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统和军统的起源

2020-12-22   后知后觉吴

原标题: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统和军统的起源

绝大多数组织机构,都有一个前身,就像那句话——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军统和中统当然也有前身。

先说中统的来源。

蒋介石最崇拜的结拜大哥陈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凯干掉之后,蒋介石对陈其美的两个侄子视如己出。

筹建黄埔军校时,陈国夫便为黄埔军校招生和采购物资。

黄埔军校成立后,陈立夫留学归来,成为蒋介石的贴身秘书。

在北伐之前,陈国夫和陈立夫在国民党内部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俱乐部”的小团体,参加这个组织的,当然全是陈立夫、陈果夫的亲信。

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起头都是C,而陈国夫、陈立夫姓陈,开头字母也是C,故被外人称之为“CC系”。陈国夫陈立夫对这个名字其实很反感。

只是俱乐部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设置一个小组,做情报工作,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但也只是陈国夫陈立夫兄弟俩的“私人组织”,没有正式的组织编制和经费来源。但是,这个俱乐部,被一致认为是中统的起源。

1928年初,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复出,总结经验,认为党内的斗争太厉害了,要加强党内的特务工作。当年,蒋介石采纳陈果夫的建议,让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专门负责党务情报的搜集工作,并任命陈立夫为科长。

1930年夏,这个调查科又增加两个小组。开始向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派驻人员并逐步扩大,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各级别的“特务室”。

中统逐渐形成了。

再说军统的来源。

1927年北伐时,蒋介石受到桂系、汪精卫等政敌的夹击,甚至形成了“宁”、“汉”两个国民政府。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准备不惜一切手段对付政敌,所以私下里安排亲信、黄埔二期的胡靖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黄埔同学联络小组”。充分利用亲信“黄埔系”到处搜集各方情报,特别是政敌、军队方面的情报。

“黄埔同学联络小组”成为蒋介石特务机构的起源——最早的起源,也被认为是军统的起源。大名鼎鼎的戴笠,当时就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在蒋介石下野后,“黄埔军校联络小组”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停止了活动。但仅仅几个月之后,蒋介石便复出了。因为胡靖安赴德国留学,蒋介石根据胡靖安的推荐,任命同为黄埔系的戴笠为总司令部的上尉参谋,主持“黄埔同学联络小组”的工作。

一代特务头头戴笠,从此如鱼得水。

1931年底,蒋介石要加强军事情报工作,授意戴笠建立“密查组”。戴笠搜集情报就有了正式的组织,当时隶属于蒋介石的总司令部。戴笠有了固定的经费拨付、人员配额。

把兄弟胡宗南为了表示支持戴笠,将南京鸡鹅巷的一处住宅,送给戴笠当工作地点。

这个时期,戴笠有了第一批骨干力量,即“十人团”:王天木、唐纵、张炎元、徐亮、胡天秋、周伟龙、黄雍、马策及郑锡麟。正式名称是调查通讯小组。

军统逐渐形成了。

本文由后知后觉吴原创,欢迎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