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本是古时候的一个官职。
监,也是古时候的一个官职。
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变味了,成了被阉了的宫廷“仆人”代名词。
中原地区一向只有“宦官”,“太监”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舶来品。
有了朝廷、政权,就有了宦官。
直到先秦和西汉时,做宦官是不要阉割的。
本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皇帝的后宫少不得身强力壮的男性。
但后宫又都是皇帝的女眷,虽说,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就要有点绿。
但皇上发自肺腑的不想被绿。
于是自东汉始,到后宫当宦官的男性,就必须先阉了。
阉了,皇帝的安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沿袭了下来。
“太监”这个词语,诞生于辽代,代表一种官职,在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部门,都有“太监”。
元和辽都来自北方,元朝的很多习惯沿袭了辽,太监依然是一种官职。
明代,太监和宦官忠于产生了交集:
相当太监的首先必须是宦官,但宦官却不一定就是太监。
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有品级的官员。
到了清朝,太监才真正取代了宦官,成为专称。
清朝嘉庆之前,王公大臣的太监数量没有规定,只要有钱,随便阉、随便割。
可见,不仅皇帝不想被绿,但凡有权有势的男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被绿!
嘉庆是个挺勤奋的皇帝,也是喜欢立规矩的人。
从嘉庆开始,太监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了。
太监的标配数量为:
皇上:自己定的规矩自己看着办。
亲王:四十名;
郡王:三十名;
贝勒:二十名;
贝子:十名;
公主驸马:十名,
一品以上官员:四名;
二品以下官员:不准用。
只因嘉庆登基后,清朝在下坡的路上,越走越艰难了。即使搬倒了和珅,嘉庆吃了几年饱饭,奈何国力止不住的衰弱了。
这也是嘉庆皇帝的无奈之举。
清朝太监的奇闻异事:
1、清朝早期的太监,本无品级。
顺治皇帝规定:太监不得干预政事,太监官职不得超过四品。
雍正皇帝规定:太监最高级别为正四品,最下等的九品。
只有大太监李莲英比较牛,混了个二品顶戴。
2、清朝早期,太监人员基本都是北方人,特别是京城附近的。康熙晚年,清朝有了第一个来自南方的太监。此人叫唐宪臣,上海青浦人。唐宪臣当太监时已经二十三岁了。此人是来京城做生意的,结果亏损严重,自己净了身,找门路进攻当了太监,一当就是四十年。老婆孩子不要了,债主也不敢追到宫里找他讨债,有得有失,总算保全了一条性命。
3、慈禧早期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是第一个娶老婆的太监。安德海的老婆是徽班的一个旦角,年仅十九岁。不得不感慨,有钱有势就是好啊。听说安德海娶媳妇,慈禧还特地赏了安德海白银一千两,以示恩宠。这件事在当时的京城,轰动一时。可惜,当新郎官不到一年,安德海南下路过济南,被巡抚丁宝桢抓了,随便找个理由杀了。否则,后面也没李莲英什么事了。
4、大太监李莲英为何能得宠?此人身怀几个绝技。
一是会梳头,经常为慈禧梳理出全京城最流行的发型。
二是会美甲,慈禧总是戴上长长的指甲套,据说不仅仅是为了威严,还是因为李莲英做的美甲太美了,慈禧怕弄脏了、碰坏了。
三是会唱戏,慈禧看听什么戏他就唱什么戏,不会的就偷偷学,还一学就会。
三是眼头活,这一点,是李莲英的看家本领,是天赋,独此一份。
5、清朝的皇帝生某个大臣的气了,又没有确凿的证据问罪,或者皇帝也不想治他的罪,只想骂一顿出出气,太监就有用了。皇帝可以派太监去去“代骂”。太监在宫里压抑啊,这下逮到机会了,可以自由发挥,经常把大臣骂的狗血淋头。大臣可不敢还嘴,只能听着。但如果大臣愿意出银子,太监也可以象征性的骂一骂;银子再多点,可能这顿骂就不骂了。
太监剧照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