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鸿章:“大清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1895年,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李鸿章本人要背锅。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职务被免,弄了个商务大臣的闲职。
出国考察考察、搞搞水利工程之类的,至于国家大事,就不要参与了。
看起来,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了。
甲午战争(1895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1900年)这五年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光绪帝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是义和团的兴起。
表面上看,这是两件事,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
光绪帝的维新变法让慈禧伤心了——不听话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慈禧就想着换一个皇帝,把光绪换成端王载漪的儿子。
端王载漪非常之开心,一心盼望着慈禧早日废帝另立。
然而,众位大臣,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荣禄等人,都不同意。
这些人不仅自己不同意,还说洋人也不同意。
洋人的确不同意清廷随意换皇帝——洋人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权。
稳定的政权,有利于维护列强的既得利益。
一天到晚想着换皇帝,洋人们坚决不同意。
这让慈禧很不爽,我自己的家事,你们这些外人也要管?
慈禧可不是个容易放弃己见的人。
特别是到了1899年,慈禧执意要“废立”皇帝。
既然你们这群大臣不听我的话,总有听我话的人。
义和团正是听慈禧话的人。
义和团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自从洋人来了中国,社会再无宁日。
不仅烧杀劫掠,更是占我山河、鱼肉我百姓。
只有将洋人赶走了,社会才能稳定下来。
所以,义和团挺清廷、挺慈禧。
端王载漪自觉不自觉的,和义和团站在了一起,成了利益共同体。
端王载漪正受慈禧宠爱,是朝中当红的大人物。
端王载漪成了义和团真正的“老大”。
义和团有端王载漪撑腰、慈禧默许,甚至提出了要杀“一龙二虎三百羊”的口号。
一龙,即皇帝光绪。
二虎,即主和的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
三百羊,泛指朝廷里所有的主和官员。
李鸿章看出来了,在京城是没什么前途了,而且,夹在太后和皇帝之间,难受啊。
现在又来个义和团,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
李鸿章不想年纪大了还翻车,巴不得早日放个外任。
恰巧,广东的黑恶势力越来越猖獗,两广总督谭忠麟掌控不了大局。
慈禧的心情是复杂的,两广总督位高权重,怕李鸿章龙入深海,再难掌控。
但李鸿章很显然是支持光绪的,一定不能留在京城。
加上掌握军权的荣禄也支持李鸿章南下。
李鸿章面见慈禧,为了让慈禧统一自己离京,表示康有为、梁启超的老家在广东。老臣去了之后,争取把他们抓捕归案。
慈禧这才最终决定派李鸿章去广东。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长期在国外,压根不回广东老家,到哪儿抓去。
这只不过是李鸿章对慈禧表个决心——本人和维新派已经划清了界限。
抓不到康、梁没关系,可以挖他们的祖坟呀。
李鸿章干脆把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给刨了,也算给了慈禧一个交代。
清廷所谓广东的黑恶势力,除了真正的黑恶势力,自然也包括革命党。
前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清军入关后,“反清复明”的组织层出不穷,其中又以广东为最。
比如洪熙官啊,方世玉啊,方世玉儿子方大洪(创立了洪门)。
到了清晚期,有些组织为了活下去,抛弃了政治口号,慢慢演变成了黑社会了。
后者的革命党属于新生事务:
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有文化有理想有手段。
前者好办,李鸿章向朝廷要了先斩后奏之权。
上任总共不到半年的时间,李鸿章杀了好几万人。
至于赋税问题,李鸿章干脆放开了博彩业,从中抽大头。
所有博彩行业必须在官府有备案,统一管理。
又掌握了局面,又有钱上交朝廷,李鸿章做官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老辣。
至于后者,李鸿章一度与孙中山眉来眼去,甚至让孙中山认为,李鸿章是可以拉拢的“开明权贵人士。”
李鸿章只在两广总督任上呆了半年——
慈禧调他回去和八国联军谈判了。
在洋人眼里,李鸿章算是个人物。
(未完待续)
晚清的广州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