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消化不好?1味中藥3個食療方,脾胃好了,氣血足了!

2020-04-11   大醫本草堂

脾胃是我們的「命根子"。人們常說"生命之樹長青",如果把生命看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無論生長在哪裡,它對生長的需求都是一樣的,即陽光、空氣和水,構成了人體健康的能量和物質基礎,而脾胃則是「氣血生化之源」,不言而喻,生命賴以持續的根本在脾胃。

中醫認為,如果一個人脾胃不好,就會氣血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處於富足生活下的「飢餓狀態」。怎麼理解呢?很多人為了多睡一點,情願不吃早餐,或者隨便在小攤上買點小餅一邊走路一邊往嘴裡塞,吃得太快,肚子很不舒服。

還有些人長期為了工作、學習或者玩遊戲,可以7、8個小時甚至數十小時不吃飯,肚子餓的咕咕叫也全然不理。炎熱的夏天,許多人為了爽口消暑,吃雪糕,冰西瓜,喝冰啤,冰汽水等,殊不知,把一個熱騰騰的胃給冰出了病態,爽了口卻傷了胃。

你的脾胃好不好察顏觀色就知道

看月牙

指甲上的月牙也稱健康圈,是觀察人體氣血循環狀況的窗口,是人體精氣的代表。正常的月牙雙手以8~10個手指上有半月痕為好,月牙要占指甲的1/5為佳,顏色以奶白色為健康,越白越好,代表精力旺盛。

月牙面積小於1/5,則提示脾胃消化功能欠佳、精力不足。指甲沒有月牙的人,及時暫時沒有健康問題,也需要及時補養身體。如果只有拇指有月牙的情況,說明身體氣血已經處於透支狀況。月牙呈灰色,提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較弱,容易引起貧血,疲倦乏力。

看手掌

生命線就是反映人體生命狀態的主線。生命線起源於食指與拇指之間,呈現拋物線形,一直延伸至手腕線。正常的生命修長、紅潤、清晰、有光澤、粗細適中,起始端較粗大、深刻,末端自然趨細,並呈弧線自然向下彎曲,以無雜紋,無斑點,無分支、分叉為最佳。生命線呈現淡紅色的人,代表身體氣血充沛,身體健康。

生命線紋理淺細、發皺、發淡、弧度小、艮區鬆弛、生命線起點偏向拇指根,多是脾腎功能不足、消化系統功能低下或性能力下降的表現。這種人易發生低血壓綜合徵和疲勞綜合徵,稍一勞作,就會覺得身體不堪承受。

如果生命線上段和中段有島紋,末端有羽狀線或島紋,代表脾胃有病變,如消化不良、脾胃氣血虛弱等。生命線中段接近大魚際處有青筋俘露現象時,提示胃腸功能紊亂或者便秘。

脾胃也分陰陽失衡

脾陽虛:脾陽虛是指脾的陽氣衰而陰氣過盛的病理現象。

舌頭淡而胖或有齒痕,大便不成形,畏寒怕冷,精神不振,脈象沉細,陽氣不足。

脾陰虛:脾陰虛是脾臟陰液不足、濡養失職、運化無力所表現的症狀。

脾陰不足,運化受累,就會不思飲食,口淡乏味,食後腹脹;由於脾的運化失調,人體得不到營養,就會氣血不足,則疲乏無力;陰液虧虛,則身體消瘦;口乾、尿赤、無心煩熱、脈細數。

胃陽虛:胃脘冷痛不斷、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後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冷肢涼、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等胃虛寒證。

胃陽虛的人應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荔枝、南瓜等溫熱性食物。

胃陰虛: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大便乾結、胃脘隱痛,或脘痞不舒,或乾嘔見逆,舌紅少津等胃虛熱證。

胃陰虛的人要補陰,宜吃蘋果、銀耳、百合、番茄、鴨肉等性涼的食物。

養好脾胃百病除,吃對食物勝過藥補

1、蓮藕

中醫認為,生蓮藕可以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等。煮熟後的蓮藕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尤其是蓮藕加工成藕粉,更是老年人的食補佳品,又很好消化,有養血、止血、調中開胃之功。對於貧血的人喝點鮮榨的蓮藕汁,貧血症狀會得到改善,如果生蓮藕汁吃不慣,可以煮成湯來喝。

2、綠豆

夏季暑熱盛行,中醫認為,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消暑、厚腸胃的功效。綠豆還能健腸胃,綠豆能清腸胃之熱。脾與胃又互為表里,脾屬陰喜燥惡濕,胃屬陽喜潤惡燥,一旦我們過食肥膩之物,胃就會生熱,這時性寒涼入胃經的綠豆,最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用綠豆熬粥最能起到降胃火的作用。

3、豌豆

豌豆味甘、性平,具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強心利尿的作用。豌豆含豐富的VA,VA有潤膚的功效,適合皮膚乾燥者食用。用豌豆+陳皮+蕪荽加水煎湯,分2~3次服用,此方能益脾和胃、利濕。用於濕濁阻滯,脾胃不和,吐瀉轉筋。

4、芡實

芡實有補脾胃和澀精、止帶、止瀉的作用。芡實能暖我們的脾,如果過於寒涼飲食、起居無常或淋雨受寒導致我們的脾系統功能失常,出現腰酸膝痛,濕痹等疾病,用芡實治療效果較好。

脾虛久瀉患者可以用芡實+蓮子+山藥+薏米,熬粥,連渣分2次服,效果很好。也可以補氣血,健脾,調和脾胃。

5、山藥

最後養好脾胃吃飯要多樣化,要按時吃飯,吃飯前可以喝幾口湯,讓腸胃潤滑,再吃飯。每日的心情要保持平和,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切勿喜怒無常。每日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做瑜伽、拉筋,都能增強食慾,促進消化。

王鴻謨攜5位名醫聯合打造精品養生課

養脾胃就要找對方法,其實在養脾胃方面,中醫還有很多的名方,對養脾健胃超管用,小編推薦你好好看看這門課——《脾胃一強壽命長!名醫教你調脾胃》

點擊下方免費試看課程

王鴻謨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名老中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生物醫學特徵辨識學會副主席,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分會委員,《中華臨床醫藥雜誌》副總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養生專家。

王鴻謨教授從事中醫教學、醫療、科研等工作40多年,擅長察色切脈診病,針藥並用治癒疑難重病。在創建中醫色診學、診法客觀化、完善辨證體系、還原構建經絡系統、體表-內臟多層次對應相關等方面多有建樹,取得了公認的學術成績,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研究成果為中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知道養脾胃的重要性,那麼該如何調養呢?王鴻謨教授攜5位專家專門製作了8節養脾健胃知識,全面覆蓋脾胃問題。讓廣大朋友們遠離胃酸胃痛、脾虛潰瘍、腹痛腹瀉等常見脾胃疾病。

另五位專家分別是:

逯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 主任醫師

陳濟德 山東省無級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專家 主任醫師 教授

李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

李軍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王志斌 北京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副主任醫師

這門課就是要幫助大家,正確的認識脾胃和人體,各個系統、各個臟腑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生活中怎麼樣科學合理的養脾健胃

課程大綱


看完這些課,不僅能明脾胃疾病的早期症狀、脾胃不和人群最佳的飲食方案以及脾胃疾病的治療等諸多問題,讓你擺脫焦慮。

還能明白胃炎、胃潰瘍引起的其他併發症、脾虛分別有哪些表現,並且針對不同的人群,給出了對應的詳細可操作的脾胃不和防治技巧(吃、睡、補、按),以及對應的藥物。

這時,你可以選擇在家先聽聽醫生怎麼說,戴上耳機就能隨時隨地觀看課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時間,花個幾分鐘就好,每天了解1個脾胃不和小知識,防治脾胃疾病很輕鬆!

科學、靠譜、值得看,名醫親授,在家就能獲得專家建議

最省心、靠譜的做法還是聽聽醫生的建議。

現實中,很多人會問朋友,結果對方也只是道聽途說。也有人會自己去網上查,然而又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分辨網上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結果一不小心就錯信偏方,沒效果還傷身。

可很多人要麼沒時間去醫院,要麼每次去都是「排隊2小時,看病5分鐘」,很多疑惑都還沒來得及問,就讓回來了。

而這門課,就能解決你關於脾胃疾病的各種疑惑,懷疑自己有脾胃疾病,想防治脾胃疾病,都適合看這個課。

平常注意脾胃特別怕冷,怕濕,也怕撐,怕甜,所以說不要著涼,不要吃得太多,不要吃得太甜,潮濕的地方要少去,另外酒要少喝,辣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