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壓力大、吃飯不規律、不愛運動……這些是不是你這一年的日常?
忙忙碌碌的一年畫上句號,快節奏的生活讓脾胃越發「吃不消」了:便秘、胃痛等毛病越來越普遍。作為健康的「根」,脾胃功能受損,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養脾胃是中醫的「拿手活」。專家給不同地域的人定製一套「調脾胃良方」,教你安撫容易鬧脾氣的脾胃。
作為兩個獨立的器官,脾和胃之間的關係卻極為親密。
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消化吸收,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胃功能不好,會影響脾的運化。容易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造成永久損害。
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要判斷脾胃健康,可以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來看出脾胃問題。
1、臉色是否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2、鼻頭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
如果鼻頭髮紅,證明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口唇是否乾燥無血色
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是否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5、睡覺時是否流口水
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6、睡眠是否高質量
俗話說,「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精神狀態是否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水土、環境和飲食習慣,導致不同地域人群的脾胃各有特點,調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東:多吃點甘
東部地區天氣多陰雨連綿,氣候寒濕,容易導致脾胃濕寒。東部調理脾胃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飲食宜甘溫
甘味的食物對脾胃有較好的調養作用,平時可多吃點山藥、扁豆、芡實、薏米等。
結合冬季氣候寒冷的特點,宜選用性味甘溫的食物,如大棗、板栗、南瓜、熟藕、蝦、羊肉等,健脾胃的同時能溫陽散寒。
避免寒涼辛燥
應少食或避免寒涼、辛燥的食物,如紫菜、貝殼類、蟹、菠菜、竹筍、辣椒、韭菜以及煎炸、烤制類食品等。
西:先暖後養
冬季,西部地區氣候更加乾燥,頻繁到來的冷空氣容易給身體「冷刺激」,進而使脾胃腸道發生痙攣性收縮,消化系統跟著出現功能失調。
1、避免過度進補
很多西部地區的居民在冬季有進補的習慣,愛吃肥甘厚味。實際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平時就已經營養過剩,不用另行進補。
2、增加熱量
冬季養脾胃,要注意「暖」,不吃或少吃生冷及苦寒食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以保證熱能供給。
南:健脾祛濕
嶺南地域的氣候特點為「濕」和「熱」。因此,嶺南地區脾胃疾病人群常見脾虛濕蘊、脾胃濕熱體質,調理方法多採用健脾、清熱、祛濕等治療。
內服法
嶺南盛產豐富多樣的中草藥,形成了嶺南特有的「南藥」。比如,五爪龍、火炭母、素馨花、雞骨草、木棉花、雞蛋花、布渣葉、白花蛇舌草、紫珠草、毛冬青等,都可以用來對症調理脾胃。
外治法
嶺南地區常採用貼敷、按摩、燙熨等方法,通過中藥和穴位,將藥物直接作用於局部臟腑,活血通絡。
比如,貼敷足三里、內關、上脘、中脘、天樞等穴位,可以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按摩湧泉穴,可以激發腎氣。
北:溫補少辣
高鹽高脂是北方飲食的代名詞。由於長期吃肉,不少人脾胃易濕熱,表現為口苦、口臭、胃酸、腹脹、大便黏等症狀。
部分北方人喜歡吃涼,由於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常造成脾胃虛寒,表現為腹脹腹痛、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畏寒喜暖,老人和小孩多見。
忌吃生冷
對於脾胃虛寒者,飲食忌食涼、冷、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溫補的小米、麵食等,少吃大米等偏寒的主食,並做到少食多餐。
控制飲食
對於脾胃濕熱的人群,以控制飲食為主,避免油膩、辛辣。有些北方人喜好吃腸、肚之類的食物,應儘量忌口。
胃內濕熱容易滋生幽門螺桿菌,發生胃炎、潰瘍、萎縮性胃炎甚至癌變的幾率也隨之增高。所以,飲食要加大蔬果和水的比重,以改善胃內環境。
養脾胃就要找對方法,其實在養脾胃方面,中醫還有很多的名方,對養脾健胃超管用,小編推薦你好好看看這門課——《脾胃一強壽命長!名醫教你調脾胃》
點擊下方免費試看課程
王鴻謨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名老中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生物醫學特徵辨識學會副主席,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分會委員,《中華臨床醫藥雜誌》副總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養生專家。
王鴻謨教授從事中醫教學、醫療、科研等工作40多年,擅長察色切脈診病,針藥並用治癒疑難重病。在創建中醫色診學、診法客觀化、完善辨證體系、還原構建經絡系統、體表-內臟多層次對應相關等方面多有建樹,取得了公認的學術成績,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研究成果為中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知道養脾胃的重要性,那麼該如何調養呢?王鴻謨教授攜5位專家專門製作了8節養脾健胃知識,全面覆蓋脾胃問題。讓廣大朋友們遠離胃酸胃痛、脾虛潰瘍、腹痛腹瀉等常見脾胃疾病。
另五位專家分別是:
逯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 主任醫師
陳濟德 山東省無級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專家 主任醫師 教授
李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
李軍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王志斌 北京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副主任醫師
這門課就是要幫助大家,正確的認識脾胃和人體,各個系統、各個臟腑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生活中怎麼樣科學合理的養脾健胃。
看完這些課,不僅能明脾胃疾病的早期症狀、脾胃不和人群最佳的飲食方案以及脾胃疾病的治療等諸多問題,讓你擺脫焦慮。
還能明白胃炎、胃潰瘍引起的其他併發症、脾虛分別有哪些表現,並且針對不同的人群,給出了對應的詳細可操作的脾胃不和防治技巧(吃、睡、補、按),以及對應的藥物。
這時,你可以選擇在家先聽聽醫生怎麼說,戴上耳機就能隨時隨地觀看課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時間,花個幾分鐘就好,每天了解1個脾胃不和小知識,防治脾胃疾病很輕鬆!
科學、靠譜、值得看,名醫親授,在家就能獲得專家建議
最省心、靠譜的做法還是聽聽醫生的建議。
現實中,很多人會問朋友,結果對方也只是道聽途說。也有人會自己去網上查,然而又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分辨網上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結果一不小心就錯信偏方,沒效果還傷身。
可很多人要麼沒時間去醫院,要麼每次去都是「排隊2小時,看病5分鐘」,很多疑惑都還沒來得及問,就讓回來了。
而這門課,就能解決你關於脾胃疾病的各種疑惑,懷疑自己有脾胃疾病,想防治脾胃疾病,都適合看這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