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

2023-12-31     新京報書評周刊

原標題:2023,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

2023年即將過去。

這一年,我們感受著一些細微的變化:終於可以更頻繁地走出家門,去旅行,去真實地擁抱許久未見的朋友。我們也見證著一些社會劇變的徵兆:從Chatgpt(聊天機器人)的崛起,到巴以衝突的爆發,仿佛這個時代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我們如此需要一顆開放的心靈,既迎接瞬息萬變的時代境況,又懷有對生活最樸素而堅定的信念。

我們一直相信,閱讀,是解放心靈的重要途徑。這一年,我們繼續秉持「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思想、現實關懷」的立場。每逢周五,讀者們依舊可以如約讀到我們發行的紙質周刊專題,總計達40期。我們保持公號端每天推送4條左右,累計發布了1400+篇原創文章。在新京報APP的「文化」頻道,我們隨時跟進國內外最新的文化新聞。我們的微信矩陣體系進一步完善,「文化客廳」追蹤思想界的前沿動態,「新京報小童書」用優質的內容構建關懷孩子成長的線上社群。同時,我們與王府井書店合作的每月精選書單走進多家實體書店,春秋兩季舉辦的「北京圖書市集」吸引了越來越多讀者的到訪。不論是在線下還是雲端,我們都希望能陪伴每一位熱愛閱讀的人。

站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們依舊想與讀者共同回望過去一年中我們一同探討的話題、一起經歷的瞬間,給予彼此力量,以超越生活循環往復的庸常,以獲得更多心靈的解放,共同迎接2024年的到來。

*本文所列文章為書評周刊2023年部分內容,點擊本公號名,可查看全年推送歷史記錄。文中凡有文章標題的地方均可點擊打開連結。

內容整理 | 劉亞光

2023,文化視角下的熱點

事件與現象

這一年,我們依然努力對社會最關心的熱點事件從文化的角度給出獨到的分析。在一個微博熱搜的年代,熱點層出不窮,堪稱全天候生成。追逐關注度高、流量大的事件,往往被視為一件需要警惕的事情。不過,對待熱點事件,我們希望秉持更為開放和理性的態度。相較於傳統媒體時代,新媒介環境下的熱點事件反映著更多時代的真實情緒與訴求。我們希望通過追蹤熱點觸碰社會的脈搏,同時,我們也希望超越熱點本身,看到那些值得永恆思考的問題。

今年5月,網際網路上開始討論年輕人「斷親」的話題。實際上,類似的話題在近兩年曾經頻繁出現在微博熱搜中。我們刊發《年輕人真的開始「斷親」了嗎?》一文,追問相似現象背後有共性的情緒,同時也對頻繁更迭的熱詞背後不變的焦慮進行冷靜的思考。

《風車》(2011)劇照。

10月,「精緻羞恥症」又成為年輕人熱議的話題。與「MBTI」「社恐」等等類似,這看起來是在網際網路走紅的又一個「標籤」。這些語彙的定義或許不夠嚴謹,但卻精確表述了當代年輕人某些複雜、微妙、難以用傳統語言表達的思考與情緒。我們刊發《「精緻羞恥症」:為什麼它難以克服?》一文,釐清它的內涵,追溯它的思想脈絡。我們認為,每一個走紅的「標籤」可能會曇花一現,但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在更廣義的思想譜系中,我們總能通過洞察與反思找到它的坐標,看到它不一般的意義。

2023年夏天,關於「精緻羞恥」的內容在社交媒體上頗受歡迎

此外,我們還曾從南陽迷笛音樂節的風波討論歷史上「地域黑」的問題,從各地「打狗」的爭議性新聞中討論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剖析「多巴胺穿搭」為什麼讓年輕人這麼快樂,窺探請一個「人生教練」為自己指導生活的心理動因...大多數有關熱點的文化評論文章,我們都以一個問句作為標題,這顯示了我們的核心立場——在一個立場先行、漸趨極化的輿論場中,「面向事情本身」的理性分析成為最為稀缺的常識。比簡單給出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保持批判性思考的態度。

我們關心了這些熱點事件:

從「學霸貓」事件說起:身心靈療法是詐騙還是解藥?

從「不當化妝視頻」爭議說起:憤怒之後,我們的下一步應該是什麼?

南陽迷笛音樂節餘波:「地域黑」背後的問題並不好笑

「服美役」:當「美」成為枷鎖,我們為何還要繼續?

章小蕙直播爆火:「白月光式」直播,將物慾寫成詩?

孫燕姿也「認命」了,我們終將都失去獨特性?

重新審視性別議題

「流量密碼」與社會事實

在眾多的社會熱點中,性別議題在近幾年引起了許多關注。一方面,隨著上野千鶴子等專業學者的作品不斷引進國內,女性主義書籍成為今年一股新的出版熱潮,我們擁有了看待女性主義更為全面的理論資源,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有關性別議題的討論中。另一方面,在觀點和立場常常撕裂、極端化的社交媒體環境中,討論性別議題也因常常被貼上製造對立、「流量密碼」等標籤而遭遇污名。

上野千鶴子(連線)在2022新京報閱讀盛典第四場活動「開場:一份女性主義的邀請」。

我們相信,性別議題並不是流於空談的話語遊戲,而是嚴肅的社會現實。性別議題常常引起的爭議,恰恰說明我們依然呼喚與之相關的更為深刻而誠懇的討論。這一年,我們堅持從不同的角度直面熱門的性別議題,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女足世界盃的「強吻門」之後,我們試圖追問社會範圍內類似缺乏邊界的「性別傲慢」猖獗的原因;在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第四季熱播後,我們藉此探尋流行文化給女性主義帶來的風險;在引發激烈輿論反響的偶像女團成員Lisa參演「瘋馬秀」事件中,我們則希望超越單純的「性自由」和「性剝削」的立場,呈現女性主義更為複雜的面向。

2023女足世界盃決賽後,西班牙足協主席路易斯·魯維亞萊斯親吻珍妮弗·埃爾莫索。

年初,兩位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和戴錦華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上展開對談。戴錦華認為,「恐弱」是「幕強」的翻版,「當一切都在鼓勵我們成為勝利者,成為贏家時,所有的軟弱,包括女性的軟弱、男性的軟弱,所有的蔑視以及踐踏失敗者的邏輯都似乎成了一種必然。」我們相信,對性別議題給予持續的關注,不僅為了打破現實中依然牢固的職場性別天花板,給予難以被看見的家務勞動以價值的肯認,更是為了讓男性、女性、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和工作在一個更具善意的世界中。

關於性別議題,我們進行了這些討論:

Lisa瘋馬秀:在性自由與性剝削之間,她們創造了什麼?

女足世界盃「強吻門」持續發酵:攻克體育界「傲慢的堡壘」為何阻力重重?

「浪姐」早已淡化「姐姐」,在流行文化中失焦的女性主義

從《問心》說起,以男性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如何影響女性健康?

上野千鶴子對談戴錦華實錄:「恐弱」是「慕強」的翻版

女性真的是天生順從嗎?

女性主義者哺乳嗎?

男性的友誼危機,愈演愈烈

在光與影的縫隙中

虛構與真實

《滿江紅》(2023)劇照。

2023年,電影院迎來了復甦,壓抑許久的觀眾紛紛歸來。《滿江紅》《無名》和《流浪地球2》攪動著年初熱鬧久違的春節檔,聚焦東北往事的《漫長的季節》成為無數人眼中的又一個「國劇之光」,大導演諾蘭帶著被稱為最佳之作的《奧本海默》親自來華。觀眾們貢獻著井噴的票房,也貢獻著數不清的話題:《滿江紅》是不是在故弄玄虛?張藝謀真的「江郎才盡」了?《涉過憤怒的海》為什麼只是展現了一場「虛張聲勢」的憤怒?

《涉過憤怒的海》(2023)劇照。

或許,影視的故事是虛構的,但藝術的真實可能比現實的真實更真實。這一年,我們依舊在光與影的縫隙中,感受著時代思想的症候,用一篇篇影評,帶讀者一同走向銀幕的深處。

這一年,我們這樣評價這些影片:

《涉過憤怒的海》:虛張聲勢的憤怒

《再見愛人3》:為什麼愛變得越來越難?

《奧本海默》:一個太過完整的故事,一個沒有答案的設問

《封神》:上半部的「封神綁」,下半部的「指環王」

《小美人魚》的悲劇,在於追求「男性靈魂」的必然失敗

《宇宙探索編輯部》:不甘於平庸生活中的幻想,決定了我們是誰

笑著笑著就哭了,《漫長的季節》如何用幽默突破東北敘事

《滿江紅》:喜劇與懸疑的外表之下,是張藝謀的反叛和浪漫主義

象牙塔的內與外

志業與困境

長期以來,教育問題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對於一個社會的智識生活來說,大學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量化考評機制的強化,就業市場出現嚴重供過於求的趨勢,「以學術為志業」的學者與學子都面臨著種種困境。今年下半年引進國內的兩本著作《學歷之死》《離開學術界》的書名就十分明顯地昭示著這種現象。

紀錄片《象牙塔》(Ivory Tower,2014)畫面。

我們始終保持對國內外高等教育、學術界相關動態的追蹤,討論了學術零工化、跨學科、學術自由等焦點話題。我們認為,只有將學術圈放在更為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背景下,同時思考象牙塔的「內」與「外」,才能獲得對教育問題更為全面的認知。

關於教育問題,我們有過這些觀察和思考: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博士選擇去中學教書?

從天職到零工,博士生離開學術界?全球正面臨挑戰

《自然》雜誌調查:博士後仍是學術界的苦力勞動者

文科人「跨學科」,一種修辭,一場苦修

史蒂芬·平克領銜成立哈佛學術自由委員會:抵抗激進思潮

「跨學科視野」,藏著文科生的種種不甘

當文科博士過剩

讓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

成人「厭童症」 與兒童

隨著出行的放開,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帶著孩子在今年坐高鐵、飛機出遊。在逼仄的空間裡,景區的烈日下,人與人的情緒非常容易被放大,吵鬧的「熊孩子」屢屢登上熱搜。一個看似是病症,實則是被炮製出的標籤「厭童症」應運而生。圍繞這個詞語,路人和家長都是一肚子委屈,路人覺得自己只是希望家長不要縱容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家長則是認為孩子年齡小,有時行為失控是難免的事,而社會對孩子們的反應有些苛刻。

《再見我們的幼兒園》 (2011)劇照。

不過,參與類似討論的人多是不堪煩擾的路人,和手忙腳亂的家長,爭議的主角——孩子的聲音卻是隱身的。不止是在高鐵上的「熊孩子」的案例中,在社會許多議題的討論中,孩子都只是作為成人意志或焦慮的投射出現。我們不應該忘記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話:「判斷一個社會好壞的標準,就是看看這個社會裡孩子們的地位」。今年,我們依舊重視與兒童相關的多樣化的議題,同時,也通過精心搭建「新京報小童書」的讀者社群,讓與兒童成長相關的各方聲音形成良性的互動。當我們嘗試努力從孩子而非成人的主體視角出發,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心靈遠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和精彩。

關於兒童成長,我們今年有這些討論:

即使是哄孩子入睡的書,也要用心從平凡中創造出奇蹟

兒童網紅:年少成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討論「厭童」,需要聽見兒童的聲音

童書配得上擁有成年人的對話

及川賢治:只有孩子才懂得享受東西突然掉落的快樂

「心跳得那麼快」,日本童詩的其他秘密

當了媽媽後,還能有自己的疆域嗎?

在兒童圖書館裡,有許多被市場「淘汰」的好書

開眼看劇變的世界

技術、戰爭與文化衝突

長期以來,我們都堅持向讀者們介紹海外重要的思想文化動態。我們認為,只有用開放而廣闊的視野進行文化與社會的比較,才能獲得具有現實感的智識。2023年的世界,主題詞可能是「劇變」。

年初,微軟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室Open AI(科技公司)發布的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gpt因其強大的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獲得了全球的關注。一時間,「與Chatgpt對話」成為傳播最廣泛的網際網路謎因,人們紛紛參與到這場網際網路遊戲中。同時,包括出版、文學、學術等各個領域的專家不斷發出警告,提醒人們警惕Chatgpt可能給行業帶來的顛覆性危機。

在對Chatgpt的訴訟中,作家認為遭到侵權的部分書籍。

從暢銷書作家集體起訴Chatgpt侵犯作品版權,到好萊塢演員發起罷工,抵制人工智慧,我們對Chatgpt給文化領域帶來的影響保持著關注。在一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年代,我們希望與讀者一同超越技術烏托邦論與技術反烏托邦論的迷思,深入到人工智慧革新帶來的具體影響之中,觀察哪些是真實發生的變化,哪些又是被建構的話語泡沫。

對人工智慧,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思考:

多位暢銷書作家起訴「ChatGPT」侵犯知識版權

ChatGPT:令人恐懼的他者,還是觀照人類的鏡子?

好萊塢16萬名演員加入罷工,抵制人工智慧並要求加薪

用「版權著作」訓練人工智慧是否合法?作家起訴遭部分駁回

今年10月7日,多名巴勒斯坦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境內與以軍發生衝突。同天,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哈馬斯發表聲明,表示將對以色列採取軍事行動。這場巴以之間多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衝突成為下半年最牽動國際社會神經的事件。

巴勒斯坦小說家阿達尼亞·希布利和她的作品《微小的細節》(Minor Details)。法蘭克福書展推遲了對這本書的獎項頒發。

長期以來,中東問題不僅是始終籠罩在世界和平願景上空的陰雲,同樣也是思想交鋒的戰場。在巴以歷史上的數次衝突中,知識分子之間的論戰從未缺席。面對最為極端的衝突形式——戰爭,平日偏安於象牙塔中的思想者們的觀點不乏洞見,但也有很多招來質疑。知識分子面對戰爭的態度鮮明地體現了思想與現實的距離,以及學術與政治之間複雜的關係。此外,從去年的俄烏戰爭開始,人們也開始逐步意識到社交媒體環境為新時代武裝衝突帶來的變化,TikTok等平台開始成為一片重要的信息戰場。

關於巴以衝突,我們持續跟進:

巴以衝突觀念分歧持續發酵,北美多個文學獎頒獎典禮遭抗議中斷

巴以衝突向社交媒體延伸,TikTok正成為信息傳播主戰場

新一輪巴以衝突中,價值撕裂的西方知識分子群體

自2020年的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後,英美社會「黑人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如火如荼。與之相聯繫,思想文化領域有關「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正當性的辯論持續至今。從《老友記》《飄》等影視名作,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萊明等知名作者的作品,對有關種族、性別等爭議性話題的審視變得日趨嚴格。

史蒂芬·平克。(圖源:哈佛校報《緋紅》)

而在高等教育界,這種全方位的對言論與觀念的「審查」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擔憂。這種對觀點編導的要求是否是過度追求「政治正確」?美國的右派學者與左派學者到底誰在「取消」對方?這些成為了西方思想界近年來不斷面對的難題。從2020年開始,我們一直保持著對相關話題的關注。這些難題短時間內很難求得解法,但它們為我們提供了一扇了解西方思想界的窗口,讓我們看到學術與思想絕非與社會相隔絕。

2023年,我們對西方社會的「取消文化」問題作了如下新的跟蹤:

史蒂芬·平克領銜成立哈佛學術自由委員會:抵抗激進思潮

羅琳在性別問題上的立場,會影響觀眾觀看《哈利·波特》電視劇嗎?

涉及種族主義內容?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多部作品遭刪改

還有書籍

閱讀是我們的熱望

今年夏天,受到颱風「杜蘇芮」的影響,一場持續的強降雨襲擊華北地區。暴雨帶來的洪水如猛獸一般快速席捲了河北涿州的大量圖書庫房,成箱的書籍被衝垮、打翻、捲走,書頁完全浸泡於渾濁的洪水中。包括中國圖書網等在內的眾多圖書銷售和出版機構損失慘重,一篇篇出版機構的求助文在網際網路上轉發,讓無數出版機構、文化行業從業者為之揪心。在紙質書極易獲得的今天,書籍的存在似乎已經如空氣一般稀鬆平常。但在一場天災面前,所有人內心真切的心痛,用一種苦澀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意識到書籍的不可或缺。

中圖網因強降雨暫停發貨,圖為該網公告。

作為書評媒體,關注國內外的圖書動態一直是我們重要的工作。我們奔赴受災圖書庫房的一線,反思盜版書的行業亂象,也在第一時間為讀者提供諾貝爾文學獎、布克文學獎等行業內重要獎項的全面動態。在一如既往的堅持之外,我們今年嘗試以書為媒介,與每一位愛書人建立更真實而具體的聯結。

2023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

2023北京圖書市集·秋季場。

今年4月和9月,我們與首創朗園共同舉辦了春季場和秋季場的北京圖書市集,摩肩接踵的人群讓我們看到了涌動著的閱讀熱情,也讓我們感受到屬於讀書人的獨特歸屬感。而從今年春天開始,我們與北京王府井書店聯合推出的月度好書榜也開始與讀者建立起約定。每月的月中,關注我們的讀者朋友都會收到一份由編輯部遴選並撰寫推薦語的書單。同時,每個月的書單也在多家線下獨立書店展出,我們希望讓不同城市的讀者更多地走進自己附近的書店,形成書業、讀者、文化媒體之間良性的互動。

有關圖書行業,我們有這些報道:

暴雨,洪水,圖書庫房告急

那些年,我買過的奇葩盜版書

2023年布克小說獎終選名單揭曉,入圍作品多元且反映現實

約恩·福瑟,本不喜歡戲劇,卻因此獲得諾獎

約恩·福瑟得諾獎並不意外|專訪譯者李澍波

開心是每個人的剛需 | 書店訪談錄:幽默書店

從春季到冬季,我們的月度書單不曾缺席。

以下為部分月份書單:

夏至未至,我們選出了這22本好書

這個6月,我們選出了16本好書

這個7月,我們選出了18本好書

10月,我們選出了20本好書

今年最後兩個月,我們選出了21本好書

書評未曾缺席

讚美與反思

去年7月,著名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的作品《毫無意義的工作》中文版面世。格雷伯的這本書以極其吸引眼球的標題、一針見血的「警句式」洞見喚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討論熱度持續至今依然不減。格雷伯認為,我們的大部分工作在被設計之初其實就是可有可無的,每一個精疲力盡的「打工人」只不過是費盡心血地在幫助資本主義編織一個又一個有關工作意義的謊言。

《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2010)劇照。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格雷伯無疑抓住了一個相當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也為我們反思現代人的工作境況提供了分析的工具。但當我們切換視角,將格雷伯的觀點放在經濟學的顯微鏡下檢證,或許能看到其中一些經不起推敲的論證。今年年初,我們刊發了一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毫無意義的工作》中提出的工作批判進行批判的書評。書評刊發後,許多讀者也在留言區發表了批評。我們希望看到更多這種藉由對熱門書籍的評論,面向真問題本身展開的討論。

《尼斯·瘋狂的心》(Nise - O Coração da Loucura,2015)劇照。

這一年,我們堅持著書評媒體的重要本職工作——對與我們的時代息息相關的重點圖書進行批判性的評述與引介。越是在一個日益「敏感化」的社會,我們越是希望為讀者尋找專業、誠懇的書評,尋找願意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展開觀點批評的作者。我們相信,在豆瓣評分隨手可查、流量營銷無孔不入的年代,高質量的書評應讓人們更清醒地閱讀,通過閱讀獲得自己獨立的觀點,而不是讓人們的頭腦純粹成為所謂「流行」思想的跑馬場。

今年,我們刊發了這些精彩的書評:

為什麼「嚴懲重治」有時候不管用?隱藏在規則背後的人類行為邏輯

一場眾聲喧譁的謀殺案:羅馬納粹大屠殺與義大利的民族記憶

《掃地出門》作者新作:為什麼貧困在美國持續存在?

葛兆光讀《世界的四個部分》:在十七世紀初的墨西哥城上空俯瞰地球

在生命褶皺處:一個巴西女人被遺棄的一生

翁加雷蒂:我可憐的生活,始終延伸在它自身的恐懼之上

雙面華格納:反猶主義幫凶還是現代藝術的先驅?

「平等」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第一價值」?|《發明人類》

我在場,我倖存,我作證:雅斯貝爾斯對德國戰爭罪責的追問

何懷宏讀李碩:周「文」何以偉大

《毫無價值的工作》的論證為什麼是錯誤的:人類學家的傲慢與偏見

活在現實中的思想

對話的需求與精神

今年12月,著名政治思想史學者約翰·波考克逝世。波考克的《馬基雅維利時刻》等作品深刻影響了歷史研究學界,他和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約翰·鄧恩(John Donne)等人共同開創的思想史研究「情境主義」格外強調還原思想發生的話語環境。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情境主義啟示我們,思想並非懸浮於抽象的觀念世界,而是活在具體的歷史現實中。

作為文化媒體,搭建學術與公眾、思想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橋樑始終被我們視作重要的使命。我們在今年向來自不同領域的前沿思想者提問,通過對話彌合理論與現實的縫隙。通過對話,我們得以從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的多重視角觀察網絡直播的熱潮,發現被忽視的農村患病老人,反思職場霸凌的根源。通過對話,我們重訪一戰前夕的世界,品評中國古代的繪畫,在歷史的坐標系中並置過去與現在,尋找通往未來良善生活的方向。

《過昭關》(2018)劇照。

今年,我們曾與這些思想者展開對話:

「閱讀」這一行為,人類會一直持續下去嗎?丨專訪唐諾

「情感外賣工廠」:網絡秀場直播如何製造親密?| 專訪董晨宇

外交翻譯影響有多大?從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談起

看懂中國繪畫,從放棄「規定動作」開始|專訪巫鴻

為什麼「好學生」更容易遭遇職場霸凌?

患上慢性病的農村老人,被忽視在病房之外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專訪 | 一戰前夕與當下世界的相似性

家暴內外,步履緩慢的性別意識

流亡、虛無與刻奇都不足以概括他|紀念昆德拉

當情緒、情感成為商品,我們越來越孤獨 | 專訪伊娃·易洛思

對話鄭雅君:金榜題名之後,找尋真實自我是一生的命題

在做過19份工作之後,他找到了什麼?|專訪胡安焉

面對衰老和死亡,我們可以提前做什麼?

在加速的年代,放慢腳步

在刷屏年代做報紙

這一年,我們依舊在每個周五推出一份封面專題,這些專題的類型涵蓋社科、歷史、文學、新知、教育、兒童等多個不同的領域。在每期專題中,我們組織採訪、書評、深度特寫等不同類型的文章,力求立體、深入地呈現一個大家關心的文化議題,或是講述一位思想者之於當代的意義。在一個一切都在加速的時代,我們依然相信慢下來深耕的價值。

我們希望為讀者打開文學品鑑的視野。對於帕慕克、杜拉斯等早已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家、詩人,我們試圖通過專題讓讀者看到他們更多的側面。對於烏格雷西奇等新近才開始被國內讀者注意、或是一直都較為邊緣的作家,我們希望他們能被更多人熟知。

2023年書評周刊部分專題封面。

同時我們也深知,文學史上的主角並不只有作者,也有編輯。今年4月,隨著一部「神書」——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無盡的玩笑》中文版正式問世,國內讀者從這本書確定引進開始至今長達12年的等待暫時畫上句號。通過專題,我們希望呈現封面之下,編輯一部文學作品的艱辛歷程,這對於理解一部影響深遠的經典來說必不可少。

關於作家與文學,我們推出過這些專題:

烏格雷西奇:除了人生,沒有第二本書籍

重新定義科幻的厄休拉·勒古恩,如何讓世界變得「足夠陌生」

米沃什:在這疼痛的世界,選擇讚美存在

卡夫卡:「請您把我看作一個夢吧」

等了12年才出版的《無盡的玩笑》,到底有多難編輯?

杜拉斯為何風靡:擁有強烈「自我」的情感體驗

為了這座虛構小島上的瘟疫,我構思了四十年 | 專訪帕慕克

這一年,我們通過在具有紀念意義的節點重訪思想史上的關鍵人物,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我們紀念了「被遺忘在20世紀」的社會學者吳景超,在歷史的邊緣敘述中發現他領先於時代的觀念;我們也再度走近「法學前輩」沈家本,他追逐良法善治的理想,如今依然是我們的理想。

2023年書評周刊部分專題封面。

這一年,我們依然不得不和一些偉大的靈魂告別。我們告別了「世界祖上最好玩的老頭」、藝術家黃永玉,但我們永遠記得他的哈哈大笑和他帶給人們的慰藉;我們告別了生命穿越一個世紀的楊苡,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和她擦肩,但她相信記憶終會戰勝死亡。

18歲時的楊苡。

我們還深入探討過這些重要的學者:

阿瑪蒂亞·森:對傳統抱有更多溫情的經濟學家

為什麼需要在21世紀的今天重提「獵巫」?|專訪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黃永玉老爺子離開二十天了,可還是記得他的哈哈大笑

110年前的今天,廢除酷刑、禁止人口買賣的「法學前輩」沈家本逝世

我如此想你,卻只能在夢中與你擦肩而過 | 楊苡的一個世紀

被遺忘在20世紀:吳景超和他的超前意識

專訪葛兆光:專業的歷史學者必須「保衛歷史」

即使是哄孩子入睡的書,也要用心從平凡中創造出奇蹟

在講述思想者們的故事之外,我們也深入探討一個個文化議題。在《奧本海默》全球熱映潮的背後,我們試圖質詢科學家與政治之間還有怎樣更為複雜的關係;在《吶喊》出版一百周年之際,我們重新審視魯迅置身的年代,思索前路的方向。我們討論《世說新語》、老莊哲學背後中國文化經典的內核,也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失落在人們視線中的「小鎮」和「郊區」。

2023年書評周刊部分專題封面。

《奧本海默》之外,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吶喊》出版一百周年

《世說新語》:名士風流段子的背後,是歷史殘酷的鏡子

老子提出的無法言喻的「道」,究竟該如何解釋?

在欄目中不見不散

圖與文

今年,讀者朋友們熟悉的「周末讀詩」、「懸疑之疑」、愚公子的專欄仍然在固定的時間與大家見面。深研文學、涉獵廣泛的知名學者景凱旋老師今年也在書評周刊開設了專欄,從思想的角度為讀者剖析《魔山》《蠅王》等文學經典。我們希望對於讀者來說,定期讀到專欄,能在變動中找到一個不變的刻度。

《威尼斯驚魂夜》海報。

「懸疑之疑」篇目:

白井智之:出道十年,從鬼畜流推理到新本格全能王

《威尼斯驚魂》本周上映,看之前你要知道的10件事

「設定系推理」怎樣拓寬了新本格的邊界?

《蠅王》(1963)劇照。

「景凱旋讀經典」篇目:

福樓拜:人類愚蠢的舉動,同人類一樣永久

《蠅王》:那個讓大家恐懼、瘋狂的野獸,就是人心中的惡

只有激情,我們會變得瘋狂,只有理性,我們又會變得厭倦

清代胡桂《秋宇澄空冊圖》。

「周末讀詩」篇目:

唐詩中的秋天:澄澈的靈魂,是秋日的本真面容

不曾私照一人家:無論「窮富貴賤」,都被月亮無分別地愛著

《詩經》中的悼亡詩:夏之日長,冬之夜長,都將是她最難熬的時光

「愚人喜畫」篇目:

出門見朋友,但我的頭還沒洗

我打算數到五十,公交車還不來就打車

小狗抱住你的一瞬間,世界就變成晴天|遇見你,真好

「愚人喜畫」之「遇見你,真好」系列繪畫局部。

2023年即將過去,站在2024年的開端,我們每年一度的年度閱讀推薦也即將到來。時至今日,新京報年度書選正好走過了20個春秋,我們也將今年的活動命名為「時間的刻度」。

2024年1月13日,我們將揭曉經過編輯部和專業評委共同甄選出的年度閱讀推薦榜單,透過它們,丈量這一年的出版和思考狀況(新京報2023年度閱讀盛典活動預告將於2024年1月4日推送,歡迎朋友們關注~)。新的一年,讓我們和每一個螢幕前的朋友們繼續一同致敬閱讀,敬畏思考!

本文內容為獨家原創。作者:書評周刊編輯部;整理:劉亞光;編輯:西西;校對:張彥君。封面題圖素材為2023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塗鴉牆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2023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78本入圍書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fd34d34cff32a577f70b4142e9ff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