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五胡乱华的直接罪魁祸首,怪罪为“八王之乱”。
的确,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让北部少数民族了可乘之机,纷纷南下。
中原大地,很多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政权。
北方大地从此战火不断,以至于生灵涂炭达300多年,汉人第一次面临灭种之灾。
“八王之乱”是历史形成的。西晋最早的创始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都经历了曹魏政权,以至于西晋当时和后来的统治者都认为,自己能从曹魏手中夺取政权,其他外部大臣也能从自己手中夺取西晋的政权。
所以西晋的统治者,大力分封司马氏,试图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西晋的统治,甚至是近亲结婚。但过犹不及,太过于依赖司马家族,造成了西晋末年,司马氏各分封王的势力过大,才有了“八王之乱”,才给了“五胡”乱华的机会。
“五胡乱华”的 “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
大致分布图如下:
“五胡”以北部的匈奴势力最大。
匈奴这个耳熟能详的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和中原地区的国家,战争不断,从未停息。到西晋末年,这时的匈奴已经不是原来纯种的匈奴了,而是经过汉化的南匈奴。
北匈奴在东汉末年已经被曹操大帝赶到西亚的草原啃沙子去了。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盟友,也被曹操分割在各地,统一管理,所以逐渐汉化了。
汉化最大的标志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汉赵的第一任皇帝刘渊(?~310年),竟然是匈奴最伟大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 。很神奇,但戳穿了窗户纸,就能理解了。
冒顿何许人也?举个例子吧。
刘邦死了之后,冒顿给刘邦的遗孀吕后写信说,咱俩都是寡居,都很孤单,我准备策马扬鞭,即日起南下,和你双宿双栖,共解寂寞。
吕后的暴脾气,世人皆知。结果呢?也只能一笑而过,当时的匈奴实力太大,西汉建国不久,还没有实力和匈奴展开一场战争。此事,最后是汉朝送了刘氏的一位宗亲之女,封为公主后,去和冒顿单于和亲,方才罢休。
可见冒顿单于当时有多牛。
巧的是,刘渊正是这位和亲公主和冒顿单于的后代。后期强大的汉朝把北匈奴打的屁滚尿流、滚到西亚去吃沙了。刘渊的祖先灵机一动,以刘邦的外孙后代自居,直接改姓刘了。
匈奴叱咤北部草原大漠,经历多朝而不衰,最终成为五胡乱华之主力,可见并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更不是头脑简单之流。乃是能屈能伸、机灵活泛、识时务者之俊杰也。
但“五胡乱华”中,最早对西晋发难的却不是刘渊的匈奴,而是氐族。
“五胡”中,匈奴在北部草原一带,非常强大,不必多说;鲜卑在东北包括北朝鲜一带,也很强大;略微不济的姜族,也是占据了青海一代的霸主;羯族不是真正的名族,只是匈奴的一支罢了;而氐族,只不过是四川境内偏远山区一个少数民族罢了。
在两汉、曹魏时代,随便一个刺史、诸侯,分分钟就可以灭了的氐族,竟敢首先对中原地区的晋国发起挑衅,只能说明西晋末期有多弱了。
重点说刘渊——这位大汉天子的外孙子。
匈奴起兵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有道理:“以前我们和两汉、曹魏是兄弟,共同对付北匈奴,我们被分封,得到了实际利益。自从晋朝以来,他们给我们虚名,实际利益却被司马氏自己独得。现在西晋衰败,我们当然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光宗耀祖!”
表面上,刘渊和司马氏的掌权者还是盟友、是兄弟、是下属,这是刘渊的稳兵之计。
实际上,刘渊暗地里动作很大,他一边向司马氏示弱,一边积极整顿、召集人马,积极备战。等他完全准备好之后,战争开始了。
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自称是刘禅的后代,国号为汉——这就是匈奴的汉国政权(史上称汉赵或者前赵)。刘渊真把自己当刘邦后代了,因为刘禅就是刘邦的后代嘛。
不仅用你的刘姓,还用你的国名“汉”。
公元308年,刘渊病死。
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当时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
从此,各少数民族陆陆续续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正式拉开帷幕。
本文由“后知后觉吴”原创,欢迎关注和评论。
五胡乱华
十六国
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