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在《马说》中说: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蒋介石自然也有自己的伯乐,否则,凭他一个年幼丧父、家境普通的奉化少年,想迈上民国权利巅峰的宝座,谈何容易。
伯乐是个宽泛的形容词,蒋介石一生遇到的贵人不在少数。
比如,为蒋介石筹备出国留学的亲戚可以算一个;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戴季陶算一个;经常在资金上支持他的张静江算一个;经常在政治上支持他的吴稚晖也算一个。
虽然以上的这种帮助不算小,但绝对排不进蒋介石伯乐排行榜的前三名。
排名第一的,不是孙中山,而是义兄陈其美。
小编对陈其美的印象,毁誉参半。
“民国豪侠”陈其美,快意人生,风流倜傥,不畏权贵,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书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此人刚愎自用,容不得人,陶成章正是死在其暗杀之下。
陈其美最后惨死于袁世凯的暗杀之下,孰过孰非早已盖棺定论也。
没有陈其美,就没有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丝毫不为过。
第一、在日本,正是陈其美看到郁郁不得志、在一所野鸡军校念书(其实是干杂活为主)的蒋介石(当时还叫蒋志清),主动与蒋介石结交,并结为异性兄弟。陈其美当时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亲自带着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同盟会,又引领蒋介石面见了孙中山。蒋介石直接抱上了未来民国最大大佬孙中山的大腿,为以后在永丰舰上保护落难的孙中山,做好了铺垫。这就是千金易得,机会难求!而这个机会是陈其美给的。
第二、辛亥革命时,蒋介石远在日本,寸功未立。但蒋介石返回国内后,陈其美作为“义兄”,让蒋介石在自己的沪军中担任团长职务,开启了蒋介石的军官生涯。
排名第二的,才是孙中山。
1922年6月,因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同、矛盾加深,粤军叛乱,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孙中山无奈之下躲避到永丰舰上。蒋介石知道后,第一时间从上海南下,登上永丰舰保护孙中山达四十余日。从此,蒋介石深得孙中山重用,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后又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学习。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陆军军管学校(即黄埔军校),蒋介石又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
从此,以黄埔军校为基石,蒋介石逐步掌握了军权。
在那样一个时代,掌握了军权,就掌握了一切。
排名第三的,是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很多人会奇怪,陈炯明不是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而且炮轰孙中山的坏蛋军阀吗?
历史的真相是:
1、陈炯明和孙中山只是政治见解不同,并无深仇大恨。陈炯明认为统一全国的代价太大了,会生灵涂炭还不一定会成功,当时广东比较富裕和稳定,不如联合周围其他省份进行自保以待时机。孙中山则坚持要北伐,务必要统一全国,要求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必须出人、出钱、服从命令。
2、陈炯明被孙中山免职后,已经隐居老家了。陈炯明的部下们却不服气,这才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而且炮轰之前,已经提前通知孙中山了,让孙中山赶紧离开。粤军的目的只是赶跑孙中山,不是真想炮轰孙中山,当然,也没胆量敢炮轰孙中山。
后来孙中山东征陈炯明,纯粹是为了稳固广东大本营,为北伐做准备了。
1916年,蒋介石在义兄陈其美死后,失去了靠山,南下投奔孙中山,一开始并不受重用,因为不是很了解,蒋介石也没什么贡献,所以孙中山只让他担任一些参军之类的闲职。
但陈炯明慧眼识英雄,邀请蒋介石到自己这里做了作战科主任等实权职务,锻炼了蒋介石。
陈炯明曾说:“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可见陈炯明对蒋介石的器重。
至于1922年后,蒋介石率军东征陈炯明,也只是为了让陈炯明下台。
可惜,当时已经各为其主,刀兵相见不奇怪了。
陈炯明最后无奈避居香港,1936年病逝于香港,享年55岁。
本文由后知后觉吴原创,欢迎关注和评论。
年轻时的蒋介石