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中國哲學好書

2023-10-03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5本中國哲學好書

什麼是哲學?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

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哲學史 

——胡適

今天為大家分享5本中國哲學好書,從入門到進階,假期一起讀讀吧!

1.《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 著

如何做一部可靠的中國哲學史?

我的理想中,以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國哲學史,必須要用這幾條方法。

第一步須搜集史料。

第二步須審定史料的真假。

第三步須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

第四步須把可靠的史料仔細整理一番:先把本子校勘完好,次把字句解釋明白,最後又把各家的書貫串領會,使一家一家的學說,都成有條理有統系的哲學。

做到這個地位,方才做到「述學」兩個字。

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或竟能發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

中國哲學史的三個時代

中國哲學史可分為三個時代:

(一)古代哲學自老子至韓非,為古代哲學。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

(二)中世哲學自漢至北宋,為中世哲學。這個時代,大略又可分作兩個時期:

(甲)中世第一時期。自漢至晉,為中世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的學派,無論如何不同,都還是以古代諸子的哲學作起點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論得力於道家,性論折衷於各家;魏晉的老莊之學,更不用說了。

(乙)中世第二時期。自東晉以後,直到北宋,這幾百年中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印度的經典,次第輸入中國。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都能於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面,別放光彩。

(三)近世哲學唐以後,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印度哲學在中國,到了消化的時代,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所發生的新質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

在傳統中國,經學凌駕於所有的學術之下,而胡適的這部中國哲學史,將其當成獨立學科,將經學與之剝離開,因此馮友蘭說「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中國哲學史的近代化,其實也就是學術轉型,由經學范型轉向西學範例,由此可見胡適的創始之功的意義。

延伸閱讀: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著

從中國哲學固有的體系出發來研究中國哲學

全書分為宇宙論、人生論、致知論三大部分

人我和諧之道的宣示被作者認為是中國哲學的大貢獻

2.《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著

馮友蘭先生關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

類精神的反思必然要牽涉到各方面的問題

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面:自然、社會、個人的人事

哲學史中的大哲學體系都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

它們不必用「精神現象學」這個名字,也不必有「精神現象學」這種形式,但都是包括自然、社會、人事各方面的廣泛的體系,所以在內容上都是一套完整的「精神現象學」。柏拉圖的《對話》是一部「精神現象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精神現象學」,朱熹對於四書、五經的註解,也是一部「精神現象學」。

在中國哲學史中,《周易》這部書可以說是一部「精神現象學」。

過這一部「精神現象學」不是一個人作的,而是經過許多年代,通過許多人的發揮才完成的。

《中國哲學史新編》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典著作。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以對每個思潮中湧現出的哲學中心問題的闡釋為要,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綜合曆朝歷代的政治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事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和學術高度的獨創性見解,對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在著重探討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梳理,呈現出一個高度濃縮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延伸閱讀:

《中國哲學史》

郭齊勇 著

凝聚郭齊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學與研究的心得

反映了中國哲學學科創設百多年來

數代學者的共業與積累

系統介紹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

揭示中國哲學智慧之不同於西方哲學的特點及其現代價值

3.《周易今注今譯》

陳鼓應 註譯

《周易》素有「群經之首」的美譽

又是我國歷史上難讀懂的經典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相傳由周文王所作,《易傳》則據稱為孔子所作。迄今為止,歷代有代表性的解《易》之作已達兩千種左右,然而,對於今人來說,《周易》仍然難以讀懂。

陳鼓應先生註譯《周易今注今譯》,參考和徵引了帛書《周易》,另外也從易學史、思想史、出土簡帛資料以及文字、音韻、訓詁等多方面對《周易》經、傳作出註譯。

4.《老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 註譯

一部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

陳鼓應先生註譯

參考百餘種古今著書

初學者的常備參考書

深入研究者的經典指南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儘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老子》)。

錢穆先生說,《老子》應該是一部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而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老子的書就被譯成外國文字,唐玄宗時代高僧玄奘與道士成玄英等將《老子》譯為梵文。

借用西方哲學家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

錢 穆 著

集錢穆先生閱讀《論語》心得之大成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前所長錢遜推薦

今人應如何閱讀《論語》

1. 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2.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

3.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每日一書

《老子今注今譯》

每日一詞

《新華成語大詞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d13fdc78b280c425750abe9ab40f85.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