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頭的蘑菇,一種都市傳說

2022-08-09     松果生活

原標題:北京街頭的蘑菇,一種都市傳說

題圖來源:劉張鉑瀧

那些蘑菇佇立在北京街頭,既突兀又不起眼。這裡說的不是從土裡長出來,需要你俯下身才能看到的蘑菇,而是直愣愣地杵在人行道邊、綠化帶里,高約兩米,常年頂著綠色菌蓋的大蘑菇。有些看到蘑菇的人認為它是垃圾桶或者裝飾品,有些人就住在蘑菇附近,但從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就如這座城市中的圖騰,提醒人們周圍環境和天氣所隱含的意義,以及一切不可言說的東西。」

文 | 鎂箱

你遇到過兩米高

的蘑菇嗎?

大多數蘑菇都在綠化帶里,高約兩米,有著白色菌杆和綠色帶白斑點菌蓋。夏天時,蘑菇藏在草木中,還不算明顯。到了冬天,草木凋零,唯獨蘑菇仍頂著綠色的菌蓋,有的還會在夜晚噴出白色氣霧——這並不會使它們的存在變得惹人注目。小盧在北京生活了8年,從沒發現過蘑菇。小唐北漂5年,周末一有空就出門閒逛,她也沒遇到過蘑菇。

前抄手胡同附近的蘑菇

葉子

幾年前,大衛在逛街時候遇到過一棵蘑菇。具體位置記不太清,但大衛記得,蘑菇應該是出現在綠化帶附近或者是人行道邊上。他的第一反應是垃圾桶,走近看看,發現菌蓋頂部是實心的,下面有許多孔。他往孔里吹氣,能聽見回聲。第二迴路過蘑菇的時候,他打量了一下周圍的環境,又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過屋頂上的排氣管,恍然大悟,「這是給地下室透氣的呀!」大衛對自己的結論十分滿意,還跟朋友們炫耀了一番,「知道這是幹嘛的嗎?」不出所料,朋友們答不上來。大衛順勢分析了一番,「朋友們都覺得十分有道理。」

蕭宇呈第一次來北京就看到了蘑菇。她之前在上海工作,對於北京最大的好奇和想像就是胡同。來北京出差,到了三里屯附近,她一眼就看到了蘑菇。又大又綠,有點突兀,但放在北京似乎也不奇怪。同樣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街上的公共電話亭,像是兩個張開的大耳朵,顏色是高飽和的橙色。「這東西在上海出現會很奇怪,但是在北京就很合理。」後來她從上海搬到北京生活,剛開始還有些不習慣, 後來,她漸漸喜歡上北京「有點土土的,但又很日常很隨意」的氣質,蘑菇正是這種氣質的具象表現。

建國門外大街輔路麗晶苑前的蘑菇

劉張鉑瀧

宮羽頭一回看到蘑菇時,正坐在計程車里駛過長安街主幹道。那是2014年,她在為研究生畢業論文做調研。德國猶太裔學者瓦爾特·本雅明筆下的「遊蕩者」(naneur)是在街上「無所事事」地閒逛又如偵探般探索著現代都市的人。宮羽將計程車司機設想為北京的「遊蕩者」,但在調研過程中,她發現大多數司機並沒有「遊蕩」的狀態。「滴滴打車」在這一年來勢洶洶,用戶數在上半年就超過1億。看到車窗外的蘑菇,宮羽向司機打聽,司機的注意力都放在搶單上了,另外一些司機比起談論城裡的蘑菇,更願意聊聊國際局勢,尤其是釣魚島爭端。「這個最有意思,他不關心自己的城市裡頭髮生的事情,而是關心那些他無法控制的事情。」

從那以後,宮羽養成了標記蘑菇的習慣。有時候她會在騎行時見到綠色的菌蓋,有時候她透過車窗突然看到蘑菇佇立在花壇邊上。來到2020年冬天,宮羽共「捕捉」到了20多個蘑菇。她正在上海的諮詢公司做著一份「很上海的工作」,說英語,穿著講究,可她覺得還是缺了一點什麼,看著手機里越來越長的蘑菇筆記,宮羽有點焦慮,想行動起來。而且,她有點想念北京了。

北土城地鐵站D口附近的蘑菇隱沒在樹林中

劉張鉑瀧

作為都市傳說,

想像比現實

更重要

劉張鉑瀧家在北京。有棵蘑菇在北四環中路輔路和北辰西路輔路交接的地方,這是劉張鉑瀧回家的必經之地,離他住的地方騎車也不過10分鐘,可他之前就是對蘑菇沒印象。和宮羽偶然聊起之後,蘑菇突然變得無法忽視了。「一旦開始注意到蘑菇,你就會覺得它很奇怪。」後來每次路過,他都得看兩眼拐角處的蘑菇。那是一棵「標準」的北京蘑菇,白綠配色,高約兩米。還有一棵離他很近的蘑菇在北辰西路輔路盤古大觀B座對面,這座形如火炬的大樓在2008年落成,後來曾多次入選國內各種「最丑建築」的名單,2021年,盤古大觀頂部的「龍頭」開始被拆除改造。

作為攝影師,劉張鉑瀧更關注蘑菇出現的地方,以及蘑菇與其所處環境的關係。2020年底,在歌德學院的支持下,宮羽和劉張鉑瀧開始了有關「北京蘑菇」的研究。宮羽負責撰稿,劉張鉑瀧則根據宮羽的筆記去尋找和拍攝蘑菇。到目前為止,他一共拍攝了25棵蘑菇。

根據劉張鉑瀧和宮羽的「狩獵」成果,東三環和東四環的蘑菇最多,沿著長安街主幹道走尤其容易發現蘑菇,出了五環就很難看見了。劉張鉑瀧最滿意的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拍攝到的照片,晚上九點左右,長安街上冷冷清清,偶爾有車經過。「你看不到人的活動跡象,就只有一個靜靜的蘑菇。」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門的蘑菇

劉張鉑瀧

劉張鉑瀧發現,蘑菇很少被貼上小廣告,他在路邊拍攝蘑菇,也沒有人上前打聽他到底在拍什麼。在他的描述中,就像「雨後故宮的宮牆上會出現宮女的影子」,或者「地鐵一號線每晚都要發一列空車運送亡靈」,蘑菇近似於都市傳說。 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到蘑菇,人們對蘑菇的解釋和想像也不盡相同,「它在城市中心區域密集地出現,可能是個地堡,也可能是個收集信息的監控裝置,沒有人站出來為它做一個解釋。」與其他充滿靈異色彩的都市傳說不同的是,蘑菇切實地存在於城市中,為看到它的人提供著「編故事」的素材。

從博客到貼吧到論壇,宮羽看到,時不時就有些人提起蘑菇。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則豆瓣日記,寫日記的人在燕郊和國貿通勤,每天迷迷糊糊地擠在公交車上,心裡裝著很多事兒。有一天這個人情緒格外差,往窗外看去,一個大蘑菇正在冒煙,這一刻簡直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了。「就像電影里,人的情緒表達完了,鏡頭再切換到一個很奇怪的東西。」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建國門支行前的蘑菇正在冒煙

劉張鉑瀧

博主史里芬也曾在2020年發過一條微博,「北京街上經常冷不丁一個蘑菇,有人知道是幹什麼用的嗎?」網友們留下了上千條回復,有人說這是晚上守護人類免於殭屍攻擊的大噴菇,有人說這是「孩兒面」(一種裝在蘑菇形瓶子中的潤膚霜),有人呼喚超級馬里奧,當然,也有部分網友給出了相對嚴肅的猜想:井蓋、綠化裝置,或者熱力管道通風口。

蘑菇的外觀幾乎一致。有的蘑菇外皮已經斑駁脫落,另外一些則是嶄新的。宮羽嘗試翻閱論文和文件,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有一回她坐在車上,看到一群工人正在給一棵蘑菇換上嶄新的菌蓋。蘑菇在冬天噴氣,伴隨著微微的發熱和硫磺味,宮羽通過常識判斷蘑菇與熱力系統有關,她給熱力集團打過電話,對方說,「這不是我們可以回答的。」

康銘大廈口袋公園裡的蘑菇仿佛在發光

劉張鉑瀧

其實有的蘑菇已經給出了答案。在劉張鉑瀧拍攝到的照片中,有棵蘑菇的菌杆上有「警告」兩個紅色大字,下面還寫著「熱力通風孔,請勿靠近」。這棵蘑菇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的菌蓋是黃色的,周圍有4棵其他顏色的小蘑菇。除此之外,他還遇到過菌杆寫著「1井」的蘑菇。有位微博網友在今年3月偶遇了一棵標識更加明確的蘑菇,菌杆上貼著一張紙,寫著「熱力通風管道口,請勿靠近小心燙傷。」而《北京晚報》記者許前程曾在2010年就東三環外郎家園社區門口的蘑菇「噴霧」一事採訪熱力集團工作人員,對方稱, 「蘑菇狀的熱力通風口下方就是熱力井,井內熱力管道並沒有漏氣,只是有地表水滲到了井內,碰到了溫度較高的熱力管道,從而形成大量水蒸氣。」

錦湖中心前的蘑菇標有「警告」兩個紅色大字

劉張鉑瀧

宮羽在去通州的路上見到過一棵蘑菇,再往郊區走就沒見過了。「看到蘑菇也會有一種安全感。」 蘑菇或許暗示著城市的運轉方式,「它們的『菌絲』也隨著京津冀的城市化而擴張,成為地理的一部分」,冒著熱氣的蘑菇,對應著一些人不必受凍的冬天。

城市裡有多少

不被定義的

東西呢?

《北京蘑菇》被北京的獨立出版機構postpost進一步製作為互動出版刊物《北京蘑菇尋找指南》。postpost主理人蕭勇聽到了關於這本出版物不少的議論:有人說,這不就是垃圾桶嗎?沒想到這「垃圾桶」有兩米高。一位建築師聽聞當年北京為了預備核戰爭爆發在地下修建糧倉,蘑菇就是地下糧倉的排風口。一位女士說,她家孩子上學的路上就有一棵蘑菇,小孩每次路過都特別認真地盯著蘑菇看,還說,要是蘑菇冒煙,我的考試成績就比較好,要是蘑菇不冒煙,我的考試成績就不行。

「在北京能有多少不被定義的東西呢?」雖然說大部分人都帶著「聽都市傳說的表情」在閒聊,所講述的蘑菇故事也沒有多高的可信度,但蕭勇覺得這正是蘑菇的有趣之處, 「蘑菇給了大家一個迷惑的機會,它不封鎖你的想像,反而給了你的想像一個逃逸的出口。」

蘑菇地圖

《北京蘑菇尋找指南》

在北京生活了兩年多,蕭勇覺得, 這是個「點對點」的城市,人們的出行軌跡就是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很難發散開來。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蕭勇眼見著胡同里的小商小販被清退,一些有意思的場所也被拆除了。「大家出行就是從家到學校,從家到單位,從家到商場。」算法也在改造著人們的出行習慣,「你想去咖啡廳,通常是根據大眾點評來找排名靠前的網紅店,信息和數據都被它給壟斷了。」蕭勇也提到了「遊蕩者」的概念,他設想,再與朋友約見面的時候,或許可以說「咱倆在西直門東南角的那個綠色大蘑菇那兒見吧!」雖然這棵蘑菇可能藏在花壇里,但是,「為什麼不能在花壇深處見面呢?為什麼非得在地鐵口見面呢?」重要的是對城市保持好奇,「要在城市裡閒逛。」

而宮羽認為,重要的是對話。 「比起弄清楚蘑菇到底是用來幹嘛的,更重要的是官方能出面解釋,城市居民能夠跟城市的設計者進行對話。」她沒能通過「對話」獲得關於蘑菇的明確答案,最終成稿的《北京蘑菇》實際上是基於伊塔洛·卡爾維諾的《馬可瓦爾多》和羅安清的《末日松茸》兩本書進行的虛構寫作。馬可瓦爾多是城市裡做體力活的小工,「有著一雙不是很適合城市生活的眼睛」,他很難被城市中刻意設計出來的櫥窗、標誌牌和宣傳畫所吸引,反而能觀察到樹上一片發黃的葉子,或者林蔭道上剛冒出頭的蘑菇。而《末日松茸》追溯了松茸的全球供應鏈,副標題是《資本主義廢墟上的生活可能》。

《北京蘑菇尋找指南》的讀者在蘑菇上留下專屬貼紙以作紀念

鯊魚辣椒

對於宮羽而言,蘑菇是北京眾多未知事物中的一種。她記得有段時間亮馬河在施工,「好像把河底的泥全都換了一遍」,她聽過各種猜想,有位大爺說,河底的沙子是被拉去蓋房子。「沒有任何對話,做完就結束了。」在書中,宮羽寫到, 「北京蘑菇就如這座城市中的圖騰,提醒人們周圍環境和天氣所隱含的意義,以及一切不可言說的東西。」

微信編輯|俞冰如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eeb1a756a7dd1e226f3f4fcd076f74.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