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按照年龄排序的话:
老大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湘军领袖,湖南长沙人。
老二左宗棠(1812年-1885年),民族英雄,湖南长沙人。
老三李鸿章(1823年-1901年),淮军领袖,安徽合肥人。
老四张之洞(1837年-1909年),清流领袖,直隶南皮人。
曾国藩主要功劳是为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没有他,新疆不保也。
李鸿章是北洋大臣、张之洞是南洋大臣,都活到了二十世纪。
按名气、论实力,就像年龄一样,李鸿章都要压张之洞一头。
为什么呢?
清末,南方省份经济实力不比北方省份差。
北方有直隶,南方有广东;
北方有天津,南方有上海。
张之洞出身名门,又探花出身,深得慈禧信任。
张之洞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同时是个实干家。
然而,南洋的实力和北洋的实力相差却很大,何也?
1861年,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被列强连续两次揍的鼻青脸肿。
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定向列强学习,学习开矿啊、建铁路啊,建工厂啊等等。
再加上,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方面,也需要和洋大人及时沟通,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总理外国事务衙门,总览洋务事宜。
地大物博,所以总理衙门设立了“南洋”、“北洋”两位大臣。
怎么划分呢?
很简单,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往北的归北洋大臣管,往南的归南洋大臣管。
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及长江沿线以及浙、闽、粤三省。
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以北的各省。
担任过南、北洋大臣的人很多,最出名的,自然是张之洞和李鸿章。
李鸿章,洋务运动最积极的人,没有之一。
号称“东方俾斯麦”,在洋人那儿吃的香啊。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淮军。
打着“洋务运动”的旗帜,大力发展北洋军,特别是北洋海军。
1870年即同治九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李鸿章负责大清朝的外交、筹建北洋海陆军、筹办轮船、电报、煤铁、纺织等民族企业。
就凭借北洋水师和新建陆军,以及和洋人的“良好”关系,李鸿章足以傲视朝廷内外。可以说,除了慈禧,谁都不好使。
李鸿章的存在,让北洋大臣的地位不断提高,权利不断扩大。
北洋大臣掌管了清朝的军务、政务、财务、外交等众多权利。
张之洞,不管是在湖广总督任上,还是在两江总督任上,其对实业和教育的投入和贡献,占据了大半个履历表。
张之洞一生都致力于办学:办过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等。
军事上,张之洞在1896年开始训练新军,即后来的湖北新军。
湖北新军到了后期是唯一能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媲美的军队了。
湖北新军在张之洞的领导下,对新式思想比较包容,比较认可。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其实是袁世凯自己的军队——只效忠于袁世凯,是新式武器、旧式思想的军队。
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却是新式武器、新式思想的军队。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正是由湖北新军发起的,这是张之洞没想到的,但却是国家之幸。
张之洞在工业上的贡献比较突出,最有名的是汉阳铁厂——当时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另外,张之洞还兴建了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等等。甚至修建过铁路——卢汉铁路,从卢沟桥一直修到汉口。
张之洞因此被称为“武汉之父”。
然而,张之洞却比不上李鸿章,何也?
一、张之洞吃亏在年龄小。他比李鸿章小了整整14岁。且张之洞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张锳官至知府,是一名典型的官二代。
李鸿章跟着曾国藩东征西战时,张之洞还是父亲的助手,尚未出仕;
李鸿章组建淮军,在战场上扬名立万时,张之洞刚刚被钦点为探花;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张之洞还是一名学政、一位研究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的清流领袖。
总之,张之洞既没打过仗,成名也比较晚。
谁让张之洞是既官二代,又是个文化人呢。
二、张之洞文章写的好,对洋务运动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颇得慈禧赞赏,所以升职挺快。
但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这两个岗位上,来回调动好几回。
李鸿章在北洋的地位,无可撼动。
张之洞在南洋的地位,显然不是如此。
北洋是李鸿章一家独大,南洋却是两派:
以刘坤一为首的湘军;以张之洞为首的自强军。
鬼蜮伎俩都是一样的:清廷利用各派系,互相牵制、互相利用。
最早时,用李鸿章的淮军,牵制实力越来越大的湘军。
这时候,又让刘坤一和张之洞互相牵制,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所以,张之洞和刘坤一被频繁来回调任。
南洋,终究没能和北洋一样,成为一股能左右朝政、左右全国政局的势力。
至于李鸿章,有“洋大人”罩着,清廷可不敢折腾李鸿章。
即使甲午战败被免职,李鸿章很快东山再起,担任两广总督。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李鸿章又被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没办法,清廷需要李鸿章和列强打交道。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晚清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