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北方女神」碧霞元君

2022-05-18     松果生活

原標題:尋找「北方女神」碧霞元君

農曆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的誕辰。作為明清兩代華北地區唯一的女神,碧霞元君支配著當時人們的信仰世界和社會生活。供奉著碧霞元君的娘娘廟曾經遍布京城,其中要屬京西妙峰山的金頂娘娘廟香火最盛。從四月初一到十五的妙峰山進香之旅,體現著香客們的自我修行和飛升。《臥虎藏龍》里的玉嬌龍,也正是在這趟旅行中實現了真正的自由。

文|高雅

玉嬌龍眼裡的

妙峰山

四月初一一清早,玉嬌龍帶了若干僕人,乘三輛騾車從德勝門出北京城,去妙峰山。

玉嬌龍此行去妙峰山是為父親還願——至少她是這麼對外宣稱的。妙峰山上有一座懸崖,下臨深澗,許多孝子賢孫為父母之病在此捨身跳崖——是的,玉嬌龍要去跳崖。

電影《臥虎藏龍》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在武當山(實則在河北石家莊蒼岩山取景)表情淡漠地縱身一躍,躍入雲霧繚繞的萬丈深淵。 小說《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跳崖地點卻是在京西妙峰山。妙峰山這個地點,聽起來沒有武當山那麼仙氣十足,但玉嬌龍在妙峰山跳崖,其實比在武當山跳要妙上許多。

玉嬌龍在雲霧繚繞的妙峰山

來源:《臥虎藏龍》劇照

妙峰山最大的名氣源自於山上那座娘娘廟,那裡供奉著明清兩代華北地區唯一的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不僅支配著當時的信仰世界和社會生活,也造就了在明清兩代的城市敘述中不多見的鮮活生活圖景。似乎進入明清,城市書寫便不多見士人的文氣視角。唐人在詩里深情地遙望長安,宋人在詞里點滴細數汴京。當跳到明清,卻鮮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和北京有關的詩文。士人似乎從京城的城市生活里退場了,而那些士人以外的人——平凡的市民,卻從生機勃勃的香會、廟會裡脫穎而出。

《臥虎藏龍》小說最後一章中對妙峰山碧霞元君廟會的敘述便極為生動。作者王度廬身處1930年代,定是親自去妙峰山走過一遭,才能還原玉嬌龍的妙峰山之旅。

「妙山在京西,距城不過數十里,山很高,據說由山下到山頂共合就有四十里,上有敕建碧霞元君廟,供的是一位女神,皆呼為娘娘。每年春季,順天府京師各縣的人,齊往朝山進香,有的求財,有的求子,有的是為父母的病許願、還願。廟會是由四月初一直到十五,整整半個月的會期。在事前就有人組織什麼燈油會,香燭會,都是為屆時貢獻在廟裡。還有人集了資,屆時在山上搭席棚,施粥舍饅頭,並預備宿處,以利朝山眾香客。」

位於妙峰山主峰的金頂娘娘廟

來源:妙峰山風景名勝區

妙峰山位於北京西北四十公里處,主峰海拔約1300米。雖然以金頂娘娘廟著稱,娘娘廟卻並不在山頂,而是位於主峰上的一處台地。從北京城到這裡並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抵達山口,然後用一天的時間來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行進。 妙峰山香會雖然始於明,真正興盛其實在清末。每年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華北各地的香客們開始紛紛向妙峰山行進。據《燕京歲時記·四月·妙峰山》記: 「人眼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計之,共曰數十萬;以金錢計之,亦曰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於天下矣!」

去往妙峰山沿途每七到八里一般會出現一座茶棚,連綿不斷。有些茶棚是搭的棚子,有些則是實體的房屋,平日裡大門緊閉,一到四月便紛紛甦醒。 茶棚里各類器具一應俱全,大約可以類比當今北京市民們(不得不)熱衷的露營、野餐、天幕、帳篷......之類。不同的是茶棚里供奉有碧霞元君像,往來信眾在此喝茶之前必須拜了碧霞元君才行。如玉嬌龍步行登頂後被領去了鐵貝勒府(就是玉嬌龍去偷青冥寶劍的那個鐵貝勒)專用茶棚:

「這棚里懸著十多隻宮燈,設備也極為款式,在這裡做招待的人都是長袍青坎肩,都是很規矩的人,當中供著佛桌,兩旁插著黃旗子,上面都寫著是「鐵貝勒府」......棚中還設著暖棚,暖棚又分出男女座位,裡邊物器俱全,山風兒一點兒也吹不到。」

妙峰山香會上的香攤

攝影:甘博

小說《臥虎藏龍》創作於1930年代。玉嬌龍經歷的妙峰山香會,自是小說作者王度廬眼裡的妙峰山香會,亦是顧頡剛和美國人Sydney Gamble(甘博)親眼目睹的場景。1925年4月30至5月2日期間,顧頡剛、孫伏園、容庚、容肇祖、莊嚴五名學者受「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風俗調查會」的委託,前往妙峰山調查香會風俗,隨即在《京報副刊》上連續發表6期《妙峰山進香專號》;美國社會學者甘博在1924至1927年間三次赴妙峰山進行考察,拍攝了121張照片,還留下一段十六分鐘的紀錄片《朝聖妙峰山》(Pilgrimage to Miao Feng Shan)。文字和圖像兩相結合,一場規模宏大的庶民的狂歡一覽無餘。

當記錄過於真實,往往剝去人對舊時歲月一廂情願的濾鏡和想像。從影像資料來看,這場狂歡並不雅致,不是曲水流觴,也並非詩情畫意,畫面中只見到裸露的山石,破舊的房屋,遠非宜人的就餐環境。 視頻中的人不像古畫中的人那樣隨性和雅致,只是普普通通的信眾而已,但可以看出是十分認真地在完成一項任務。

妙峰山香會中的虔誠信眾

攝影:甘博

作為明清北京

網紅打卡地的

娘娘廟

碧霞元君的道場在東嶽泰山,碧霞元君又稱「娘娘」、「泰山老奶奶」。 碧霞元君的信仰在北宋之前便已出現,但正式得到官方認可始自北宋。《文獻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記載道: 「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頂,池側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濁,東封先營頓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廣,清泠可鑑,味甚甘美。經度制置使王欽若請浚治之,像頗摧折,詔皇城使劉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與近臣臨觀,遣使礱石為龕,奉置舊所,令欽若致祭,上為作記。」 宋真宗在封禪泰山時發現了一尊玉女石像,其時已有「奉置舊所」,說明已經有人供奉了。宋真宗還特意修建了玉女祠(即現在的碧霞祠),但當時對玉女的崇拜還在東嶽大帝之下,並沒有獨立門戶,宋代對其描述極其有限。直到明清,碧霞元君才成為北方最大的女神,和東嶽大帝平起平坐,在民間甚至更勝一籌。正是自明代起,碧霞元君的全稱才變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

「都人最重元君廟」 (【清】勵宗萬《京城古蹟考》)。北京城的娘娘廟不止妙峰山娘娘廟一處。即使在現在的地圖軟體里搜索「娘娘廟」,都會出現一長串的地址。 明代北京城內外約有17座有規模的娘娘廟,其中以妙峰山娘娘廟、西直門外高粱橋娘娘廟、丫髻山娘娘廟和「五頂」影響最大。五頂即東直門外碧霞元君廟(又稱東頂)、海淀藍靛廠長春橋畔「護國洪慈宮」(又稱西頂)、永定門外南頂村碧霞元君廟(小南頂)、馬駒橋娘娘廟(大南頂)、德勝門外土城東北碧霞元君廟(北頂)和右安門外十里草橋「普濟宮」(中頂)。

明代北京娘娘廟分布圖

來源:[美] 韓書瑞《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1400-1900)》

清代北京的娘娘廟更多,北京城內外有記載可查的娘娘廟共有28座,其中內城8座,外城20座。但其實小小的娘娘廟,幾乎每個村落都能找到一個。五頂的格局在清代依然保留著。與明代有所區別的是,這些娘娘廟中有一部分是朝廷出面修建或者重建,其中就有西直門外藍靛廠的廣仁宮「西頂」、德勝門外「北頂」、右安門外草橋「中頂」和永定門外「南頂」。

「五頂」中如今北頂、西頂、中頂尚存。北頂在奧體中心區內,修繕一新;西頂則緊挨著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中頂娘娘廟在豐臺區草橋,現在被一大片工地包圍著。

位於奧體中心區內的北頂娘娘廟

來源:思窩

「京師香會之盛,惟碧霞元君為最。」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四月初八是碧霞元君誕辰(關於誕辰日期,有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的不同說法),西直門外高粱橋娘娘廟以賜子靈驗而聞名,其香會在明清兩代都會吸引到「傾城婦女」前往: 「各攜酒果音樂,雜坐河之兩岸,或解裙系柳為圍,妝點紅綠,千態萬狀,至暮乃罷。 (【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民風一·土俗》)分明就是河畔野餐了。

而在右安門外十里的草橋娘娘廟「中頂」,不僅有野餐,文娛活動也很奔放。「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方十里,皆泉也。會橋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達於潞。故李唐萬福寺,寺廢而橋存,泉不減而荇荷盛。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歲四月,遊人集醵而博,旬日乃罷。」 (【明】劉侗 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城南內外·草橋》)

位於右安門外草橋的中頂娘娘廟

來源:思窩

清代唯有永定門外的「小南頂」香會是在五月初一至十八舉行,由於此處景色優美,人氣也極旺。「環植桃柳萬株。開廟時, 遊人挈榼敷席群飲。夏木陰陰, 水田漠漠, 不減江鄉風景也。」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卷十二)。香會活動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廟前廣場進行的「走馬跑車」活動,一路從天橋南跑到永定門,多少倜儻少年在這裡策馬揚鞭跑個不停: 「但開南頂極喧譁,近水河棚數十家。紈絝少年歸更晚,天橋南面跑新車。」 (《京都竹枝詞》) 「多少少年歸去晚,天橋一路跑飛車。」 (【清】楊靜亭《都門雜詠》)

海淀藍靛廠的「西頂」最為貴氣,清代的西頂娘娘廟廟會繁華度等同萬壽寺,開廟時會有大臣來拈香。「西頂娘娘廟在萬壽寺西八九里。每至四月,自初一起,開廟半月,繁盛與萬壽寺同。山門中四天王象,神氣如生,猙獰可畏。座下八鬼怪,尤覺駭人。凡攜小兒者多掩其目而過之。廟有七十二司神,皆繪畫,非塑像也。每開廟時,特派大臣拈香,與丫髻山同,他處無之。」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四月·西頂》)

位於藍靛廠長春橋畔的西頂娘娘廟

來源:京郊王

去妙峰山

赴一場復刻之旅

但到了清末,「五頂」的風頭被「金頂」妙峰山搶盡了。也許是因為那裡的娘娘更為靈驗,也有可能是因為位於京郊的妙峰山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路足夠陡峭(同樣遠的丫髻山就低矮得多),為上山進香之旅增加了難度值,從而更能顯出信眾的虔誠來。 妙峰山的遙遠,也讓它得以在權利範圍之外不受干擾地自然生長。雖然明清的皇室對娘娘廟多有贊助,卻鮮見他們贊助妙峰山娘娘廟。朝廷對民眾有組織且盛大的進香活動反映冷淡。清廷頒布過數次禁令,但最終也沒有真正執行。到了乾隆年間,皇帝已經不再追求去禁止這種活動了,只是敦促華北信眾不要把進香隊伍拉得太長。

明代開始流傳的《天仙聖母源流泰山娘娘寶卷》敘述了碧霞元君的故事:觀音老母為拯救蒼生而下凡投胎為千花公主。公主在皇宮長到十四歲後,不願結婚生子,而是去泰山修行,經過重重磨難於志心石上捨棄肉身,最終修行成功回到天宮。 千花公主的泰山之旅,正是妙峰山的香客們試圖復刻的進香之旅,也是他們自我的修行和飛升。正如顧頡剛先生在《妙峰山進香號引言》中所述,對進香的普通底層民眾而言, 「朝山進香,是他們的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決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的。我們在這上,可以看出他們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嚴密的組織,神奇的想像;可以知道這是他們實現理想生活的一條大路。他們平常日子只有為衣食而努力,用不到思想,唯有這個時候,卻是很活潑地為實際生活以外的活動,給予我們以觀察他們思想的一個好機會。」

顧月洲《妙峰香市》

來源:《點石齋畫報(丁集)》

並非底層民眾的玉嬌龍縱身一躍,消失在妙峰山的深澗中。但她其實並沒有死,而是藉此機會換了個身份行走江湖。她不再被貴族女子的身份束縛,而是真正自由了。 去往妙峰山的路,也是她實現理想生活的路。沒有電影里非要給她當師傅的李慕白,也沒有父母非要她去嫁的面目可憎的魯翰林。效仿跳下志心石的千花公主,玉嬌龍也重生了,可以肆意舞劍,可以暢快淋漓地策馬奔馳於原野之中。她可以做自己,可以大笑之後吟出:

我本是

瀟洒人間一劍仙,

青冥寶劍勝龍泉。

任憑李俞江南鶴,

都要低頭求我憐!

參考文獻:

1. 王曉莉. 明清時期北京碧霞元君信仰與廟會[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05):108-114.

2. 鞠熙. 游觀入道:作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以明清碧霞元君信仰為例[J]. 民俗研究,2020(04):125-138+159-160.

3. 王度廬. 臥虎藏龍[M]. 北嶽文藝出版社. 2015.07.

4. 王曉莉. 妙峰山的茶棚[J]. 民俗研究,2002(01):75-85.

5. 韓書瑞(Susan Naquin),周福岩,吳效群. 北京妙峰山的進香之旅:宗教組織與聖地[J]. 民俗研究,2003(01):75-107.

6. 高壽仙. 明代北京社會經濟史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14年7月.

7. [美]韓書瑞.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1400-1900)[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年3月.

微信編輯|俞冰如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5e1b9d2b0f2a99e9be1f6c7d6a55ee.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