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传承,“兵为将有”也非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首创。
兵为将有,始于曾国藩的湘军。
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来势汹汹,很快与清朝分疆裂土,独霸半壁江山。
腐朽的清廷八旗子弟兵,早被大烟和躺平掏空了战斗力,无力抵御太平军。
朝廷一纸令下,各地方的“团练”开始了。
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时,表面上以勤王忠君为建军宗旨,实际上呢?
勤王忠君一直以来就是一句空话,曾国藩岂能不知。
空话是说给上面听的,带兵则要有实实在在的策略。
主要原因还有,朝廷不给一分钱饷银,自己出钱练兵,这些兵当然是我自个儿的。
曾国藩自己出钱练兵,所以兵为将有。
袁世凯让清朝出钱练兵,依然要求兵为将有。
这就是超越。
曾国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特点,制成了几条带兵的看家本领:
一是改世兵制为募兵制。
二是改“兵为国有”为“兵为将有”。
三是改“朝廷任命”为“官职私授”。
四是改“国库发饷”为“军饷自筹”。
五是改革营制,严格营规军纪。
曾国藩成功了,其弟子李鸿章描葫芦画瓢,创建了淮军,也成功了。
袁世凯最早出身于淮军将领吴长庆处,自然深得“兵为将有”精髓。
甲午战争失败,清廷无奈之下编练新军,袁世凯靠着家里的关系和抱李鸿章大腿,成了小站练兵的负责人。
小站练兵名气很大,实则最多时人数只有7000人,很多人还是淮军留下的旧部。
在荣禄下辖的五支主力部队中,袁世凯的这支部队,算不上战斗力最强的。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只是初试牛刀。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袁世凯在山东任巡抚,其麾下小站练出来的武右军躲过一劫。
袁世凯成为唯一有精锐军队、可以拱卫京畿的实权派巡抚。
清朝不得不重用袁世凯。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成了实权派封疆大吏。
袁世凯这才开始大量练兵,最终练成了北洋六镇,人数达数万人,成了大气候。
袁世凯不信任原有的满人和绿营的“兵油子”,所以在社会上大量募兵。
对外募兵的条件:
良民,19-25岁,身高不低于四尺八寸,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
朝廷军队,本应忠于朝廷,袁世凯不这样想。
他亲手或亲自到现场监督,将每个士兵的兵饷发到每个士兵的手上。
他亲自办军事学堂,凡是表现好的士兵,直接送到学堂进修。
学堂表现好的,公费送欧洲军事学校进修。
袁世凯练兵三大招:新兵、新武器、旧思想。
袁世凯向下属和士兵们灌输“兵为将有”的思想:
你们是我袁世凯的招来的兵,吃我的、喝我的,我还给你们发工资,我比你们的亲爹都亲,你们必须听我个人的。
有奶便是娘,是至理名言。
在北洋军一句话: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
袁世凯在北洋六镇搞个人崇拜,成了北洋六镇的领袖。
袁世凯为什么要这样做?
清朝是满族人的清朝。汉臣的普遍下场,袁世凯历历在目。
如果没有自己的私家军,袁世凯早晚被清朝宗室整死。
袁世凯靠着北洋“私家军”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一盘散沙,但他曾经的手下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等,都成了一方之主。
何也?
都在贯彻袁世凯的“兵为将有”。
领袖已死,各自为政;争权夺利,逐鹿中原。
中正不出,谁与争锋?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北洋军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