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放花千樹: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散考

2024-01-21     冷炮歷史

原標題:夜放花千樹: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散考

夜放花千樹: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散考

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發布

對德國而言,1943年中,隨著非洲軍團於突尼西亞被全殲,英美在西西里登陸,在庫爾斯克會戰虎頭蛇尾的收場後,盟友義大利倒戈,東西兩線戰場戰略主動權已被徹底拱手相讓。

不同於用大縱深進攻反覆蹂躪德國陸軍各個集團軍群千瘡百孔防線的蘇聯人,西線盟軍以更為直接的空中優勢,切斷了各條第三帝國的戰爭動脈。43年下半至來年夏季,英美發動了十餘次對各個德國重工業區單日投彈量超1500噸的戰略轟炸行動,同期阿爾凱特工廠三號突擊炮大量減產(實際產量1430輛,理論產量3000輛)即為後果之一。

除此之外,伴隨著盟軍每一次地面行動,英國皇家空軍或美軍陸航的近距離空中支援(CAS),更讓德軍一線作戰部隊痛不欲生。無數寶貴的裝甲車輛和重要補給物資在運輸過程中就被盡數摧毀。

在鐵路運輸途中被空襲摧毀的裝甲車輛。

根據實際情況,德國武器局(Waffenamt,WaA)提出,在不考慮地形的情況下,一個編有96輛坦克的裝甲營展開隊形後,至少要占用2x1.2km大小的空間,由此,防空火力必須能夠覆蓋這片空間上方3-4km高的空域,才能保證作戰行動的進行。然而,裝甲車輛自帶的高射機槍射高不足,坦克內部也沒有多餘的空間用來加裝防空武器。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為每個裝甲團配備18輛可以伴隨推進的四號底盤裝甲自行高炮。1943年9月,防空坦克原型車完成,10月16日,在庫默斯多夫(Kummersdorf)試驗場,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觀看演示後,對四號底盤防空坦克的性能十分滿意,隨即拍板,要求在1944年4月前將其投產。這便是著名的四號防空坦克「家具車」( Möbelwagen)。

庫默斯多夫陸軍試驗場(Heeresversuchsstelle Kummersdorf)遺址建築。

然而,「家具車」作為臨時過渡產品,從1944年3月投入使用開始,就暴露出了不少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兩點,1是從行軍狀態切換到戰鬥狀態耗時過長,2是戰鬥狀態下乘員完全暴露在外,並不適合跟隨坦克投入進攻作戰。相比之下,擁有4門20mm炮的四號防空坦克「旋風」的炮塔設計更加成熟優秀,如果能將單管3.7cm Flak 43高射炮搭載在類似「旋風」的炮塔上,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這便是四號防空坦克「東風」。

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採用了全包圍式的六邊型炮塔,炮塔座圈仍與普通四號坦克保持大小相同(後來的四號防空坦克「球形閃電」將座圈擴大至1855mm)。這個六面炮塔被暱稱為「餅乾罐」(Keksdose)。「東風」原型車的主炮直接取自「家具車」,炮塔由軟鋼而非裝甲鋼製成,安裝在一台底盤號(Fgst.Nr.)83898的翻新四號坦克G型上。這台「東風」的諸項測試事宜由馮·澤赫爾-托斯伯爵上尉(Lt. Graf von Seherr-Thoss)全權負責,1944年7月27日試射正常後,9月被送往西線進行野戰測試。

「東風」防空坦克原型車檔案照片,注意車體上非常粗糙的克虜伯工廠式樣防磁。

澤赫爾-托斯伯爵與「東風」原型車。

威龍模型編號6746的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模型,理論上表現的就是這輛原型車,但實際結果是開發人員又把套件做成了一道特徵雜糅的亂燉。

前線的燃眉之急之下,「東風」並未像以往大多數德國裝甲車輛一樣,在量產前經歷無休無止的測試。1944年9月6日,100輛「東風」的訂單被發往德意志軋鐵廠(Deutsche Röhrenwerke),由其下屬的杜伊斯堡鋼鐵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 AG-Werk Stahlindustrie,Duisburg)製造。按計劃,它們將裝上克虜伯(Krupp-Gruson,Magdeburg)翻新或新生產的四號坦克底盤。同時,先前負責生產四號防空坦克「旋風」(Wirbelwind)的薩岡東廠(Ostbau-Sagan,位於現波蘭西部城市Żagań),也應當承擔了一部分「東風」的生產任務。

A為德意志鋼鐵所在地,B為克虜伯所在地,C為Ostbau所在地。

在理想狀況下,為了填補即將停產的「家具車」和量產一延再延的「球形閃電」之間的空窗期,第一批35輛「東風」應於1944年11月出廠,後續40輛則應當在12月到1945年1月間完成。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根據1945年1月30日的檔案顯示,德意志軋鐵廠的生產計劃表上,仍然只生產了20輛「東風」(如果計劃能按時完成,那麼之後的2月應該生產30台,3月生產40台,4月生產10台)。不久,由於盟軍和蘇軍的逼近,各地陷入混亂,最終工廠搬遷至蘇台德地區的特普利茲-束瑙(Teplitz-Schönau,今捷克特普利采Teplice)。目前能夠確定的是,1945年3月有7輛「東風」出廠。而「東風」除去原型車的生產總數,應大致在30-40輛。

接收的3.7cm防空坦克可能為「東風」(也可能是「家具車」)的單位有:

1945年2月,4輛,SS第503 重裝甲營;

1945年3月28日,4輛,第25裝甲師;

1945年3月28日,4輛,第502重裝甲營;

1945年3月30日,4輛,第512重型坦克殲擊車營;

1945年4月1日,6輛,比勒費爾德特種裝甲防空連;

1945年4月14日,5輛,克勞塞維茨裝甲師;

1945年4月15日,6輛,第18坦克殲擊車營。

1945年出現的裝甲防空排示意圖,混編「旋風」和「東風」各四輛。另有一種特種裝甲防空連(Panzer-Fla-Kompanie. z.b.V)編制,由一排6輛「球形閃電」、二排6輛「東風」,3排4輛「旋風」混編而成。

Nuts & Bolts提出,由於「東風」炮塔的形狀,直接安裝在四號坦克的標準炮塔座圈上,會導致發動機蓋板無法開啟,除非安裝全新的上車體頂板,將炮塔座圈連同無線電操作員的艙口向前移動。這一結論三人成虎,幾乎變成了經典迷因。從常理推斷,「球形閃電」因為需要更換頂板和座圈,安裝新式炮塔,種種延誤之下,只製造了屈指可數的幾輛,德國人沒理由再在「東風」的生產中畫蛇添足。況且事實證明,所謂「炮塔會干擾發動機艙門開啟」完全是不成立的。

在本就屈指可數的產量下,四號防空坦克「東風」留下的實車照更是鳳毛麟角:

Stahlindustrie或Ostbau工廠總裝線上正在組裝的「旋風」和「東風」。

原型車,與一些「旋風」一道停放。

507重裝甲營在新貝納特基(Nové Benátky,今捷克伊澤拉河畔貝納特基)遺棄的兩輛東風。

NovéBenátky於公元1346年建鎮,鎮名字面意思是「新威尼斯」。紅箭頭指向的特普利采即為「東風」最後的生產地,蘇台德地區的特普利茲-束瑙。

這兩輛「東風」應當出廠於45年2月至3月間。雖然根據上文,507重裝甲營在此期間接收3.7cm防空坦克的信息並未被錄入檔案。但在第三帝國大廈將傾的混亂中,缺少記錄肯定是常有的事。

根據照片,可以簡單歸納出四號防空坦克「東風」實車的幾點特徵

1、大量由舊型號車體的四號坦克改裝而成;

2、也存在新造的最後期三托帶輪的四號J底盤直接生產為東風。

507重裝甲營這輛車同時擁有簡化型起吊鉤和較早期四號坦克J型的鑄造式帶通風口變速箱檢修艙門。

3、車尾有兩個類似犀牛或家具車樣式的備用路輪掛架;

4、車體右側有可以被簡單推測為備用炮管收納用的儲物箱。

除此之外,所有四號防空坦克的車體都由克虜伯製造,所以它們也必然安裝了克虜伯式的四號坦克翼子板,並肯定有部分使用四號突擊炮式樣的全鋼托帶輪,L形變速箱檢修艙門把手和帶有彎頭的直筒排氣管。

克虜伯廠式樣翼子板。

尼伯龍根工廠式樣翼子板(示例均為四突)。

威龍模型3D圖,可以明顯看到克虜伯產品前段有劇烈折角,而尼廠以平滑的曲線過渡。

四號突擊炮最後期型式樣的全鋼托帶輪。

帶有彎頭的直筒排氣管。

L形變速箱檢修艙門把手。

然而,根據已有的照片,「東風」車體左側細節完全不得而知,所以大部分復原方案都呈現了一個幾乎空無一物的左側翼子板。

但如果這樣,車尾的兩個備用路輪掛架就完全不合邏輯——在45年初,沒有理由不使用標準制式備用負重輪箱,簡單輕鬆地將它的鐵皮結構焊接在車體左側翼子板上,為何要捨近求遠,付出更多工時把鋼筋彎折成形,再大費周章地固定於車尾裝甲板——畢竟在克虜伯主要的四號底盤產品,四號突擊炮上,即使戰鬥室占據了可用的翼子板空餘寬度,標準制式備用路輪箱仍然通過一個附加支架安裝在側裝甲和裙板之間。

除非存在一種可能,某輛送往克虜伯廠返修的四號,在準備重造為「家具車」的過程中,又被調撥到「東風」的生產線上,最終完工後被分配至507重裝甲營。這就解釋了它為什麼安裝有車尾備用路輪掛架——因為「家具車」全新的上車體為了配合四面裝甲板,幾乎與翼子板同寬,而裝甲板是需要收放的活動部件,所以備用輪只能放置在車尾。邏輯上,重造過程中,先安裝車身周圍各種零碎附件,再將原有的四號坦克上車體拆除更換新戰鬥室,也十分合理——最複雜費事的工作,通常被安排在最後。

威龍編號6550的四號防空坦克「東風」模型基本延續了這個思路,在隨車工具安排上完全比照「家具車」設置。長短撬棍並排和車尾千斤頂枕木固定位特徵都是「家具車」獨有。

如果想要推測1945年使用四號坦克J型底盤的新造「東風」具體特徵,唯一的可能的路徑是經由四號防空坦克「球形閃電」——它和「東風」擁有同樣的克虜伯底盤,同樣由杜伊斯堡鋼鐵工廠製造,也同樣產量極少。有理由認為,「球形閃電」和「東風」有非常接近的車體特徵。

柏林這輛「球形閃電」殘骸照片就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在1處,千斤頂固定扣的位置和結構都與「家具車」樣式基本相同,但首上裝甲並無現有復原方案設想的牽引鋼纜固定具;在2處,表現了非常明顯的克虜伯四號突擊炮最後期式樣托帶輪;在3處,左側翼子板上方空無一物。

威龍「東風」模型就基本按照Panzer Tracts書中復原方案呈現。

普通的四號坦克J後期型的鐵皮備用負重輪收納箱就安裝在第二托帶輪上方。

另一張「球形閃電」的殘骸照片更加珍貴——它提供的後部視角,既證明克虜伯新造四號車體車尾並不安裝備用負重輪,又恰好拍到了千斤頂枕木安裝基座和安裝有彎頭的排氣管消音器。

對比威龍模型。

雖然生產廠家不同,四號坦克殲擊車的排氣管彎頭和四號突擊炮基本一致。

至此,四號防空坦克「東風」的大部分細節已水落石出。如此爬羅剔抉的根源是,「東風」並未留下實物,也沒有清晰的照片以參考炮塔內部布局,目前所有復原都來自對「旋風」「家具車」「球形閃電」特徵的參考和推測。可能未來某天,歐洲某處發掘出的「東風」殘骸,推翻了現在的一切結論……但無論如何,從寫滿枯燥數據的檔案故紙堆里,饒有興味的研究者們,把握住了此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89788fee4956d77f705fa4100dd76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