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咸丰比慈禧只大了四岁,慈禧却比咸丰多活了47年。
再想想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活了72岁,活生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
即历史上传言的“三马同曹”。
司马懿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才站上人生的巅峰。
说明:活得久,优势很大。
慈禧是通过选秀入宫的,入宫四年,便生下了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母凭子贵,晋封懿妃。
说明慈禧确实有一定姿色?
姿色想必是有的,否则咸丰也不会宠幸她。
咸丰登基时就有18位妃子,而且咸丰帝喜欢找女人。
咸丰不仅喜欢女人,而且喜欢吸食鸦片,所以30岁就死了。
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啊。
咸丰于1861年驾崩时,只有一个儿子——慈禧生的载淳。
其他儿子都没有活下来。
清朝皇室的规矩,皇位一定要传给儿子,没有儿子才会传给兄弟的儿子。
没有传给兄弟的说法。
传言,慈禧为了自己的儿子载淳,用尽了各种卑劣手段,阻止其他妃子为咸丰生子,即便生下来,也被她害死等等。
这就是瞎扯了,慈禧最早是兰贵人,即便是被封为懿妃,上面还有贵妃、皇后,咸丰的后宫,还轮不到慈禧当话事人,更别说害死咸丰的孩子了。
咸丰驾崩时,慈禧26周岁,正当年。
正牌皇后慈安(1837年-1881年)比慈禧还小两岁,但比慈禧少活了27年。
再次证明了,活的久很重要啊。
很多人认为:咸丰帝病死后,慈禧联合正牌太后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了宫廷政变——辛酉政变,击败了顾命的八大臣,掌握了朝政。
这是先入为主的、不客观的看待历史,造成的对历史的误解。
真正的事实是:咸丰的正牌皇后慈安联合了继任小皇帝同治的母亲慈禧、恭亲王奕䜣发动的这次政变。
政变后,说是两宫联合垂帘听政,但大权掌握在慈安太后手里——人家才是正宗的太后,说两宫联合是处于尊重小皇帝载淳、出于稳定朝政的考虑。
慈禧只不过占了儿子的光——谁让同治帝是她亲生的呢。
而且,慈安太后才有点像“老佛爷”——不爱干涉朝政。
恭亲王奕䜣又事事听命于慈安。
因此,慈安才是当时朝廷的一把手。
1873年,同治皇帝(1856年—1875年)年满16周岁,亲政了。
两宫将权利交给了光绪,结束了垂帘听政。
如果同治帝顺利成长、好好活着,就没有慈禧太后后来什么事了。
没想到同治皇帝不争气,继承了其父亲的不良嗜好,亲政两年就死了。
死因也是不堪写入史书的原因。
同治在位期间(1861年-1875年),虽然出现了“同治中兴”,但功劳是属于慈安、慈禧、奕䜣等三人的。
同治还不如其父咸丰,咸丰还有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同治一个儿子都没。
只能在咸丰的兄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中选一个,继承皇位,即光绪帝载湉。
光绪帝时年四岁,无法亲政。被逼无奈,慈安慈禧又不得不出来垂帘听政。
直到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才如释重缚,准备夺取最高权力。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的机会,联合醇亲王奕譞等人,罢免了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史称“甲申易枢”),这才真正掌握了大权。
所以,对于常说的慈禧掌权48年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
慈禧独自掌控清朝大权的时间为:1884年—1908年,大约半个世纪。
这半个世纪,是最黑暗、最憋屈、最痛心的、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慈禧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