《孟子》的系統梳理

黃瑞雲先生在《孟子本原》中指出,《孟子》是先秦散文重要的一家,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其中兩種類型最為突出。

一是記敘孟子平生政治活動的篇章。《梁惠王上》全篇七章與《梁惠王下》前九章,加上《滕文公上》「滕文公問為國」章與「神農之言者許行章,是此類文章的代表,孟子的仁政思想也體現在這些章次。文章基本上由對話組成,並沒有多少「記敘」的文字,通過對話卻能表現出內容發展的過程;沒有任何形貌的描述,自會顯示出人物的神態。

另一類重要文章是孟子單篇的社會哲學論著,不是同他人對話,也不涉任何時間地點,是一篇一篇獨立的政論。一般一百來字兩三百字不等,其中那些優秀之作,無虛語浮詞,簡明扼要,論證卻相當精闢。

黃瑞雲先生強調,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是複雜的,孟子也不例外。書中有些單篇政論,質量不高,甚至相當錯誤。如《公孫丑上》中對矢人函人的評論;有的甚為荒誕,如《萬章上》等篇中對舜脫離實際甚至不近人情的歌頌。針對這些部分,黃瑞雲先生在本書的注評中皆作了細緻分析。

還原《孟子》的真實面目

黃瑞雲先生在書中嚴謹歸納了孟子的仁政理論,在論孟子時也引證了孔子的言論,顯示其傳承關係。談到「仁義而已」,「保民而王」,仁政的核心是愛護人民。想要得到民心,關鍵在於保障他們的生活。孟子提出兩個方面的政策:一曰「制民之產」,使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一曰「取於民有制」,即征徭納稅有一定的節制,不過分加重人民的負擔。

在保障人民生活的條件下,孟子主張興辦學校,進行教育。黃瑞雲先生指出,傳統的文化教育在中國孔孟以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歷史上建立過不少各自獨立的政權,最終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教育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後將孔孟關於文化教育的主張同道法兩家進行比較,更顯示出儒家重視文化教育的重大意義。

除了歸納仁政理論,黃瑞雲先生深入剖析了孟子的唯心理論及唯我獨尊的處事風格。在高度評價孟子部分政治理論的同時,他也指出研究孟子要「一分為二」,既發掘其「仁政」理論的精華,使後來的人們得到啟迪,也要楬櫫其品格不足為范的糟粕,清除其傲慢不可一世的負面影響。

作者簡介

黃瑞雲

1932年生,別號黃黃山,湖南婁底人,教授。195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在湖北工農中學、湖北教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師範大學任教。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業餘進行文學創作。著有《老子本原》《論語本原》《孟子本原》《莊子本原》《詩苑英華》《詞苑英華》《歷代抒情小賦選》《歷代絕妙詞三百首》《中國歷代寓言選》等;參與主編《歷代辭賦總匯》;文學創作有《黃瑞雲散文選》《長夢瀟湘夜雨樓詩詞集》《新詩集》《溪流集》《黃瑞雲寓言》《快活的答里·坎曼爾》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6a96b19aa39597c50b1da988a4b1b15.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