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薦讀 | 故宮文物南遷時代憶往(故宮學研究叢書)

2023-11-20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新書薦讀 | 故宮文物南遷時代憶往(故宮學研究叢書)

——《故宮學研究叢書》——

《故宮文物南遷時代憶往:從〈華嚴洞圖卷〉和〈莊嚴日記〉談起》

莊靈 編著

ISBN 978-7-100-22640-0

定價:95.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9月版

前言(節選)

我的父親莊尚嚴先生(1899—1980),字莊嚴,號慕陵;上個世紀對日抗戰期間,任職於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根據派令,1929年為文獻館科長,1934年轉任古物館第一科科長。他在護運故宮南遷文物輾轉貴州貴陽、安順以及四川巴縣期間,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駐黔辦事處」「駐安順辦事處」和「駐巴縣辦事處」的主任。

莊嚴先生舊照

父親一生,幾乎親歷自故宮博物院成立至文物遷台期間所有大事。他於1924年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參加清點故宮文物;1925年,參與故宮博物院籌備及成立;1933年,為防避日本侵略戰火,奉命押運文物自北平南遷到上海,1935年,以中文秘書身份親隨英國巡洋艦護運故宮參展文物遠赴英倫,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簡稱「倫敦藝展」)。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父親負責第一批精華文物從南京南遷湖南長沙,後經貴州貴陽再遷安順,最後遷到四川巴縣。抗戰勝利後,他繼續護運首批南遷文物先到陪都重慶,然後會合第二、第三兩批從樂山、峨眉運渝文物,再復員東歸南京。之後,又因內戰影響,父親再度奉命護運第一批遷台故宮文物渡海到台灣,從基隆經楊梅到台中糖廠停留一年,最後運到霧峰北溝庫房存放十五年。20世紀60年代,父親參與遷台文物第一次赴美五大城巡迴展覽(1961—1962),以及全部遷台文物自霧峰北溝最後遷移到台北士林外雙溪「台北故宮」新館現址的所有歷程。

我是莊嚴的四子,現以一個「命定的經歷者」同時又是一個「關心的旁觀者」的身份,來為讀者簡要記述從我1938年在貴陽出生後,跟隨著故宮南遷文物、父親母親和三位兄長,不斷輾轉播遷的那段記憶深刻鮮明的童年成長歲月;還有父親最珍視的《華嚴洞圖卷》;以及當時父親與故宮博物院師長、同事和摯友之間所經歷的那些真實往事。

2009年10月,乘北京故宮博物院鄭欣淼院長第二次訪問台灣,到士林外雙溪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周功鑫院長共同主持「雍正文物大展」之際,我有機會再度和鄭院長會晤,並陪同他到台中探訪北溝遺址、赴霧峰參訪林家萊園。翌日,鄭院長還抽暇過訪舍下,再度談到家藏《華嚴洞圖卷》。由於它清楚記錄了抗戰時期故宮文物與故宮人的一段特殊因緣際遇,又因它飽含當時故宮同人與當代藝文人士的書、畫與文學造詣,自然而然地成為故宮博物院發展史上一件以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紀錄和見證歷史的特殊作品。因此,鄭院長希望我能把這個手卷的全部內容,還有戰時及戰後父親和他的故宮博物院師長、同人以及好友間的文墨往還故事寫成篇章,在《紫禁城》月刊上發表。由於此議極有意義,我當時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以至於到後來為了踐諾只好不揣淺陋,嘗試依據個人記憶和手邊現有資料,將它們陸續撰為文字,連同相關圖片在《紫禁城》月刊上陸續刊發。

本書作者莊靈(左)及夫人(右)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先生合照

2019年9月,因有幸獲得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頒贈的「終身成就獎」,我和內子陳夏生應邀去山西平遙。回程時特別取道北京,拜訪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和鄭欣淼原院長。當時,鄭院長再度面示我,應將原先在《紫禁城》月刊連載的《故宮南遷時代憶往———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系列文字和圖片,重新整理並增加新的資料撰編成書。我非常感謝鄭院長再一次提示這一極富意義的「任務」,否則讀者也許今天還看不到這本書的出版。

回到台北後,我和內子陳夏生便討論:這本以《華嚴洞圖卷》為主軸來追憶故宮文物南遷時代人和事的紀實性著作,究竟該如何使內容更加充實、更貼近當時的實際生活?如何能讓讀者更清楚當年故宮博物院的日常工作狀況以及同僚間的相處情形?還有當時父親與藝文界知友間的交往情況和有趣軼事又是如何?這些都是我希望能提供給讀者的內容。因此,我們又找出父親遺下的多年日記逐本翻閱,發現裡面有不少內容都是撰寫此書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珍貴資料,於是便從中仔細摘選與故宮文物南遷密切相關的人與事,錄入本書。此外,我們認為寫出來的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必須以「真」和「實」為前提;事實上,談到內容的「真」與「實」,讀者只要從我們引用資料的出處去檢視,應該就可以判知了。

本書力求忠實呈現那個時代,特別在20世紀40年代國內政局即將發生空前劇烈變化之際,故宮同人們的真實工作與生活狀態、他們與父親相處交往的實際情況,尤其父親當時的生活狀況、個人想法,以及在那樣艱困環境和巨大身心壓力之下,他始終堅持於對故宮所藏書畫的學術研究,還有認為故宮文物應該對當時社會充分發揮教化功能的期許建言和實地執行的情況遭遇。這些都來自父親1946年至1949年初的日記原文,再間歇輔以我個人的記憶和了解,以及參閱其他信實資料所作的補充。由於父親的所有日記都側重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的簡要記述,因此我和夏生在共同整理時,仍然會以父親親筆書寫的文字為主體,哪怕對於某樁公事他只用幾個字提到而已。

莊嚴所留日記

我們之所以忠實選錄父親用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和行事觀點所寫的日記,是因為它們都是在非常坦誠、率真的本然心態下,所記寫的那些在戰亂時代他與師長、同僚、朋友之間的真實生活狀態和交往情形。我們以為,父親免不了常常會拿他自己的行為標準來看待周遭的「人」與「事」,甚至進而涉及對於他人的褒貶。其實在今天看來,他所記評的「是」與「非」,並不一定代表所有世人認定的「對」與「錯」,或「好」與「壞」。作為他們後代的我們這一輩人,以及再年輕的下一輩人,甚至更年輕的再下一輩人,應該都能區分和明辨前輩人的想法和行為;那些都是他們在那個時代所受教育、社會風氣與時空背景影響下所做的決定和結果,理當由他們自己負責和承擔;跟現在的我們這輩人都已完全無涉才是。不過,我和夏生即便在探尋那個時代許多事情的真實情況而抄錄父親日記原文時,還是會在意和考慮到與它們相關人士後代的可能感受,因而對於日記中某些極少數批評他人的過激措辭和文句,還是會稍稍有所保留。此一心意和做法,相信應該能得到各位讀者的諒解和認同才是。

目錄(滑動閱讀)

前 言

序 章 《華嚴洞圖卷》:創作與經歷

上編

第一章 南渡西行——戰時故宮文物遷移的重要活動

第二章 山城聚首——南遷文物在重慶的集中

第三章 寓渝瑣記

第四章 徐徐東行——三路文物轉運南京

第五章 駐寧紀聞——風雨飄搖中的人與物

第六章 渡海遷台——故宮文物向台灣的轉移

第七章 故宮•馬衡•莊嚴

下編

第八章 華嚴洞題壁及其周邊環境變遷

第九章 《華嚴洞圖卷》題跋(上):旅居重慶時期

第十章 《華嚴洞圖卷》題跋(中):東歸南京時期

第十一章 《華嚴洞圖卷》題跋(下):遷移台灣時期

附錄一 充滿印記的歷史照片——一張新出土的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紀錄

附錄二 歷史不會忘記——故宮文物南遷歷史在長沙

後 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0aef139bfecca06988064141dffc0d.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