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也被称作哈拉哈河战役。是爆发在1939年5月至9中旬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里,时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格奥吉尔·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被指派去对抗日军的进攻。通常我们都认为,这是一场单方面碾压的战役,但如果翻开一些资料,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那么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这场战役又是怎么样的呢?
事实上在战役初期,朱可夫并不在蒙古,他是在1939年6月初从白俄罗斯军区被叫往莫斯科才知道这件事的。不过被叫去的时候,朱可夫完全不知道让他去国防人民委员会的目的,事实上这让他非常担忧,因为他差点以为自己就要丢官了,而且去的如此紧急,显然不是要升官。当他到了莫斯科之后,他才被国防人民委员会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告知,是要他去蒙古,帮助蒙古抵抗日军的入侵行为。
这一行十分紧急,朱可夫刚到莫斯科就带上了几个军官上了飞机,在抵达了赤塔军区后,朱可夫在这里他知道了最新的情况,日军出动了航空兵,这些航空兵在空中追逐蒙古人民军和苏军第57特别军的车辆,从空中扫射它们。情况紧急,朱可夫只能立刻赶往战场。在6月5日 抵达了塔木察格布拉格,这里距离战场足足有120公里,第57特别军的司令部就位于这里,远离战场。朱可夫对此十分不满,他对军长费克连科有了很坏的印象。
而在细致考察了战场情况后,认为日军的行为并不是军事挑衅,而是一场大规模入侵的前兆。可以预料,日军不日就将发动更大规模的入侵,之前的所有冲突不过是日军大规模入侵的前兆。但令人忧心的是,苏军驻蒙古的第57特别军缺乏应对能力,军长费克连科能力不足,不足以承担重任。第57特别军本身也缺乏对日本的了解,战前侦查很不充足,如果日军在多个方向发起攻击,那么很明显,第57特别军根本无力抵挡日军的进攻。
朱可夫将情报汇报给了莫斯科,并阐述了他有关于下阶段苏蒙联军的行动计划,坚守哈拉哈河的登陆场,同时准备从纵深发动反击。莫斯科同意了朱可夫的策略,并改为任命朱可夫为第57特别军的军长。考虑到局势,朱可夫要求加强航空兵力,并给第57特别军调来了不少于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的兵力,同时要增强第57特别军的炮兵力量。
朱可夫的要求很快得到了要求,部队已经出发,而最先抵达的是21名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其中包括朱可夫已经很熟悉的著名飞行员,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雅科夫·伏拉基米洛维奇·斯穆什克维奇。曾经有过丰富空战经验的王牌飞行员们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倾囊传授给第57特别军的菜鸟们,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新锐的战斗机——伊-16战斗机。这对于改善空中力量对比起了很大作用,从6月22日至6月26日的空战中,日军已经很难占到便宜了。
不过朱可夫知道,这只是大战的前奏曲,日军很快就会继续进攻,空战不过是个信号罢了。朱可夫的预感很对,在7月3日拂晓,日军的第23师团偷渡哈拉哈河并发动进攻,蒙军第六骑兵师被从巴英查岗山和邻近区域击退。朱可夫意识到如果让日军站稳脚跟,那么事情将会陷入大麻烦,所以立刻命令投入预备队,准备发起反击。苏军航空兵也趁势出击,将日军压制在巴英查岗山。而对于这次反击,朱可夫可谓下了血本,投入了第11坦克旅、第24摩步团自行发动进攻,第7摩托化装甲旅和蒙军第8师的一个装甲营则从南面发动进攻。
此次交锋的双方,如果单单从兵力来看,日军不占劣势,甚至还有些优势,因为他们有一万多人,并且拥有100多门各型火炮和60多门反坦克炮。反观苏军则只有50多门火炮,如果只是炮兵,那么苏军其实是劣势一方,因为苏联本土调来的炮兵还没有到。但苏军拥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第11坦克旅约有坦克150辆,第7摩托化装甲旅则有装甲车辆154辆,而朱可夫也正是希望用一次装甲突击来击败日军。
双方的战斗在7月3日10点45分爆发,因为这一带都是开阔地,所以双方都无险可守,直接陷入了近距离的厮杀之中。双方激战至7月5日拂晓,日军因为缺乏装甲力量,而被苏军击退。不过苏军的损失也并不小,旅长雅克夫列夫和赶来增援的团长苏米诺夫阵亡,在7月3日的战斗里双双阵亡。同时日军在这期间曾派出安岗坦克支队对苏军展开夜间袭击,安岗坦克支队表现出众,在夜间击毁苏军坦克12辆,大炮12门,反坦克炮7门,卡车二十辆。可以说,虽然苏军将日军赶过了哈拉哈河,但是反过来苏军的损失也并不好受。
此后双方都开始聚集部队,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交战,零星的交火在此期间从未结束。虽然说日本在增兵后,将第23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等部队整合为了第六军,兵力合计2.5万人左右。但苏军的第57特别军在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后,兵力更为强大,扩变成了了拥有三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数个坦克/装甲旅的第一集团军,兵力合计十万人左右。不过虽然兵力存在差距,但日本还是相信自己是拥有优势的。
尽管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说的轻描淡写,但我们仍旧不难从这个兵力对比上看出苏军的决心——如非战况紧急,他们绝不会聚集如此一支庞大的军队。尤其是这支部队的每一桶汽油都要从后方运来,就连劈的柴火都要从后面运,汽车往返一次需要1300至1400公里。
如此巨大的后勤压力,绝不是轻易就能承受的。苏军为此次攻势所聚集的物资是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炮弹18000吨,航空兵弹药6500吨,各种燃/滑油料15000吨、各种食物4000吨、生活燃料7500吨、其它物资4000吨。很明显,这么一大笔物资,并不是一个可以非常轻松拿到的数字,其中燃料一项,就会在运输途中消耗许多。
如此庞大的部队和海量的物资换来的,是苏军对日军的绝对优势。在8月20日,苏军趁着日军半数军官去海拉尔轮休的机会,发起了突然的总攻。日军被打的措手不及,但是双方仍激战到8月26日才分出胜负——日军第23师团被彻底合围,并被苏军分割。
可饶是如此,歼灭第23师团的战斗仍旧复杂,在8月31日,日军第23师团在近乎绝望之下,仍有2300多人突围而去。当然,第23师团大部分人是完蛋了,如果不是被俘,那就一定是战死了。
此一战日军损失惨重,战死者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患病2350人,合计损失了19000人。而作为胜利者的苏军,显然也不是有一个非常轻松地胜利,在哈拉哈河战役里,苏军战死9703人,负伤15251人,生病701人,总计损失了25655人。可以说,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胜利,某个角度上,苏军的损失还更为严重一些。但归根结底,仍旧是苏军的胜利,而非日军的。
如果从伤亡上看,哈拉哈河战役是苏军损失更为惨重一些。但如果从战略上看,苏军获得了一场大胜。因为这不仅挫败了日军入侵蒙古,进而入侵苏联的意图被毁。更让日军意识到了日本和苏联之间的国力差距,北进策略是一个非常不可取的策略。可以说,正是哈拉哈河战役,决定了苏联在面对德国入侵时,不至于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
参考文献:《回忆与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