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拖不得,一旦有4種症狀,多半是胃癌來臨!醫生:想要治癒並不難

2020-04-14   大醫本草堂

俗話說「十人九胃」,不少中老年人都有被胃病糾纏的煩惱。隨著生活壓力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飲食作息不規律,也常被胃部疾病找上門。

但很多人並未引起重視,覺得撐一下就過去了,或者隨便吃點胃藥就算了事。但胃部不適的背後,很可能藏著比較嚴重的疾病,比如:胃潰瘍

本期我們邀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李聞教授,給你分享老胃病養胃、治胃、防癌變的全程管理。

胃潰瘍:大水沖了龍王廟

胃潰瘍,到底是怎麼一種病症?估計大家腦海里也沒什麼畫面,不妨想像一下口腔潰瘍,即口腔黏膜周邊紅而微腫,出現了潰爛、缺損。當潰瘍發生在胃粘膜上,破壞了粘膜肌層,就形成了胃潰瘍

胃壁由四層組成

胃潰瘍病發範圍廣,可發生在胃角、胃竇、賁門和裂孔疝等部位。其發病人群雖以中老年居多,但可病發於各年齡層。據估計,我國約每20人中就有1人患過胃潰瘍。

1、胃潰瘍的發病機制

人體進食後,胃酸會將胃粘膜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活化成胃蛋白酶,繼而對食物蛋白進行分解消化。

但胃部本身也有蛋白質,胃粘膜就像一層保護罩一樣,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破壞胃部結構。

但當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與胃粘膜的防禦功能失去平衡時,胃酸和胃蛋白酶就可能會自我消化胃粘膜,導致黏膜下層甚至肌層的黏膜組織缺損,從而形成胃潰瘍

2、胃潰瘍的症狀表現

胃潰瘍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也可出現左上腹、胸骨或劍突後疼痛,這是因為潰瘍和周圍炎症受胃酸刺激,潰瘍部位肌張力增高或痙攣引起的。

胃潰瘍的疼痛常為脹痛、隱痛、鈍痛、灼燒樣痛,且多發生在餐後1小時內,1~2小時後逐漸緩解,下餐進食後循環。

胃潰瘍長期不管不顧,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甚至癌變

部分胃潰瘍患者(約10%~15%)或平時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止痛類藥物者,可能感覺不到疼痛,僅有腹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也可能以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作為首發症狀,而這些正是胃潰瘍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1、胃出血

約20~30%的胃潰瘍患者有過出血症狀,屬於胃潰瘍比較嚴重的情況。

當胃潰瘍侵蝕周圍或深處的血管,可引發血管破裂,導致不同程度的出血,輕者可出現黑便、嘔血,時間久了,也可能引發貧血等失血性疾病,嚴重者可能大出血,引發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胃穿孔

若不及時治療胃潰瘍,潰瘍處持續受到胃酸刺激,甚至一次飲食,就可能累及胃的全層,導致胃穿孔

潰瘍一旦穿孔,胃酸、胃的內容物就會進入腹腔,患者不僅會出現劍突下刀割樣劇烈疼痛,還可能引發瀰漫性腹膜炎,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因此,胃穿孔的患者一般都需要急診手術,修補穿孔部位,清洗腹腔。

3、幽門梗阻

如果潰瘍發生在幽門或幽門附近,黏膜水腫或潰瘍引起的反射性幽門環形肌收縮,可導致幽門狹窄,阻礙食物從胃裡排出,形成梗阻。

反覆的潰瘍還會引起粘膜纖維化,形成疤痕,而疤痕攣縮也可導致幽門變窄,形成梗阻,引起腹脹、腹痛、嘔吐等症狀。

4、胃癌

我國的胃潰瘍癌變專題研究組對全國各地3441例良、惡性胃潰瘍患者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發現:胃潰瘍的癌變率約為1.96%;而國外的報道為5%~10%,且有增高趨勢,最高統計數據達29.4%

癌變一般發生於潰瘍周圍粘膜,粘膜上皮細胞反覆破壞、修復增生,就會增加癌變的可能性。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屬於癌前病變,如果患者是中年以上男性,則更要警惕癌變。

【可能預示胃潰瘍惡變的信號】

疼痛改變。由規律的飯後疼痛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持續性隱痛

抗潰瘍藥無效。按常規服用的抗潰瘍藥治療一段時間後藥效不明顯甚至無效。

進行性消瘦。經常食欲不振、噯氣、嘔吐,短時間內體重迅速減輕。

短期內經常嘔血或排黑便。短期內如果經常發生嘔血或排柏油樣黑便,大便潛血持續陽性,可能預示癌變。

胃鏡是篩查胃部疾病的金標準,可以直觀地看到粘膜情況,及時發現癌變。建議胃潰瘍患者治療後也要定期複查,健康群體45歲以上也要進行胃鏡檢查。

胃潰瘍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說了半天胃潰瘍的危害,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胃潰瘍?其實,它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但與以下因素有所關聯。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大量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胃潰瘍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達80%~90%。而根除 Hp可促進潰瘍癒合,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

2、胃排空障礙

胃排空障礙,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中,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胃粘膜受損幾率,增加胃潰瘍風險。

3、部分藥物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導致胃黏膜損傷,約10%~25%的患者可發生胃潰瘍。

另外,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化療藥物、雙磷酸鹽、西羅莫司等藥物也可增加胃潰瘍風險。

4、不良飲食習慣

胃粘膜怕燙、怕涼、怕酒、怕辣、怕重口味,也怕堅硬飲食等等,胃潰瘍其實就是胃粘膜受損後引發的疾病。

此外,部分罕見的遺傳綜合徵、急性應激、長期精神焦慮、I型單純皰疹病毒局部感染等都可能導致胃潰瘍,需多加留意。如有胃部不適,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胃潰瘍可治癒,日常幾招護好胃

如果檢查確診為胃潰瘍,也不用太擔心,通過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等病因等內科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痊癒。

但由於飲食習慣、精神因素等都可誘發胃潰瘍,為防止胃潰瘍復發,生活中除了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少吃重口味食物,保持心情舒暢等,還可試試以下幾招保護胃健康。

1、胃粘膜「創可貼」:助修復,促新生

白芨性苦甘,微寒,歸肺胃肝經,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平時可用白芨泡水喝,或用白芨泡的水做菜,對修復胃黏膜有好處。

2、補充抗氧化劑:保護胃黏膜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不僅能促進代謝,還能保護胃粘膜,降低胃部病變風險。平時可適當多吃胡蘿蔔、南瓜、西蘭花、甜椒、西紅柿、堅果、瘦肉、乳類、蛋類等食物。

花青素也是強抗氧化劑,同時也是非常強效的抑菌劑,可防止細菌黏附在胃壁上,幫助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降低胃潰瘍風險。紫甘藍、桑葚、藍莓、葡萄、枸杞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花青素。

3、補充果膠:減少「毒素」傷害

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以減少其對胃粘膜的傷害。它也有利於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環境,進而減少胃病的發生率。蘋果、草莓、南瓜等都含有豐富的果膠。

4、中和胃酸

胃酸過多,是導致及加重胃潰瘍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於胃潰瘍或胃酸過多的人,一方面,要減少甚至避免山楂、粥、發麵饅頭、紅薯、甜食等食物的攝入,以免刺激胃酸過多分泌;另一方面,可適當食用鹼性的蘇打餅乾,以中和胃酸,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有些老胃病的患者,因為已經有十幾年的老胃病,犯病了自己吃點藥,好了就不管了,下次胃痛再吃點藥,最後發生明顯的便血或體重減輕,才去看醫生,這時已經是晚期胃癌了。太多人因為缺乏醫療常識,導致悲劇的發生。

老胃病,需要養胃、治胃、防癌變全程管理策略!

推薦大家好好看看這門課程,北京301醫院的權威專家專門錄製,整整12節課,讓你不用專門跑到北京301醫院排隊挂號,就能學習到權威專家的老胃病監測干預知識。

點擊下方專欄連結,立即免費試聽

跟隨我們一輩子的胃,需要你來好好養護

看完這些課,不僅能明胃癌的早期症狀、老胃病患者的最佳飲食方案以及老胃病患者的治療等諸多問題,讓你擺脫焦慮。

還能明白胃鏡檢查、胃潰瘍引起的其他併發症、胃癌分別有哪些表現,並且針對不同的人群,給出了對應的詳細可操作的防治技巧(吃、睡、補、按),以及對應的藥物。

當然,上面談的只是一般性鑑別,進一步檢查須作胃液分析、脫落細胞、大便潛血等試驗室檢查,以及X線鋇餐、胃鏡等特殊檢查。這些檢查與病人的病史、症狀和體徵相互對照,醫生才能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病人不僅作為一名被檢者,而且要作為一名合作者。無數事實證明,醫生和病人配合得好,是提高疾病確診率的重要一環。

防治胃癌也像其他癌症一樣,關鍵在於「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據觀察研究發現,從胃組織某部位的細胞開始發生癌變,到臨床上出現一定的症狀體徵,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由量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醫學上稱之為「癌前期「。而這一時期,也是治療效果最佳的階段。因此,如能注意胃癌的早期表現。則有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