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义和团是怎么来的。
义和团的出现,尚在太平天国之前。
只不过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纵横长江中下游,辉煌了十几年。
相比之下,小打小闹的义和团,就像清末的很多民间会党一样,不起眼。
何为民间会党?
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为了活下去而秘密结社的一种行为。
比如漕帮、盐帮、小刀会等。
为了生存下去,有时候也不得不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于是常常被清朝官方定义为黑社会性质(流行说法:有组织犯罪)。
黑社会还是白社会,不重要;活下去,才重要。
义和团主要活跃于山东、直隶一带,以山东人为主。
直隶即京津地区,鱼龙混杂,因为全国各地人都有。
山东乃孔孟之乡,读书多,明事理,对待压迫从不含糊。
义和团最初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就像天地会一样。
但“反清复明”不再符合时代潮流了,因为洋大人来了。
洋人占土地、盖教堂、传播西方开放思想,不仅引起群众不满,士绅也不满。
洋人信耶稣,要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要开厂挖矿霸占土地。
士绅的存在基础——三纲五常及占有土地,都被洋人冲击了。
所以士绅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
怎么支持?钱和粮就是最大的支持。
这就有好处可赚了,义和团本就是为了生活,顺理成章的把“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支持义和团的代表人物:山东巡抚毓贤。
没有毓贤的支持,义和团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士绅地主和官府的明着、暗着的支持,义和团发展不到京城去的。
路费都凑不齐,还敢扒电线杆?
电线杆是洋人竖起来的,世非吉祥的物品,要扒掉!
后来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加大镇压力度,义和团再也没有起来过。
其次要了解慈禧的心态。
戊戌变法,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并无太大意见。
甲午战败,丢人啊,慈禧作为最高领导人,面上也无光。
如果通过适当的,是适当的改变,让大清强大起来,也是慈禧乐于见到的。
再次要了解光绪的心态。
谁愿意当一个傀儡,更何况是傀儡皇帝。
慈禧只是姨妈,亲妈还在醇亲王府里呢。
姨妈和亲妈,隔着一层,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1898年,光绪已经28岁了,想想康熙大帝,15岁擒鳌拜、23岁平定三番。
光绪很郁闷。
好不容易得到慈禧首肯,同意变法,光绪帝很激动。
变法一共103天,发布了200多道圣旨!
光绪帝和维新派一起,把梦想放在了圣旨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晚清朝廷、各地方官员已经腐败至骨髓,几乎没有人支持变法。
新法实施就意味着,没办法贪污受贿了呀。
至于打不过日本?可能会被灭国?
和我们守旧派有什么关系,我们守旧派要保住既得利益。
没有了既得利益,就没有了银子和女人!
至于普通群众,根本就不知道皇帝在干嘛、想干嘛。
没有群众基础,一切运动都是纸老虎。
仅仅靠维新派的一腔热血、皇帝的圣旨,只能是美梦一场。
最后要了解帝国主义列强的心态。
列强基本都支持维新变法。
有那么好心?
不是好心。因为再不变法,国贫民弱,签的不平等条约岂不就成了空文一张?
列强是要从清朝掠夺原材料、压榨廉价劳动力,还要把清朝变成商品倾销地。
群众一点购买力都没有,列强的富贵从而何来?
所以列强既要清朝听话,也要清朝变的富一点。
即便是猪,也要养肥一点再杀,否则无肉。
如果是牛,就要一直养着,慢慢挤它的奶。
清朝政府一定要稳定,稳稳的替帝国主义看守这片硕大的殖民地。
慈禧要废了光绪帝,令列强不满。
列强管天管地,都要管到我家里来了,慈禧无法接受。
慈禧收到风声,列强不仅要支持光绪帝变法,还要让慈禧下台。
下台?那就意味着“死亡”。
我能囚禁光绪,光绪就能囚禁我。
此乃生死存亡之秋也!
怎么办?赶紧转移矛盾!
义和团正是最好的工具,恰好朝廷也无力镇压。
就让义和团和洋人们拼个你死我活吧。
向11国列强宣战,此乃一石三鸟之计:
一是让洋人看看,清帝国到底谁说了算。
二是镇压义和团这群乱民贼子。
三是成功转移帝后之间的矛盾,即使废不了光绪,也不会被他取代。
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有目的:
一是向慈禧炫耀武力,让大清朝廷乖乖听话。
二是要灭了反对、杀害洋人的义和团组织。
于是,德国公使被杀、日本书记官被杀,成了最好的出兵理由。
八国联军,从海上气势汹汹的来了。。。
慈禧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义和团和荣禄的“北洋三军”如此不堪一击。
袁世凯在山东虚与委蛇、按兵不动。
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在南方,不仅纹丝不动,还搞个“东南互保”。
万一慈禧光绪被害,张之洞准备推选李鸿章为“大总统”,统领局面。
这群地方实力派,都是汉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被赶出京城、流浪西安,是慈禧万万没有想到的。
地方实权派的做法,让慈禧反抗列强彻底死了心。
从此之后,慈禧对待洋人只有一个办法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彻底怂了。。。
八国联军进北京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