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大典:古代君王們的自我打賞工程

2024-01-15     冷炮歷史

原標題:​封禪大典:古代君王們的自我打賞工程

封禪大典:古代君王們的自我打賞工程

眾多周知,古代大一統帝國治下,往往需要維持許多巨型工程。不僅花銷不菲,而且往往有非常深遠影響。從防禦遊牧入侵的長城,到疏通南北經濟的大運河,乃至籠絡知識階層的科舉考試,至今都許多思維流傳。

相比之下,封禪大典就很容易被人忽視。但只要君王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偶像包袱,就免不了斥巨資前往泰山之巔,以上蒼的名義自封為聖。

封禪創始人

五嶽山脈的地理概念 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早在先秦時代,地理上的五嶽概念已基本成型。除後來被賦予特殊地位的泰山外,嵩山、華山、衡山和恆山都被標記出來,充當核心文化圈的邊界符號。周禮下的王侯將相們,經常率眾登山,舉行各類祭天儀式或結盟會晤。

所以,當時的泰山在政治文化領域並不凸顯。許多小諸侯的轄區並不與五嶽接壤,也能就近找觸及到的最高峰祭祀,根本沒必然專程去東方的齊國借場地。

先秦諸侯可以選擇任意山頂舉行祭祀

然而,上述狀態到公元前221年就戛然而止。作為大一統時代的開闢者,秦始皇首次跑到泰山辦封禪大典。這首先是因為秦國的京畿遠在西北,而嬴政經常要在各地間巡遊,鞏固得來不易的勝利果實。其中,坐擁泰山齊國故地是到最後才被兼并,還收留過很多先前敗亡的五國諸侯,自然被視為反抗力量的潛在策源地。其次,當地自西周封建以來就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比較繁盛,足以在物資和精神層面上同步滿足儀式所需。

於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就在齊國儒生與術士們的簇擁下完成。雖然秦始皇的萬年統御夢沒有實現,但皇帝頭銜、帝國制度和相關禮儀都被後世所繼承。他的寶貝兒子胡亥就如法炮製,在公元前209年跑去齊地登頂。奈何僅僅過了2年,大秦帝國便在群起攻之下覆亡。

秦朝並沒有因首創的封禪大典而萬世一系

封禪奠基人

漢朝初年的帝王們致力於恢復經濟 對封禪沒有興趣

漢朝初年,天下凋敝且皇室財力有限。無論是奪取天下的劉邦,還是相對低調的文景兩帝,都不希望自己的政治形象與暴秦掛鉤。因此,耗費巨大的封禪典禮被短暫擱置。直到心高氣傲的劉徹登基,才將泰山之巔的儀式拔高至新高度。

根據史書記載,劉徹在其漫長的執政生涯內,曾先後舉行過8次封禪大典。考慮到西漢的都城仍在關中,且古代的交通技術不夠發達,那麼每次往返的費用一定相當高昂。只是因為漢武帝將更多財富投入對外戰爭、賞賜寵臣或大興土木,才不至於被批評家們輕易挑刺。

漢武帝的個人野心 促成封禪大典的復活

漢武帝如此痴迷於封禪,並非只滿足於形式上的自我陶醉。當時,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學說流行起來,讓原本沒落的儒家獲取皇帝青睞,迅速躍升成官方欽定的理論指導。加之武帝打破文景時代的對外妥協政策,對內又寄出削弱諸侯宗室的推恩令,必然要用嶄新思想強化個人權威。以至於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跑次泰山,乃至駕崩前兩年還樂此不疲。

至此,封禪大典不再是暴秦父子們專屬,幾乎成為任何皇帝都能觸及的天人相交盛宴。而且在單純的政治宣誓目的外,還另有一層求仙拜神內涵。畢竟,當初發明儀式的秦始皇,就命手下四處搜羅永生秘訣。後來奠定儀式的漢武帝,本身又是長壽君主的代表。故而幾乎每位登頂泰山的統治者,或多或少都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真誠訴求。

漢武帝的8次封禪 沒能擋住西漢王朝的國力衰退

封禪的准入門檻

秦皇漢武的光輝履歷 給封禪典禮設置了很高門檻

當然,由於秦皇漢武的履歷過於耀眼,所以在無形中為封禪大典設立了很高門檻。作為至高認證儀式,必須要求參與者有足夠拿得出手的成績。例如創立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就是憑軍功戰績重建河山,終結了赤眉、綠林滿地走的混沌亂世。所以才有底氣登頂,將神聖的自封藝術發揚下去。

另一方面,生於和平時代的君主,也能憑藉風調雨順的成績單謀求封禪。比如年代更晚的漢章帝與漢安帝,從未指揮過任何對外寇的戰役勝利,也沒有靠雷霆萬鈞的手段剪除內敵。但朝政較為穩定、經濟恢復顯著,故而能在無人掣肘的情況下趕往泰山。直到後來者陷於宦官、外戚間的血腥當政,遭遇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又再度便的無人問津。

光武帝劉秀延續了被擱置多年的封禪大典

換句話說,封禪雖有重大意義,但絕非每個皇帝都能如願獲取舉辦資格。本身就需要滿足一定的客觀條件才具備充分說服力。這就硬生生將一眾三國、南北朝時代的君主們攔在門外。他們要麼不曾將泰山納入統治範圍,又或是沒能完成大一統帝國的重新構建。甚至有可能是不尊儒學的蠻化軍閥,對儀式的神聖性、必要性都毫不在意。

公元595年,隋文帝楊堅 挾攻滅南朝之餘威,開始大張旗鼓的推出科舉考試製度。鑒於大規模戰事已經平息,儒學的政治重要性再度凸顯,才重啟中斷達四個世紀的封禪儀式。但異常諷刺的是,由他親手創建的王朝居然也二世而亡,亦如當初發明典禮的嬴政暴君。全天下重歸亂世,在滿地都是軍閥草頭王的拉扯中飽受煎熬。

隋文帝重開封禪傳統 喜提二世而亡大禮

不過,更為詭異的劇情則發生在唐朝。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為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長兄篡位,一直想為自己辦場盛大的封禪典禮。不料精力都被要務所占據,根本沒空去齊國故地慶功。從最初對突厥人的逆襲防禦反擊,到後來攻打高句麗失敗,幾乎沒能讓他的軍隊遠離前線,也就始終未能如願去泰山搞自我認證。

倒是兒子唐高宗懂的抓緊時間。他在公元666年擊敗西突厥後,立刻組織隊伍趕往山東,舉辦籌備已久的曠世大典。由於邀請到不少來自突厥、日本、新羅和西域城邦的使節,陪伴自己一同蒞臨巔峰,完成了歷史上最熱鬧、最具有國際化特色的一次封禪典禮。

由於外邦使節眾多 唐朝的封禪典禮最具國際化風範

豈料慫恿高宗大操大辦的主謀,便是後來榮登寶座的武則天。由於只是一節女流,她也在上位後非常擔心自己的合法性難題。於是絞盡腦汁,準備命人大張旗鼓的將自己抬上泰山封禪。奈何帝國在改名大周后就兵禍不斷,近乎要將過去幾代人的努力成果都奉還出去。最後只能改打擦邊球,將儀式舉辦地放在嵩山。

讀者看在這裡,千萬不要低估一次封禪所需的資源成本。儘管李唐在洛陽設有東都,卻依舊距山東腹地有很長距離。而且帝王出行必須有相應排場,即便輕車簡從都是一眾多輜隊伍,代價不亞於進行一場軍事遠征。沿途各地需根據行程表做大量準備工作,直接影響到普通百姓農作規律。在那個在靠天吃飯的時代,如此任性的破壞力是可想而知。

玄宗皇帝在開元盛世進行了唐朝的最後一次封禪

公元725年,重開李氏江山的唐玄宗正沉浸於開元盛世之中。或許是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可比劉秀,國內外的正經條件也相對穩定,便前往泰山舉行唐朝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封禪。奈何依然逃不掉「晚節不保」魔咒,因安史之亂淪為後人筆下的「由盛轉衰標識符」。

到了公元1008年,宋真宗舉辦了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封禪大典。由於三年前剛剛與遼國簽下《澶淵之盟》,又實在拿不出其他什麼值得一書的功績,就只能採取各類非常規手段,多次派人到皇宮大殿附近放置天書。不料在執政末期突遭妖帽妖風波,算是被命運給小小的打臉了一下。

為獲得封禪資格 宋真宗不得不親手捏造祥瑞

封禪的終結

宋朝滅亡 宣告了傳統封禪大典的終結

公元1038年,党項人的西夏王國異軍突起,北宋朝的太平盛世在實際上趨於完結。宋真宗的繼任者們整日為戰敗和軍費發愁,又頂不住儒學臣子們的制度性批評,徹底失去看封禪可行性。等到徽欽二帝永久北狩,康王趙構衣冠南渡,就連典禮場地都無法預留。

作為典型的異族統治者,12世紀的女真人和13世紀的蒙古人都對封禪大典沒有興趣。尤其是後者,本有相當充分的碰瓷條件,卻無任何情緒搞此類認證表演。這倒不是說兩朝精英里沒有孔孟信徒,僅僅是因為儒學的重要性不若以往,故而在號召力、必要性方面都一瀉千里。即便是高舉漢家大旗的明朝,同樣對前宋腐儒們的行為藝術嗤之以鼻,硬生生將封禪大典埋進歷史的故紙堆。

乾隆10次上泰山祭祀 卻不敢在用封禪之名

比較搞笑的是,17-18世紀的滿清雖源自異族,倒是對儒家的大典有濃厚興趣。於是,前有康熙2度上山,後有乾隆10回登頂。或許是考慮到典禮自帶「詛咒效果」,往往只對外宣稱是祭祀,而不再敢使用封禪一詞。但愛新覺羅家的江山,還是在這段高潮後步入低谷。

到了現代,就時帝王家的封禪典禮皆成過眼雲煙。泰山的文化地位卻不降反升,依託經濟發展和旅遊業興起,成為無數大眾的採風優選。他們以登上頂峰為榮,懷著樸素的民間情感,維繫著人們對古老山巒的最後一絲崇拜。

(全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6b4d3680ea7547bf366a2ef1eecae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