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人為本的

2023-12-20     新京報書評周刊

原標題:嚴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人為本的

在近日舉辦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獲得「終身成就獎」,這也是這一獎項首次頒給中國考古學家。對於這一獎項的頒發,現場頒獎詞中寫道:「這不僅是對嚴文明先生在推請問考古學科發展上的傑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不懈的向公眾宣傳考古學對於當代社會及人類共同未來重要性的肯定。」

嚴文明(圖片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官網)。

資料顯示,嚴文明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並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兼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國際史前學與原史學聯盟常務委員等,其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

資料還顯示,嚴文明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了洛陽王灣遺址、河南大司空村遺址、山東長島北莊遺址、河南鄧州八里崗遺址的田野考古和室內整理工作,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史、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文明起源、農業起源等方面都有所創穫,在多個方面引領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迄今為止,嚴文明已出版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研究》《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史前考古論集》《肖家屋脊:天門石家河考古發掘報告之一》《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長江文明的曙光》《中華文明的始原》《足跡:考古隨感錄》《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初階》《丹霞集——考古學拾零》《耕耘記——流水年華》《中國史前藝術》等一系列著作。

在這裡,書評君特別選取了嚴文明在2022年出版於文物出版社的《中國史前藝術》一書中的部分章節內容。文章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中國史前藝術》從考古學的角度介紹了中國史前的人體和動物造型藝術,總結了中國史前藝術的階段性特徵和地域傳統。作為一部研究中國史前人物和動物藝術之書,嚴文明希望藉此書,引起大家對中國史前藝術的興趣。

原文作者|嚴文明

《中國史前藝術》,嚴文明 著,文物出版社2022年9月版。

中國史前藝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人物、動物和幾何形圖案,而以後者為多,研究的文章和書籍也比較多。前兩類雖然也有所關注,但缺乏系統的介紹和研究。因此我想做一個初步的嘗試,希望能引起有關方面的興趣。中國有非常發達的岩畫,其中多有人物和各種動物。一般刻畫簡單,藝術水平不高特別是年代多不確定,難以取捨。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人為本的,在史前的藝術品中,人體藝術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之初或前,吉林的白城雙塔一期文化中便發現陶片上有人面紋。稍後在燕遼地區的興隆窪文化中便出現了石雕的人像和小型的人面形象。經過一段時期的醞釀,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達到了相當發達的狀況。使用的材質有石、玉、骨、蚌.陶等。技法則有雕、塑、繪畫、刻畫和鑲嵌等。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格,有的表現整體人形,有的只表現頭部或面部,還有一些僅僅是像人面的面具。有的重在體形,有的重在表情,有的則高度模式化,似人似神,似乎有神秘的宗教意味。內容可謂豐富多彩。

按照各地不同的風格,可大致區分為三大系統,並且各自形成長久的傳統。例如內蒙古赤峰地區與遼寧朝陽地區交界地方的紅山文化多陶塑裸體人像,明顯是秀肌肉。如今蒙古族的男子漢多膀大腰圓,摔跤的時候也是秀肌肉。仰韶文化的人面紋特重表情,陶塑人體和人頭也重表情。現在北方的漢人也重情感和儀表。南方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一肖家屋脊文化人頭像多擬巫鬼,楚越人也重巫鬼,現在的南方人也多信鬼神。這三個系統也明顯與罐文化、文化和鼎文化三個系統密切相關傳統的力量多麼神奇啊!

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史前時期都有人體藝術,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進一步發展,各地都有一些特色比較起來,中國史前藝術的特色更為鮮明。這裡在前兩期後面選了一些參照資料,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得比較明白了。

中國史前藝術中的動物形象是多種多樣的,有家畜家禽和野獸野鳥,有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等,還有想像中的龍鳳。藝術手法有繪畫、刻畫、石雕、玉雕、陶塑、泥塑和模仿動物的各種陶器皿。有時與人物形象的藝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我國史前人體和動物形象藝術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就全國而言,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年代和相應的考古學分期如下。

萌芽期: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

發展期: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前3500年;

繁榮期:新石器時代末期,約公元前3500~前2500年;

轉型期:銅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500前1800年。

萌芽期人體和動物形象的藝術僅見於我國東部地區,吉林白城雙塔一期陶片上刻畫的人面紋是現知年代最早的,似人似猴,稍晚在燕遼地區的興隆窪文化中多次發現人面形牌飾,造型多比較草率。個別人體石雕也十分簡陋,動物形象藝術也很原始,可見還處在一種萌芽的狀態。

發展期是人體藝術發展並臻於完善的時期,資料比較分散,主要集中於中原偏西的仰韶文化和燕遼地區的紅山文化,其他地區比較少。

繁榮期的繁榮有兩層意思,一是內容和風格的變化,二是分布地域的轉移。內容方面多模式化,與真實人體明顯有距離。材質高檔化,以玉雕為主,陶質其次,基本上不用彩繪。在分布地域上有向南轉移的趨勢,見於江淮地區的凌家灘文化,其次是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黃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晚期則更加偏西,主要分布於甘肅和青海東北部。燕遼地區則幾乎不見了。

轉型期的人體藝術資料比較零散,原先比較發達的地區幾乎都已斷檔。在內容上幾乎沒有整體人形,主要是人頭或人面,並且顯得很神秘以致被稱為神祖像。動物藝術則比較豐富,尤以肖家屋脊文化和石峁文化為最,技術上也有所進步。其他文化的資料則比較貧乏。

其中,繁榮期繼承秘澤文化的良渚文化別具一格,在高檔的玉器上往往刻畫出高度模式化的神人獸面紋。此外僅在南京浦口營盤山發現一件面帶微笑、頭戴軟帽的陶人頭。

良諸文化刻畫神人獸面紋的玉器有蹤、璧、鉞、柱形器、梳背和三叉形器等以玉蹤為主。例如一件最大的玉瓊四面各刻畫兩個神人獸面紋,每個人頭戴大帽,兩臂平抬,臂肘往內拐。胸部有一個獸面紋護胸,或解釋為神人騎在虎背上。滿身飾雲紋或是表示皮甲。口中的牙齒和手上的指甲蓋都刻畫出來了。可是整個神人獸面紋不到3厘米見方,簡直就是高水平的微雕作品!

良諸文化的這種神人獸面紋還有各種不同層次的簡化作品,整個良諸文化分布地區的貴族慕中都有隨葬,是良諸文化唯一的宗神,再沒有別的人像作品了。

營盤山遺址出土良諸文化陶人,《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反山墓地12號墓出土大玉蹤,《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反山墓地12號墓出土大玉蹤上的神徽或神人獸面紋,《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瑤山墓地出土玉牌飾上簡化的人神獸面紋,《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瑤山慕地出土玉山形器上刻畫的簡化神人獸面紋,《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反山募地出土鏤雕玉梳背上刻畫的簡化神人獸面紋,《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良渚文化禮服上穿綴的各種玉飾,《中國史前藝術》內頁插圖。

本文內容經出版方授權節選自《中國史前藝術》。原文作者:嚴文明;整合:何也;編輯:西西;校對:柳寶慶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時間的刻度:新京報年度好書20年》廣告。

2023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78本入圍書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392b5d09ad0eac7e6b39b2442cbc4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