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刻,還有人願意用麵包換風景

2022-05-12     松果生活

原標題:艱難時刻,還有人願意用麵包換風景

這個春夏,足不出戶的時候,你是否也在透過窗戶,悄悄打量著外面的世界?在之前的推送《我們囿於室內,卻不想錯過窗外的春天》 里,我們邀請大家分享自家的窗景。

在來稿的照片與故事中,我們發現有的人完整見證了春天——比如一樹櫻花從盛開到凋謝,又比如一窩烏鶇的雛鳥從嗷嗷待哺到順利下樹;有的人不僅記錄了白天,還有夜晚窗前的景色——比如當萬家燈火亮起時,對面樓中或喝茶聊天、或彈琴吟唱、或跳繩做操的一窗一世界;還有的人已經將拍下來的窗景分享到樓群,並體會到了鄰居以麵包交換風景的快樂。

在這艱難的時刻,物質食糧固然重要,精神食糧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黃敬敬 | 上海

作為一名援滬護士,自4月3日抵達申城以來,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黎明、白晝、黃昏、夜幕,從春淺到春深,從冷風淒淒至 暖風拂面,我第一次察覺到自己與這座城市有了緊密的聯繫。方艙工作結束後回到駐地,每天不變的便是站在窗前,遙看著這座寂靜的城市,看著 高樓在光線里變化,也看著 天空的色彩分離、重疊、匯成一種生命的力。駐地門前的櫻花開了、落了,梧桐抽芽了、成蔭了,遠處東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廈的燈火明明滅滅;寂靜的夜晚,微風陣陣,看到這個城市,開出了 明亮的街燈……橙黃色的夕陽下落,美好的事物都在往春天的路上趕,明天 太陽會照常升起

李家的貳千金 | 上海

LotusEater | 上海

在家隔離已一個月整,

幸好我擁有窗外的一片 公園

在5月 晴朗的日子,打開窗,

春風便送來了 樟樹的清香

親愛的朋友,你能感受到,

我擁有這樣窗景的幸福嗎?

我不知疫情何時能散去,

但此刻我不在乎。

困住我的疫情,幸好你 困不住春風

塗塗 | 北京

窗前有棵楊樹,從窗外望過去,正好是 樹梢。因為枝葉繁茂,又離窗很近,站在窗前有種身在 林間空中步道的感受,時常能聽到一些嘰嘰喳喳的 鳥鳴,但從未留意過究竟有些什麼鳥。

被迫居家之後,呆在窗前的時間也多了,一日突然發現枝頭有一隻奇怪的鳥,趕緊喊了孩子們過來,一起記特徵、拍照,然後拿出北京地區常見野鳥圖鑑一頁頁翻看,最後確認,就是它, 灰椋鳥

原來這隻灰椋鳥日日都來。除了它,還有時時刻刻鬧不停的麻雀、中午來午休的烏鶇、偶爾停歇的灰喜鵲、企圖在窗台的花盆中找食的珠頸斑鳩……每天都期待著還會從這棵楊樹上發現什麼鳥呢?

張卓錦 | 上海

今年的3月底,隨著學校準封閉管理的落實,我和同學們的活動範圍都被限制在了生活園區里,這讓我和一些 熱愛自然的同學開始更細緻地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窩在宿舍樓窗外築巢的 烏鶇

隨著 築巢一步步完成,烏鶇夫婦也順利在巢內產下了幾枚蛋,大概經過半個月的孵化,6隻小烏鶇來到了世上。小烏鶇剛出生時渾身 光禿禿軟綿綿的,眼睛無法睜開,也幾乎無法從巢中抬頭。

在親鳥盡心盡力的照顧下,雛鳥 飛快地長大。終於,4月底的某一天早上,當我起床望向窗外,發現烏鶇的巢中只剩下1隻雛鳥了,到了下午,這隻雛鳥也順利下樹了。在我窗外一天天長大的小鳥終於闖過了生命的第一關,邁出了向著藍天的第一步。

儘管疫情將我們限制在了方寸之間,但當我 透過窗口,與新生出生的雛鳥第一次對視,與象徵播種的小鳥偶遇,自然的 奇蹟與美好依然流進了我心裡,讓我感到我與這個世界緊密相連。也許無論何時,當我們望向窗外,都能得到來自自然的慰藉,收穫一份取之不盡的 意外之喜

王放 | 上海

5月2日之前,因為我所居住的樓是「陽樓」,除了做核酸之外,是不讓在小區里閒逛的。很多時間,我們一家人都是透過窗戶來感受外面的 世界。我們所在的上海江灣區遍布著河流與濕地,小區也有自己的 景觀水系。從窗口望出去,能看見小區內部環境與旁邊漫長的綠化帶。烏鶇、白頭鵯和斑鳩都是經常能在窗口望見的 鳥類。你會發現這三種鳥都很喜歡人類的窗台和陽台,有時會在那裡找個地方築巢。我分析,在這些地方築巢會給它們帶來一種 庇護,因為它們的天敵比如猛禽再來襲擊的時候,因為要和 人類離得很近,就會有所忌憚。

5月2日之後,好不容易能下樓了,我特別想帶孩子在院子觀察一下自然,當作一種消遣活動。結果就發現,蝌蚪、豆娘、蜻蜓、螢火蟲、翠鳥等等,這些曾經能在小區里找到的 小生靈都不見了。有一條小魚死了,浮在水面上,過去照理說會有水黽這種「清潔工」過來把它吃掉的,但是水黽也不見了。無論水黽還是螢火蟲,都算是生態學意義上的指示物種,對環境質量的波動非常敏感。一個月以來小區經歷了高強度的消殺,正是環境產生 變化的原因。很多人覺得,當人類處於封城之後的蟄伏狀態, 野生動物就會生活得更好。然而在這背後,其實會有更加複雜的變量因素出現。

Tao | 上海

被封在家整整兩個禮拜。鄰居用一袋巧克力麵包跟我換了一張照片。事情是這樣的:

我在陽台拍了幾張小區照片發到了樓群,有位外國小姐姐問我賣不賣照片,因為「beautiful and poetic in a way」 。

我說你要哪張一元賣給你吧。她說deal,並且烤一點 巧克力布朗尼作為額外費用,然後會把照片框起來。

我說,希望這張照片能給你這段難過時光帶來一點點美好的回憶。她說正是這個原因。

如此艱難時刻,還有人會用 物質食糧精神食糧。另外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為內容創作者的被尊重。

七年前和幾個同學去某城玩,有一位直接複製了9張發到朋友圈。我好奇問了一下:如果這些照片賣一元一張,你會先買了再發嗎?對方說「不會」。再後來也會有人問我要照片,但大多數都會先問一下,然後署個名字。

時隔七年,在被封城而且食物短缺的上海,我終於以 一元的價格,外加 一袋麵包,賣出了 第一張照片

fdl | 上海

今天是上海疫情我們被封控在小區的第50天,封控在家足不出戶第31天。婆婆去年底做了手術,今年身體狀況明顯不如以前。早上我在院子裡剛給老公剪完發後,他提出要給婆婆理髮,透過窗戶拍下這一幕 母慈子孝的理髮圖。

鄧鄧 | 上海

在封控循環的怪圈裡,被恐慌、憤怒、無力、溫暖、感動、渴望的 情緒雜糅包裹。心情就像過山車,一輪又一輪,直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陷入暫時的麻木。當視線嘗試轉向窗外的天空、樹、河流、風,好像一切都開始 明亮起來。

4月24日,晚6點,在窗邊拍下了這張照片。無意中看到了很美的天空,左下角的 陽光透過 層積雲的縫隙照進來,一束束金色的柔和的光,形成了無與倫比的 「雅各布天梯」

貝蒂小姐 | 廣西河池

我住在河池, 雲貴高原的邊邊,這兒有很多山, 開門見山,推窗見山。小時候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好,甚至有些嫌棄,覺得山太悶,太 沉靜,不如大海來得熱鬧。當年紀大了些,我從眼裡有光的少女變成了心裡有光的中年人,我突然意識到, 喧囂散去的時候,山會變成最好的去處,雖然不發一言,內心卻 充滿豐盈,醞釀出滿目的鬱鬱蔥蔥,他在那兒,一直都在, 未曾改變

趙亦子 | 溫州瑞安

新一輪疫情前後,家門前酒店包間場景的變化。3月份的 短暫相聚,4月份的「 漫長隔離」。

第一張是親友相聚的熱鬧,第二張是隔離期間改造成為物資間,第三張是 雨夜里保安大哥的 孤獨守護:無需引導車輛,也沒有同事間的交流打趣,沒有車輛人流的往來,只有他一個人的堅守。

侯艷琳 | 上海

2022上海的春天,連續封控將近一個月,所有人足不出戶。白天,視頻會議、網課、做飯、刷各種群搶菜,在緊張焦慮中度過。而夜幕降臨後,亮起 萬家燈火。望向窗外, 橘黃色的燈光下,有人跳繩做操、或喝茶聊天;有人彈琴吟唱、或放空冥想……一窗一世界,一片 祥和。盡情享受與 家人一起的時光吧,我愛這夜幕中的窗。

侯艷琳 | 上海

2022年4月,上海的春天註定是不一樣的。小區一片 寂靜,窗外只有 志願者大白忙碌的身影。核酸檢測間隙,一個大白來到長椅上稍作休息,我知道你累了。自上海4月1日 封城以來,我所在的4000多人的居民區幾乎每天都要做核酸檢測,雖然設置了多個核酸點位,依然要不吃不喝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下午2點。在這焦慮不安的春天, 感恩你們的 奉獻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6869488061afc022dc62a5d4d4839b.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