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办洋务,是被逼的。
先是两次鸦片战争、然后是太平天国。
不是靠汉人的湘军和淮军,以及蒙古人僧格林沁,大清就早早的歇了。
洋务运动三十年,办洋务的人比比皆知,有真有假,参差不齐。
最著名的有六个人:
满人两位:恭亲王奕䜣、瓜尔佳·文祥。
汉人四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张之洞年纪最小,但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大白话:只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专制的政体绝对不可变。
张之洞认为,祖传下来的封建理论体系、封建专制政体,无比完美。
那为什么会被洋人蹂躏呢?
因为西方人懂得奇淫技巧——枪炮轮船之类的。
西方人,数十个国家,挤在一起,整天干架,不得不研究这些。
我天朝自古一体,很久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所以对奇淫技巧研究的少了。
以至于被西方人欺负。
只要我们学到了西方人的“奇淫技巧”,再加上无比完美的专制制度。
西方岂敢欺负我?我不灭其族类,就是我的仁慈了。
张之洞的理论自成一套体系,颇得清廷掌权者慈禧的赞许。
奕䜣、文祥,贵族出身,不需要读书。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马上打天下,虽也有文采,但终究比不过张之洞——探花出身嘛。
张之洞虽然训练过新军,参与过战争,但没有真正打过仗。
张之洞的一生都在研究两件事:文章和洋务。
说到张之洞的文章,举下例佐证。
张之洞邀请两江总督刘坤一共同上奏的折子: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长达三万字。
三万字可都是繁体字啊,用毛笔蘸墨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在奏折上,工工整整,而且不能有一个错别字。别说写了,构思也要构思很久吧。
此事,只有张之洞愿意干、有能力干。
第一折:文化和人才培养。“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共四项。
第二折:内政整顿。官吏选任的方法必须改革;各省驻防的八旗应解散;旗人应自食其力。
第三折:军事、经济改革。振兴农业、手工业;开发矿山、劝设工厂;制定“矿律”“路律”“商律”等政策;提出“行银元,取印花税,扩邮政”的构想。
张之洞办洋务,有四大绝招:
办工厂、练新军、设学堂、派游学。
张之洞的洋务具体行动:
办工厂:
张之洞被称为“武汉之父”,武汉的工业基础,正是张之洞打下的。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纺织局、京汉铁路等等。
练新军:
湖北新军是“新式”军队,有两部分:张彪统制的陆军第八镇;黎元洪协统的第二十一混成协。合计人数:1.6-1.7万人。
设学堂:
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
派游学:
张之洞在其名著《劝学篇》中有专门的论述: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
张之洞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基本都是公费。
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所以派往日本的留学生最多。
一是日本距离近,不仅路费少,还容易考学生的情况;
二是日文中文相似好懂,日本人已经将西学简化了,更利于学习。
张之洞派出的留学日本的湖北学生,达数千人之多。
张之洞在湖北的洋务运动,对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意义:
办工厂、练新军、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全国排名前五的城市(上海、天津、广州、北京、武汉)之一,还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人才,齐聚武汉。
为辛亥革命第一枪,夯实了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
没有经济基础,人才不会来发展(参照今天的北上广深)。
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革命只能处于会党的原始阶段。
张之洞的包容心很强,既然要走一条符合大清朝的有特色封建主义道路,就要有容乃大——对于革命者大量进入湖北新军,张之洞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湖北新军,最终成了打枪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人。
这一枪打出来,全国响应,苟延残喘的大清帝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孙中山评价张之洞:“不言革命之革命者。”
篇外篇:
传说北京的西山有十戾,修炼千年后通了人性。
十戾转世投胎为到清朝:
獾为洪承畴;多谋善变,追随权贵。
鹗为吴三桂;虎背熊腰,把持朝政。
熊为多尔衮;鹗一出现,必有战乱 。
驴为海兰察,毕生忠诚,好似犟驴。
猪为年羹尧,本性凶猛,欲壑难填。
狼为和珅;凶残狡诈,本性贪婪。
狐为慈禧;狐媚惑主、扰乱朝纲。
蟒为曾国藩:有银屑病,传为巨蟒。
猴为张之洞;体型瘦小,多动少眠。
蟾为袁世凯;五短身材,走路八字。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