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贤,和刚毅齐名。这二人被晚清朝廷定性为“误国”之人。
因为八国联军进北京,此二人乃“罪魁祸首”——
此二人要求朝廷支持义和团,共同对付洋人。
毓贤是个极度排外的酷吏,这是其本性使然——出身于汉军正黄旗。
一向自认正统,认为天朝上国,岂能对外国人低三下四,摇尾乞怜。
晚清时期,汉奸众多,类似这种坐井观天,洋洋自大之人着实不少。
1879年,毓贤委至山东任职。
1889年,毓贤官升曹州知府。
1898年,毓贤再升山东巡抚。
毓贤一生最重要的二十年,就是在山东了。
此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极端保守的酷吏;二是他不贪,只想升官。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历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情义和团,或多或少都在支持义和团,只不过毓贤最为明显罢了。
否则义和团不会崛起的如此之快。
据说,毓贤对义和团“一味纵容,并出示讽煽”。
1899年中,毓贤认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
他通令山东省内的义和拳、大刀会、红拳会等组织合并为“义和团”,还给了义和团一面大旗:“毓”字旗!此人着实有点自恋。
巡抚大人都支持了,义和团心想,那我还客气什么?
山东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扶清灭洋”运动。
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烧教堂、拆铁路、剪电线、杀教士(含中国教徒)。
这么搞,帝国主义列强受不了了,传教士是代替列强推行文化殖民的先行者,是列强文化输出的排头兵,尤为重要。
所以,列强要求清廷撤换毓贤。
清廷迫于压力,在1899年底宣布将毓贤革职。
派谁去山东,才稳得住山东局面呢?
当时的山东,是德国人的传统地盘。
两江总督刘坤一给当时的军机大臣、武卫军总统荣禄的信中说:“德人占我胶澳,想在割我山东全省及黄河之南。德国前借小故,径以兵队侵扰日照、沂州,姑为尝试,且以察看道路险夷、内地虚实,狡焉思逞,如见肺肝。德若据我沂州,则南北中断,不惟河南可危,中原亦难措手。”
鉴于以上,刘坤一建议荣禄,在荣禄下属的武卫军种,择一能人前去山东。
荣禄手下最能干的,就三人:袁世凯、董福样、聂士成。
1899年底,美国公使也向清朝提出,派一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去山东,最好把在天津操练比较好的军队派过去。这相当于点名让袁世凯去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了平息山东民教之间的纠纷,更为了防范外地入侵,在1899年5月,荣禄已经命令袁世凯和聂士成各率所部,前往山东境内演习。
演习后不久,荣禄又命令袁世凯抽调武卫右军的一部进驻山东,就近防范沿海可能入侵的外敌。
袁世凯命令武卫右军左翼步军2营、骑兵2队、炮兵1队,合计3500人,早已经开赴山东的沂州。
袁世凯得天时地利,洋洋得意,对山东志在必得:不仅清廷看重他,当时的列强也看好他。
纵然毓贤在背后捅刀子,也无济于事,终究免不了被革职、被袁世凯替代的命运。
袁世凯上任山东巡抚后,残酷镇压和查禁义和团,明抚暗剿,很快稳定住了山东的局势。
对民众反对德国筑路开矿所引起的冲突,袁世凯用了两招:
一是派官员到高密查堪聚众事件,派当地有名望的绅员劝解安抚百姓。
一是致电德国胶澳总督,请其派员到济南另订详细的路矿章程。通过路矿章程,德国人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不敢太过放肆了,德国人与当地民众的激烈对抗逐渐得到了缓和。
义和团大部队在山东混不下去了,只能大举北上直隶、京师。
直隶和京师既是洋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全国富饶的区域。
富饶之地,时至今日,对穷人的吸引力都是无穷无尽的。
义和团大部分都是吃不上、喝不上的普通劳苦大众。
这时,被革职的毓贤不失时机的又跳了出来。
毓贤被革职回京后,通过各种关系结识了端亲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等满清权贵,这群人和荣禄恰好是死对头。
荣禄和李鸿章、洋人的观点相同:不支持慈禧废帝另立。
端亲王载漪等人则支持慈禧,毕竟慈禧要重立的皇帝,是载漪的儿子!
毓贤极力向载漪一派的重臣推荐:义和团“民心可用”,不应该剿除。
载漪等人正愁手中无兵对抗荣禄的武卫军,感觉这个是个机会,
不作不死,毓贤胆子挺大,还进宫忽悠起了慈禧太后。
毓贤大谈狂吹义和团对清朝的“忠心耿耿”,甚至吹嘘义和团有“刀枪不入”之类的神功,意思是,慈禧您不需要害怕西方国家的洋枪洋炮。
反正就是,对义和团应该加以利用。
当时,慈禧太后正打算废光绪帝,改载漪之子溥儁为帝,结果被洋人反对,心里正对洋人不爽。
毓贤的一番忽悠后,慈禧太后动心了,希望借助义和团来对抗列强。
授了毓贤山西巡抚职位,毓贤折腾完山东,又到山西折腾去了。
慈禧的心态:不一定能打跑列强,至少让洋人们知道知道厉害。
所以,对义和团大量的进入直隶、京津等地,慈禧是默许的。
至于义和团到处杀害洋人和教民,慈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列强受不了了,八国联军进北京,战争开始了。
清廷战败后,列强将毓贤列为罪魁祸首,务必要杀之。
慈禧太后无奈,将毓贤革职并发配新疆。
但最终还是在压力之下,在兰州将毓贤斩首。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在山东称王了。
(未完待续)
袁世凯在山东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